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弱电相变可能产生“波”但不会是“引力波”

已有 2587 次阅读 2016-3-9 10:58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弱电相变可能产生“波”但不会是“引力波”

 

从作者“蝌蚪五线谱”张轩中对全国政协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新民专访的文章中,得知:

他提出了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弱电相变”理论的一种典型机制。

 

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尼玛(nima arkni-hamed)目前也在中国倡导建设中国版的大型对撞机,大型对撞机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检验弱电相变。

 

  张新民:“弱电相变就是一种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解释我们目前这个宇宙的正反物质不对称的现象,在宇宙极早期,这个相变也可能产生一种弱电相变的引力波——最近我与我以前的博士生,现在是中国科技大学天文系的蔡一夫教授等人一起写了一个论文,探讨在未来的中国版大型对撞机以及空间引力波干涉仪上寻找这种引力波的遗迹。”

 

  宇宙大爆炸的瞬间所发出的引力波被称为原初引力波。原初引力波的波长比银河系的半径还要大很多,基本上可以说原初引力波的典型观测波长已经到了整个宇宙空间的大小。而引力波的波长与频率的乘积就是光速,因此,原初引力波的频率极低,不能被LIGO这样的地面探测装置直接观察到,但是在地面上完全有可能利用微波背景辐射观测站来直接观测。

 

  原初引力波在宇宙一开始的大爆炸瞬间产生,因此它作为一种空间(张量)扰动会影响到宇宙38万年形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这种引力波印记原则上可以被探测到——这就是目前探讨的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建设的微波天文台探测原初引力波的“阿里计划”的科学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家里用的微波炉的微波频率在2.450GHZ(波长是0.122米,与微波炉大小接近)的微波波段。而阿里计划所需要探测的来自宇宙微波背景的微波的典型波长分好几个波段,需要详细论证后逐渐实施。

 

  阿里计划的预算

 

  据“蝌蚪五线谱”了解,与西藏阿里计划同类型的装置在南极,叫做BICEP2计划,在那里用了几千个用来探测微波的蜂窝探头,这些探头的市场价格在2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之间。因此,如果阿里计划采取与BICEP2同样的设计,那么其费用预计也许可能会稍微高于1亿人民币的材料费用。目前正在探讨的通过中美合作的方式,这真真是极好的。在中美合作方面,主要由哈佛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研究员苏萌在美国推动,参与合作的对方就是南极的BICEP2研究组。

 

  在采访中,张新民委员还告诉“蝌蚪五线谱”,在本次政协会议上,他对中国的科普现状也提交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应该支持两类科普作家,第一类是专职的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科普作家,第二类是支持科学家业余从事科普工作。

 

  “蝌蚪五线谱”认为,中国应该探测引力波,地面引力波探测的“阿里计划”在西藏阿里已经有天文台的基础,建设周期短,而且中国还没有探测宇宙微波背景的装置,已经形成短板亟待弥补,现在“阿里计划”通过中美合作的方式来快速弥补这个短板是非常值得支持的项目,而且“阿里计划”的预算不高,支持难度很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引力波探测计划,政府可以支持,甚至民间也可以支持,比如把“阿里计划”探测器或者观测到的数据取名字叫“巴巴”,也许“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董事长也会来支持“阿里计划”吧毕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全民的参与呢。

 

   其实,按“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就可表明:各种不同多线矢的对称性和相应的守恒量都是各不相同的。现有理论根本不知道弱力、强力,都是12维的22,1线矢,而仍然把它们混同为4的1线矢,错误地分析其守恒量,就必然有所谓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强作用下有对称守恒量的所谓“自发破缺”?不能守恒。

   所谓“弱电相变”就是把弱力当作是电磁力的“一种对称性破缺的过程”,也并不符合弱力和电磁力的,矢量及特性,的本质差异。

   特别是,12维的弱力22,1线矢和6维的电磁力2线矢都不是4维的引力1线矢。

   4维的引力1线矢根本不可能形成或产生任何波,12维的弱力22,1线矢和6维的电磁力2线矢都能由不同的机制形成电磁波和产生光波,但也都不是引力波。

 

   所谓“宇宙大爆炸”只是用将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通常多普勒公式用于

由实际是非惯性牵引运动各星体的光频红移量确定其速度,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它本身就不存在,怎能有什么引力波?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实际上应是宇宙各恒星,包括太阳,中心的黑洞中局部高温、高压状态,产生的高能粒子,经黑洞引力减弱,而逃出其视界的辐射,也不是引力波。

 

因此,所谓“弱电相变”可能产生“光波”,但也不会是“引力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961515.html

上一篇:俄新洲际弹道导弹迅发高超声速机动变轨大当量穿反导中目标
下一篇:引力根本不可能形成或产生任何波
收藏 IP: 222.130.135.*| 热度|

1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