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科学认识、运用客观世界的基本特性(1)

已有 2469 次阅读 2018-11-17 21:30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学认识、运用客观世界的基本特性(1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吴中祥

 

       

  本文总结迄今对客观世界基本特性认识、科学认识、运用的主要成果,并对其存在的主要,缺陷、错误,进行弥补、纠正,以期科学认识、运用。

 

关键词:客观世界,基本特性,科学认识运用,

 

 

1. 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人类能否,和如何,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统一的基本特性、运动规律?

我国“春秋时代”早期,老子就有《道德经》,开章明意就说明:“道可道”。

就已经指出:事物普遍运动基本特性、规律,的“道”, “可道”,即:是能够知道,认识、掌握、实践、利用,的。

并紧接着就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又即已强调指出:事物普遍的“道”并非静止,经常不变,而都是相对运动、不断变化的。

《易经》的“易”,就是“变”。

就是阐明:物体辩证、发展的规律。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矛盾统一体。

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唯物辩证思想。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才能唯物、辩证地逐步趋于全面科学地认识、改造 统一的客观世界。

 

2. 什么是客观世界?

现在我们已经实验、观测、分析,知道:

由‘电子’与‘正电子’的物理作用,逐次组合、转变为,中微子、各种轻子、各种介子、各种超子、质子、中子、各种原子、分子。

进而,由各种分子的不同化学键的化学变化,形成各种无机和有机的化合物。

再进而,主要由有机化合物,和少量其它元素,形成的核糖核酸,演变形成,具有各种相应功能DNA基因的生物体、细胞,逐次演变,成为有新陈代谢、进食排泄、遗传进化,的各种生物。

从病毒、细菌,逐次演变、进化,发展成为:各种植物、动物,直到成为有意识、思想、高度智慧的人类。

就得出“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包括人类,都是由‘电子’与‘正电子’按自然规律,逐次组合、演变、进化,而成”。

 

研究这些问题,就是“自然科学”。它也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

 

对这一切,从自然,到社会、到人文、到思维,的基本科学特性、运动规律,唯物辩证地,统一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实践,并以人为本,科学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就能,也才能,达到全人类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幸福、美好,生存、发展。

本文,只限于讨论物理学,的基本科学特性、运动规律。

 

3. 一切物体都在宇宙中运动着

    什么是宇宙?

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哲人[尸佼] 尸佼,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等思想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楚有尸子、长卢(长卢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另一说法是山东人。明于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就在其著作《尸子》中写道: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就精辟、全面地,给出了“宇宙”,也就是“时空”,的确切定义。

 

现在,我们知道:

“空间”就是“上下四方”的“宇”,共3维,“时间”就是“古往今来的“宙”,仅1维;时间也是空间各维的参量。

 

宇宙、时空,都是向量。

上下四方,即:宇、空间,的各方向都可有,正、反,的双向;

古往今来,即:宙、时间,只有一个方向,不能 今往古去,只是单向。

 

这就还能进一步具体解释,宇宙、时空,的如下重要特性:

1.     时空中必然存在所谓“虫洞”。

空间,上下四方,各3个点组成的共27个点的立方体,如果

缺失中心的那一点,周围的其它各点,就不相连接,就是一个洞。

时空中时间的各点,都不连向周围空间的各点,只是古往今

来地,连向其前面的那个时间点,就必然在时空中形成所谓“虫洞”。

2.     时空中,多个粒子不可能“禁闭成团”。

因为时空中时间的各点,都不连向周围空间的各点,只是古

往今来地,连向其前面的那个时间点,时空中,就不可能用封闭的连接面,把多个粒子“禁闭成团”。

3.     不可能有能回到它经过的所有各点中任何一点的时空旅游。

时间,只能古往今来,不能 今往古去,的一个方向不停的运

动,就始终不可能回到它经过的所有各点中任何一点的时空旅游。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46805.html

上一篇:评:“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
下一篇:科学认识、运用客观世界的基本特性(2)
收藏 IP: 123.112.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1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