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关于科学普及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已有 3942 次阅读 2012-8-27 20:50 |个人分类:哲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建议, 看法, 科学普及

关于科学普及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符合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其运动规律”的思想、行为体系。

它包括:科学知识,即这样的认识;科学精神,即这样的行为准则和活力;科学方法,即这样的措施。

但是,必须注意:“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其运动规律”是随时间、空间、条件

而变化的,对它的认识、行为要做到能够与它“符合”,就会,也要,随之而变化。

 

什么是普及?

普及就是使其普遍化、大众化。

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广大群众都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

 

什么是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就是将科学普遍化、大众化。

 

为什么要普及科学?

人类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其运动规律,并按之实践,才能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否则,就会失败、碰壁。

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这就必然,也必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也就是要普及地为科学事业努力奋斗。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就更是如此。

又例如,各种水、旱、地震,传染病,等等灾害,的应急管理也都需相应的、及时的科学普及工作。

前不久,日本核事故引发我国某些地区“抢盐”事件,就非常典型地突出显示了科普的重要性。

 

要对谁普及科学?

通常认为只对中学生、大学生、小学生,普及科学,其实,所有的人都需接受不同层次、一定问题的科普,即使是研究员、院士,对于他们专长外所需的知识,就也要接受科普,即使是他们专业内的,但是新的发展、创新就也要接受科普!

当然,不同文化程度,需要和接受的内容与方式会各有不同,而且,从我国目前文化程度的普及情况,大量、广泛需要的确会处于大、中、小学文化程度。

 

怎样才能有效地普及科学?

既要普及,就必须受众能接受、能懂得,就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通常认为: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的方法。这当然好!

 

但是,关键还在于:必须了解、分析,受众在理解所普及内容,存在的问题和达到理解的规律性,根据受众的具体情况,引导解决。

而最重要的还在于所普及的内容是否科学?

 

不要迷信所谓“主流观点”!

特别是,现在许多主流的观点,存在大量,不实、不确,甚至虚假、错

误,例如:

 

“大爆炸宇宙论”,

把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不断演变、发展的宇宙万物说成是由137万年前的一次“奇点”的爆炸形成。

 

“暗物质、暗能量”,

   所谓“暗物质”是因已观测到的各星系团内各星系的运动状态,安已知的引力规律分析,推断其总质量比其成员星系质量的总和大10-100倍而产生。

虽经发现例如:非可见光星体、中微子、黑洞等,仍远未能弥补这种质量缺失。

却仍以错误分析观测结果,而认为宇宙在加速膨胀,并设想有所谓“反引力”的“暗能量”充满宇宙各处。

但经多方探测, 所发现的都是具有普通引力的物质。

而对引力公式和红移测速公式由相对论和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的深入认识与发展, 特别是,由周围星体运动状态可按改进的引力公式和红移测速公式推断其间黑洞的质量,已可为弥补所谓“宇宙质量缺失”,应能解释各种观测事实,为否定存在不同于通常物质的所谓“暗能量”提供了条件。

 

“‘夸克’禁闭成团组成各种基本粒子”

认为各种基本粒子都是由彼此不可分离的几个“夸克”成团地组成。

但是,既没有实际观察到任何的“夸克”,也不能证明它们能在时空中彼此禁闭地不可分离。因而,它的存在性本身就成问题。

 

 “波、粒2象性”

认为一个粒子同时又有波的特性。

是,一切宏观物体都只能是粒子,任何单个粒子都不可能有波的特性。只有大量粒子的集体表现和统计结果才是波。

 

而这些显然错误的观点,却都作为真理,甚至以所谓“诺贝尔奖”推崇,写进各种教科书,并在各种媒体广泛宣扬,当成科普,造成很坏效果。

 

又例如,最近出现的著名科研单位众多科学家参与的所谓测得“中微子超光速”的报导,虽然,连参与实验者也大多不敢相信,但都只是质疑其精确度,和影响其精确度的因素,而想用提高其精确度或消除可能影响其精确度的因素来证实它。

原实验单位并确实又显著地改进了对中微子超发射时间的测量精度,得出原有同样结果,似乎认为已能验证“中微子超光速”。

还有其它著名科研单位准备如此进一步验证。

虽然,最后仍发现所测数据的错误而得到否定。

但是,实际上,问题根本不在“精确度”,而是对高速运动物体速度测量方法的根本错误。至今并未解决速度与真空中3维空间光速相比不可忽略的中微子的速度。

 

特别注意所普及内容的科学性!

因而,必须注意所普及内容的科学性!

 

根据科学性的特点,就必须:正确反映所普及的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运动规律;注意其在不同时空条件的不同状态和变化,

 

应特别强调科学问题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学术讨论!

对不同认识的争辩,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分别说明:其依据、正误、得失和发展,而通过实践,表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其运动规律”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决不能片面、武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606538.html

上一篇:日本当局应尽快从侵略迷梦中清醒过来
下一篇:中国航母平台迎接台风“布拉万”开始第十次海试
收藏 IP: 123.114.32.*| 热度|

4 李伟钢 肖建华 王春艳 Majorit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