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简评叔本华哲学思想

已有 6871 次阅读 2009-10-27 21:59 |个人分类:哲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简评叔本华哲学思想

 

1.叔本华哲学思想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年)德国人,

西方近代著名哲学家,大唯意志论者。主要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等。

他认为:

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由不可分的如下两个半面合成:

一个半面是客体(表象),它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他提出理由律。并把它分成四种形态。

1)存在理由律;外在和内在的感性,即空间和时间形式中的感知属于第一理

由律;

2)变化理由律;知性和因果性属于第二理由律;

3)行为理由律;自我意识和动机属于第三

4)认识理由律

事物的复杂多样性就是通过这些而来。

另一个半面是主体(意志),它不受上面四个理由律的约束,是独立于理由

律之外的。

而理由律必须依存于主体--- “没有我主观的意识,就没有一切,世界有这

四种理由律形态,而主观只对这四种形态有反映,因此万物依赖于我的心(感知)”

他还有直观注意和悲观意识。

他重视直观,认为直观先于也优于理性认识。

根据他的意志分级(从低级到高级)观点,得出:只有人,才有理性认识。

而动物只有直观,直观和理性都是意志客体化到了一定级别的产物。理性是最高

级别产物,但却由直观延进而来,它只是直观的摹写和复制,因此认识世界用直

观比较可靠些。

他的悲观倾向是较明显的。他认为,

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

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人的一生常常与痛苦相拌,人总不能满足。生存状态的需要,性的需要使人

总是处于一种欲壑难填的境地,虽然通过对客体的观审可以使自己暂时自失于客

体中,但那是短暂的,之后还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中,只有对生命意志否定才

能走出痛苦之渊。

 

可见叔本华哲学思想有如下4个主要方面: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

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2.符合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

 

但是,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所有事物,得出的无一例外的结论是:

 

一切物质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体。

一切物质都在时间和空间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表现形式。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而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同形态间相互转变。

人的意识是人脑这个物质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脑这个特殊的高度发展形成的物质的客观机能。它既反映又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产生愿望、要求、目的,等等的主观的东西。

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符合事物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才是科学的。

人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得到的,只能是相对真理。

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才能逐步地趋近于绝对真理。

只有按照符合事物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有正确的愿望、要求、目的。才能按此有效利用和改造世界。

 

3,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评论

叔本华认为:

世界是本质的,必然的,由不可分的客体”、主体”两个半面合成,并把“客体”局限于“表象”;把它的“形式”局限于“时间和空间”,

把“主体”表达为“意志”。

实际上,就是把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的含义与关系,弄清含糊不清。把“时间和空间”弄得与物质的运动相分离。

这就完全违反了,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所有客观事物,得出的无一例外的科学结论。

提出的所谓“4理由律”,实际上,都是物质运动或主观对客观反映的客观规律。他却把它们本末倒置地归结为:

“必须依存于主体”--- “没有我主观的意识,就没有一切,世界有这四种理由律形态,而主观只对这四种形态有反映,因此万物依赖于我的心(感知)”

因而,他必然堕入到: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他没能认识到:

人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得到的,只能是相对真理。

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才能,也必能,逐步地趋近于绝对真理。

只有按照符合事物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有,也必有,正确的愿望、要求、目的。才能,也必能,按此有效利用和改造世界。

而认为:人总不能满足。总是处于一种欲壑难填的境地,总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中,人的一生常常与痛苦相拌。就必然堕入到: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265510.html

上一篇:关于“数学”的对话(91)概率的实际应用与发展
下一篇:简评叔本华哲学思想(补脱漏)
收藏 IP: .*| 热度|

3 刘锋 吉宗祥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