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9级地震风险增大:新西兰?日本?还是美国?

已有 4112 次阅读 2019-6-17 19:5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特大地震活跃期, 拉马德雷冷位相, 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9级地震风险增大:新西兰?日本?还是美国?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9616-17日新西兰连续四次发生5级以上强震,分别为7.26.25.75.9级,值得特别关注。近日,有科学家们预测新西兰附近会发生9.0级的超级地震,并且会引发超大海啸。破坏也将是史无前例的。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JEOLWf

 

      我们在2006-2008年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2004-2008年已经发生了38.5级以上强震(见表1,截止2012年已发生6次),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2016-2018年三年的最后期限,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2016-2018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1-2显示,伴随全球变暖增强,特大地震的强度和次数也逐渐增强和增多。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4次,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7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6次(截止时间为2012年),由于本轮全球变暖规模历史空前,2018-2020年至少还将发生2-3次特大地震。

鉴于前一轮周期中1963年、1964年,1965年连续三年发生3次特大地震的历史记录(在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之后),2018-2020年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危险性值得关注(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之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98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000.html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我们多次强调:特大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这只是前一轮特大地震活跃期的统计结果,没有从理论上给出说明。 

本轮特大地震活跃期将延长至2020 

最近的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2)。 

2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18--

????

冷位相

冷位相

最小值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25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5512.html 

 

     资料表明,9级地震风险增大,地点在新西兰?日本?还是美国?

    

我在20132月指出,美国2012年高温干旱2013年极端天气频发。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2014427以来,数十个龙卷风横扫美国南方,美国龙卷风遇难人数已上升至26人。

      美国灾难持续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7517.html

      我在201414指出,12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2012年高温干旱和2013年极端天气,2014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2-2014年美国美国从高温干旱到暴雪严寒,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136.html

     我们在20131223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62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0834.html

 

相关报道

 

23天内地震700多次 美加州芳塔那市连续发生地震

23天内地震700多次 美加州芳塔那市连续发生地震

20190617 16: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17 据美国《世界日报》17日报道,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美加州洛杉矶圣伯纳汀诺县芳塔那市(Fontana)附近,于当地时间16日下午发生里氏3.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9英里。自525日以来,该地区在23天内已发生700多次地震,震级从里氏0.73.2级不等。

  据报道,16日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下午512分,震中距离Jurupa4英里、芳塔那4英里Pedley5英里处。在过去10天中,附近也曾发生一次规模3级或更大的地震。专家指出,这一系列群震具有相当持久性。

  据芳塔那当地媒体指出,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家琼斯将这些地震命名为“芳塔那走向”(Fontana Trend),尽管震中并未在芳塔那中心。

  琼斯在529日曾发表文章指出,这是“芳塔那走向”小地震的热点。文章指出,20181月发生里氏3.1级地震,同年7月发生里氏3.6级地震。当地震发生时,通常会发生像现在这样的群震型态。

责任编辑:张义凌

https://news.sina.com.cn/w/2019-06-17/doc-ihvhiqay6273705.shtml

 

科学家警告: 地球将面临9级毁灭性地震, 这个国家要注意了

小银  世界谈  4天前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地质科学家发表声明:“地球表面将迎来9.0级地震,最可能的地点是新西兰和日本。”这个声明不是毫无根据的。

据了解,前不久有30名地震专家组成国际科考队,对新西兰最大的断层(希库朗伊俯冲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察,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

他们指出201611月的凯库拉7.8级地震,已经唤醒了处于休眠中的希库朗伊俯冲带,而新西兰刚好位于这个地震带之上,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新西兰地质与核子科学研究所的地质学家(厄休拉.科克伦)指出:“如果我们整个板块边界断裂,这将引起一场规模9级大地震。”科克伦解释说,位于新西兰北岛东海岸的俯冲带原被认为处于休眠状态中,但自去年发生南岛凯库拉7.8级地震后就开始移动,一旦引发预测的9级大地震,将释放出比2011年基督城6.3级地震强1.1万倍的能量,俯冲带是断层的一种,包括2004年苏门答腊规模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日本20119级地震,都是俯冲带引发的。科克伦进一步指出:最大的危险不是地震本身,而是板块运动引发的海啸。他说,我们从希库朗伊俯冲带的海啸模型中得知,逃生时间可能非常短,只有7分钟的时间。

除此之外,有地质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因受到太阳和月球以及地球之间的引力影响,世界将会进入一个地震危害频发的时期,而且强度会进一步加大,甚至地球表面将面临恐怖的9级地震,发生的地点可能位于日本。

科学家总结了地球的活跃周期,预测了即将发生地震的可能,并强烈警告新西兰和日本,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因为毁灭性大地震的破坏性早已超越大家的想象。

据专家精准测算,7.8级地震的威力相当于300颗原子弹爆发的威力,地震层级每增加0.1威力将增加10倍,9级地震的威力相当于36000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强大的地震也会引发海啸,特别对于象日本这样被海包围的国家,海啸的威力同样也让人触目惊心。

作者:赵鹏飞,李吉奎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60769816&ver=1674&signature=wVl6t7pWcFj-YQFVqRaDveYeOlo*BVrhJh1I3gw8t5COJ7-V7AnV5efjXbmVych5k9m6r5XU*ucEJy6HLCgYffSeC2PBbiysAJYJnzj2MQvIzbNQuhi0DdwgynHkovL0&new=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5519.html

上一篇:新西兰9.0级地震发生可能性极大:特大地震活跃期
下一篇: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 关注6月17-18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4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梁庆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