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已有 1918 次阅读 2015-10-20 21:47 |个人分类:数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吴中祥

 

                                   

 

具体分析:是,从何而来?如何演变、发展?各种数,包括0、无穷大和无穷小,等特殊的“数”有何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各种数,演变发展,实际意义,

 

1.从何而来?

数是从一切实际事物,及其所有的特性和运动规律,都必有的“数量”和“顺序”,抽象出来的特性。

 本身有它本身的各种特性和变化、演变规律。

 从而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数,又都有它们本身的各种特性和变化、演变规律。

   各种数的这些特性和规律,就都决定了相应的一切实际事物,及其所有的特性和运动规律,都有的数量和顺序,的特性和规律。

   研究任何实际事物的特性和规律,就都需研究与其彼此相互依存、协调一致的,相应的相应特性和规律。

 

2.的基本特性

最基本的特性是可数性、可列性。

是从一切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它的可数性、可列性也正是联系到各种事物本身的可数性、可列性。

 

任何事物是否可数?就必须具有如下两个基本条件:

(1)它们必须是同类的事物。

(2)必须确定同一的单位。

当然,有时也可将某些事物,甚至是不同类的事物,组配成“套”、“团”或“堆”,作为“单位”,这类成“套”、“团”或“堆”的相应事物,就也按此“单位”而可数了。

(3)各种本身却又是与事物的种类、性质、单位都无关

既已抽象为之后,各种本身就与事物的种类、性质、单位都无关,它们所表达的事物种类、性质、单位等等都需另外注明。

 

任何事物怎样才是可列的?

只有该事物是可数的,而且确定了它们的排列顺序的基本类别,例如:数值、体积、重量、大小,先后、高低、好坏,等等之后,才是可列的。

对于本身,一般就只是分别对同类的数,相同的单位,按数值大小的排列顺序,才是可列的。

对于不同类的数,甚至某类不同单位的数,也是不可列的。

当然,全部实数或虚数,因可分别按同一的单位,确定其相应各数大小的顺序,而在,整个实数轴虚数轴上可列了。

 

3. 各种的产生和发展

 

(1)   1自然数、到包括无穷大最大的正整数、到正和负的整数

 

只要有了“单位”,就有了“1”。

从“1” 开始,按加法,逐个增加“1”,只要仍是有限的,就产生了,各个“自然数”,即可按其顺序,表达其数值为:123、…、n

当继续不断地逐个增加“1”,无限地增加,就产生了“无穷大”,即:“要多大就有多大,但只要能继续增加,就不会有最大”,直到“不能再增”,就是,也才是,“最大”。

这样产生的“无穷大”和“最大”当然还是数,而且是“正整数”,但是,就已不是“自然数”。


由“正整数”的减法,逐个减少“1”,到同等大小的数相减,就产生了“0”。

被减数小于减数,就产生了各个“负整数”乃至“负无穷大”、“负最大”。

0”,和这样,产生的各负数,也都是整数。

   而各种整数就有了正、负之分。

 

(2)大数的表达,进位制:

当数值很大时,就需要一个简便的表达方式,这就创造出各种进位制。即,将“m位”的“s进位”的数,n,表达为:

n=nj;j=m,m-1,, 2,1m=(n-(nj;j=m-1,m-2,, 2,1的数串)/s);的数串。

对于,通常采用的“10位制”,其各位数,nj;j=m,m-1,…, 2,1,都只是,9876543210,这10个数中的一个。

   对于10进制,有n位的各整数可表达为:

nn[1,n]+n(n-1)[1(n-1)] +n(n-2)[1(n-2)]+…+n2[1,2]+n1,

其中,[1,j]=j位数的单位1,它的数值是10^jnj=j位数的数值,它的数值只是: 012,…,或9

但是,计算机因都是只能采用多个电子管的“开”与“关”2种选择的组合,来计数,而只能是以其各位数,都只是,102个数中的一个的“2位制”为基础的组合:“2^n+2^n'位制”,而“10位制”就由“2^3+2位制”表达。

 

(3)   从加法演变、发展出乘法、乘方、开方、指数、对数、无理数

 

可用字母表达就产生了代数。

 

加法,每次,不仅只加 1 ,而可以加任何的数,a

a连续加,b,次,就是:乘法:a b

a连续自乘b,次,就是:乘方:a ^ b

    a,就是:乘方,a ^ b=c cb 方;也就是 c 的对数。

b,就是:乘方,a ^ b 指数。

开方,而不能消除根号的,就产生了“无理数”。

 

(4)   奇数、偶数,及等差数列的产生

2 开始,按加法,逐个增加2,就产生,各个偶数,可顺序,表达

为:2n。不断逐个无限地增加2,就产生,无穷大偶数。

1 开始,按加法,逐个增加2,就产生,各个奇数,除1外,可顺

序,表达为:2n+1。不断逐个无限地增加2,就产生,无穷大奇数。

     

 它们,当然,也都是整数,而且,都是正整数。

      而且,有不是自然数的,无穷大偶数和无穷大奇数。

 

从首项P0开始,以步长s,逐次连续相加u次,得到的u+1个数,即pt=p0+st; t=0,1,2,,u,的系列,就是:等差数列。

当首项P0与步长s,都是任意的整数,u就可以趋于无穷大,而得到无穷长等差数列。

      当首项P0为奇数,步长s,为偶数,则等差数列的各项都是奇数。u也可以趋于无穷大,而得到无穷长,无穷大末位数的奇数等差数列。

      当首项P0与步长s,都是偶数,则等差数列的各项都是偶数。u也可以趋于无穷大,而得到无穷长,无穷大末位数的偶数等差数列。

 

(5)除法,及其产生的分数、小数、合数、素数

由除法,其商不能得出整数的,产生了“分数”。

被除数小于或大于除数,就产生了“真分数”或“带分数”。

10进制,就产生了“小数”,其小于1的部分形成循环的,就是“循环小数”,无限循环的,就是“无限循环小数”。

有些“分数”可以等于相应的“小数”,有些“分数”只能趋近于但并不等于相应的“小数”。

可被或不可被“2”整除的整数,就也区分为“偶数”或“奇数”。

   任何数被1除,都=其自身,任何数被其自身除,都=1

除“1”和其自身外,可被或不可被整除的整数,就区分为“合数”或“素数”。

 

   

素数不能简单地顺序表达并确定各素数数值,而出现一些有关的难题。

利用“小于某素数的所有素数都不能整除它”,的特性,本博客创建采用整数m,以顺序表达各素数 j(m) ,即:

j(m)/j(m-k); k=1,2,,m-1,都不是整数,就可以表达并顺序,m,确定各素数的数值,j(m)

这样,我们就知道:m=1j(1)=2, m=2j(2)=3, 就是奇数, m=>2时,若取j(m)+1,就都能被2整除,而必然不是素数。因而,完全可以:对j(m)逐次+2,直到j(m)+2s时,(j(m)+2s)/j(m-k); k=01,2,,m-1,都不是整数,而判定j(m)+2sj(m+1)

   如此,就完全可以按序数,m,列表,具体确定各个素数,j(m),的数值,例如:

m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无穷大

j(m)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j(无穷大)

直到m=无穷大,j(m)= j(无穷大),即:无穷大素数。

 

   (6)“无穷小”,及相应的“无穷大”的产生,及其与有限数的相互关系

古人已知:“1尺之槌,日取其半,永世不竭。”,即:1连续地被2除,会得到,愈来愈小,要多小就有多小,但始终不会=0,的“无穷小”。即: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连续的除,就产生了各种的“无穷小”。

这样产生的无穷小、无穷大、等,都可以不限于整数


(7)无穷小、0、无穷大、等,特殊的数,有特殊的运算规则

无穷小、0、无穷大、等,都是特殊的数,它们的运算规则,与通常有限数,

不同。例如:

有限数被无穷大除,也=无穷小。有限的数被“最大”除,就=0

有限的数被无穷小除,也=无穷大。有限的数被0除,就=“最大”。

无穷大有限数,仍=无穷大。

0 有限数a,仍=有限数a

0 有限数a,总是=0

 

   (8) 常数、变数、函数,以及微分、偏微分

还有常数、变数、函数等等的数。

微小的变数、函数乃至相应的“无穷小”还形成相应的“微分”。

各种数都有相应的各种运算规则。

而由事物的相应的变化规律,形成各种代数、微分和偏微分方程式。

 

4. 那些特殊的数与其它的各种“数”,同样,对实际问题有重要作用

那些特殊的数也都与其它的各种“数”一样,在实际事物中,显示出重要作用。例如:

   一切物体的中心位置,不论是时轴或3个空间轴,就都可以用,0,来标志。

按相对论,距中心的4维时空距离就可以用4维时空距离矢量的模长,(-(ct)^2+r1^2+r2^2+r3^2)^(1/2),来表达。

当其时轴分量的模长趋于,而不=0ict就是无穷小,相应的3个空间分量的模长 (r1^2+r2^2+r3^2)^(1/2),就趋于,而不=,在确定距离的模长,(-(ct)^2+r1^2+r2^2+r3^2)^(1/2),条件下,的极大,就是在此条件下的无穷大。

反之,当其3个空间的模长趋于,而不=0(r1^2+r2^2+r3^2)^(1/2),就是无穷小,相应的时轴分量ict就趋于,而不=,在确定距离的模长,(-(ct)^2

+r1^2+r2^2+r3^2)^(1/2),条件下,的极大,就是在此条件下的无穷大。

当其时轴分量的模长=0ict就是=0,相应的3个空间分量的模长 (r1^2+r2^2+r3^2)^(1/2),就=在确定距离的模长,(-(ct)^2+r1^2+r2^2+r3^2

)^(1/2),条件下,的极大。

反之,当其3个空间的模长=0(r1^2+r2^2+r3^2)^(1/2)=0,相应的时轴分量ict=在确定距离的模长,(-(ct)^2+r1^2+r2^2+r3^2)^(1/2),条件下,的极大。

 

任何粒子(包括实物粒子和光子)的运动速度的模长:

v=(-c(3)^2+v(3)^2)^(1/2)

v(3) =该粒子在该介质中,3维空间速度的模长。

c(3)=光子在该介质中,3维空间速度的模长。

 

任何粒子(包括所有在该介质中,3维空间速度小于光子的粒子和光子)的运动质量:

m=m(0)/(1-(v(3)/c(3)^2)^(1/2)

m(0)=该粒子的静止质量。

v(3)=该粒子在该介质中,3维空间速度的模长。

c(3)=光子在该介质中,3维空间速度的模长。

 

因所有粒子,都在时空运动,且都不可能有无穷大的力作用,其运动质量必不=0,也不能=无穷大。

 

对于所有在该介质中,3维空间速度小于光子的粒子:

(1-(v(3)/c(3)^2)^(1/2)都不=0,因而,m(0)必不=0

 

对于光子:v(3)=c(1-(v(3)/c(3)^2)^(1/2)=0,只有m(0)=0,才能合理地,使m=无穷大。m=0/0=任何有限数,仍有意义,但其数值不能由此公式确定。而需,也可,利用大量同种光子集体表现或统计效应的波长或频率求得,即:m=h(频率/2)/c(3)^2)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

 

   又例如:物体连续性的确切定义:

对于任何随某个参量, x, 变化的某种一一对应的特性,y= f(x), 2维事物。x就是变量,y=f(x) 就是函数。只能讨论存在一一对应的变量与函数,是否连续?

如果有两个一一对应的无限小,a b,当x趋近于c时,存在并且=对应的f(c)x 改变a;则f(x)改变b,就称:x = c 时,f(x) 连续。

 

对于任何随某n个参量, x1x2、…,xn, 变化的某种一一对应的特性,y= f(x1x2、…,xn), n+1维事物。x1x2、…,xn,就是变量,y=f(x1x2、…,xn) 就是函数。只能讨论存在一一对应的变量与函数,是否连续?

 

如果有n+1个一一对应的无限小,a1a2、…,an b,当x1x2、…,xn趋近于 c1c2、…,cn时,存在并且=对应的f(c1c2、…,cn) x1x2、…,xn 改变a1a2、…,an;则f(x1x2、…,xn)改变b,就称:x1x2、…,xn = c1c2、…,cn 时,f(x1x2、…,xn) 连续。

 

但是,对于某些实际情况,例如:化合物、合金、溶液等整体的连续性,所取的任意小就可以不必真正趋近于0,而实际上,只需趋近于稍大于其中各原子的尺度,或视觉上近于0,即可。

 

对于各种事物的各种特性,对应的x 可以是时间、长度、体积,甚至速度、温度等等不同的量。就都类似地相应反映各该事物该特性对于这些量相应的连续性。

 

对于各类不同的“数”,就要考虑到,例如:有理数(整数、分数(小数、循环小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等等。而且所有的正、负实数,都包括,全部有理数和无理数相互穿插,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地表达在一个实数轴上;所有的正、负虚数,包括顺序排列的全部虚有理数和虚无理数,也都可包括,全部有理数和无理数相互穿插,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地表达在一个与实数轴正交的虚数轴上;而全部相应的复数,就是此实数轴虚数轴所组成的平面上相应的各点。

 

考虑“数”的连续性,对实数轴虚数轴所采用的任意小就必须是真正趋近于0才行,因此,只能对全部实数、虚数、复数(可视为实数与虚数组成的2维数)进行,而不可能分别对有理数(或整数、分数(或小数)或无理数进行。

 

这就可见:0、无穷大和无穷小,等特殊的“数”及其运算规则,和使用方法,与其它的各种“数”有显著不同,但是,都一样地,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929647.html

上一篇:素数
下一篇:力学所也是我国反导的发源地之一
收藏 IP: 114.253.254.*| 热度|

1 吉宗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