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表扬孩子努力与夸奖孩子聪明的区别】

已有 5565 次阅读 2014-1-12 11:01 |个人分类:哲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改正错误, 其实, 不仅对即使孩子, 我们自己也应是:, 肯定成绩

【表扬孩子努力与夸奖孩子聪明的区别】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

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

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表扬的话。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

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

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表扬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

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

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

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

 

结果发现:

那些在第一轮中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由此可见,被表扬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

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

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

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

那些先前被表扬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

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

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

 

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

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

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

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表扬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

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

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

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

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

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

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

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

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评论:这里,测试了对孩子的2种表扬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

     而测试中所用的2种表扬方式也是对孩子做了2种不同的暗示或教育。

     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重视表扬,还必须注意促使不断努力、追求更好。

     其实,不仅对孩子,即使我们自己也应是:

肯定成绩,改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追求更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758302.html

上一篇:“雪龙”号已驶出乱冰区,目前进入清水区航行。
下一篇:人工潜入深海300米 中国首探成功
收藏 IP: 123.112.111.*| 热度|

11 王春艳 吉宗祥 刘庆宽 苏力宏 纪小健 王启云 李宇斌 loujinshan itbood xiansm356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