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拜杂志教”配“政绩工程”的后果 精选

已有 29706 次阅读 2009-6-26 08:23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评价是有关学校质量、对学校导向很重要的一环。
 
讨论SCI是有关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中国科学家以什么为目标,各级管理机构和行政人员鼓励和支持什么。
 
这个问题,只在一个单位,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单位不用,但是全国性质的一些重要机构用,就强迫单位用了),所以需要推动全局逐步改变。
 
存在两个不同的方向:
 
是鼓励潜心学术做出有长期影响的研究工作?还是急功近利马上把论文发表到某些杂志为目标?
 
目前在中国,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急功近利,其中SCI起了较大的作用。也有掌握资源和行政权力的人,以SCI为政绩工程。
 
我没有全面否定SCI和顶尖杂志的有限意义。我提倡不要依赖SCI,而重视学术内容,反对SCI政绩工程。
 
我的观点,目前肯定不能在全国实现。但这不表明在中国不能提出逐渐改变对SCI的依赖,不能说中国所有单位依旧不自己动脑筋而依赖杂志审稿人。我自己不仅审过很多稿,知道审稿的优缺点,也做过几个国际杂志的编委,知道审稿和编辑人员都远非完美。中国国内已经有多个单位,可以做出比依赖这些审稿人更好的评价。我举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例子,不过是因为我直接参与其招聘过程,比较了解。国外优秀大学的情况,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要学习国外低水平的地方,或者固守着十几年形成的国内成规,我们不用改。如果我们要推动学术发展,我们就不能不改评价方法。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SCI起过比以前中国某些评价方式更好的作用。
 
对于国家、已经比较大的单位,SCI可以大体反映基础研究的概括。这也是一些单位将SCI变成政绩工程的部分原因。
 
对于杂志,其SCI分数也大体反映其读者重视程度。
 
对于评价科学家个人,如果一个单位能找到的评价者,其水平都比国际杂志的审稿人低很多、或者没有公心,那么,用SCI也比用这些人好。
 
当一个单位能请到一些接近国际杂志审稿人水平的时候,用SCI就不合适。
 
如果简单用SCI,就是说这个单位不仅没有合适的评审者,而且也找不到合适的评审者。也就是说,这个单位的水平恐怕还远离国际二流水平。
 
我两篇文章,主要是从建设中国一流大学的角度,强调要更上一层楼,至少要超过国际二流水平。
 
但是,即使不要做一流大学,如果使用SCI举动过激,也会造成比较尴尬的情况。
 
没有回国的人不知道,国内很多单位,为了评奖、毕业、分成果…,把论文的SCI算到小数点后几位,不仅无意义,而且浪费时间。
 
今天有人给我信息,有个学校有段时期,校长A开论文动员大会, 表扬“论文大户”,SCI论文数成为全校明确追求的目标,以后还推出一个政策,在该大学发表《自然》、《科学》论文可获百万经费奖励,把发顶尖杂志论文归功于学校的“正确领导”。
 
2006年该大学的B实验室发表一篇Nature论文,2007年1月校长自颁奖。校长给教育部汇报的成绩,强调的是论文在哪个杂志发表。
 
这样将发Nature论文变成政绩工程,过分崇拜刊物,不看内容,迟早会出现问题。不过,没有想到政策推行不久,很快就发生问题。
 
尴尬在于,这篇Nature文章不久就遭到质疑,而且多重质疑。
 
人们会好奇,那么快发的奖怎么办?
 
我想不出来B教授在院士提名材料里面怎么解释这篇文章。正好有个单位把全体生物候选院士的资料贴在布告栏上。我很惊讶地看到,Nature文章赫然是第一贡献,而且强调引用率以及引用的杂志,但不谈论文内容是否经得起考验,也没有说好几篇引用的文章是质疑和批评。
 
比较可悲的是,A校长这种大力推崇SCI的做法,在中国很多地方有市场。
 
A获博士学位的美国大学是一个生物和医学都非常好的学校。我在该校任教十年期间,从来没有该校的美国教授谈过SCI,也从来没有任何评审提及SCI以及论文引用率。
 
A曾任我现在的职位。我回国后,有人忠告我:你应该学习A,不管科研、不管教学,给大家发奖金,这样才得人心。
 
在今天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推崇SCI的风气尚未完全消除。我坚持不按当年SCI点数发奖,也不按一年的SCI分配研究经费,我希望看有什么有趣、有意义的研究提议,或者可以经过时间检验和同行共识的成就。实行这些改变遇到阻力和不满。在一些方面,可以说,我的工作是试图清除A留下的此类影响,希望北大生科院能远离落后的、不动自己脑筋(依赖他人)的标准,尽量使用更适合科学规律的标准,提高我们的真正科学研究水平。
 
写出博文,是因为此问题并不局限于一两个学校。
 
这是在中国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必须从讲科学实质、讲内容开始。
 
 
附录参考资料
 
 
2007年01月21日
 
在1月19日召开的学校“2006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对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武维华、张大鹏两位教授进行了重奖——各奖励100万元奖金。
 
2006年,我校科技工作坚持“顶天立地”,保持了较快的上升势头。其中,全年发表SCI和EI论文达到740篇,同比增长42.5%。更令人瞩目的是,武维华教授研究小组“植物响应低钾胁迫及钾高效性状表达的分子调控网络机理研究”在《Cell》发表;张大鹏教授研究小组成功发现植物脱落酸(ABA)的一个受体ABAR的研究报告在《Nature》以主题论文的形式发表。
 
武维华、张大鹏两位教授的这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了教育部“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科技日报“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继2005年在《Science》发表两篇论文后,这两项重大成果,使我校成为跻身国内少数同时在《Science》、《Nature》、《Cell》3个世界顶杂志发表文章的学校之一。
 
从2005年7月开始,我校开始实施新的《科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根据这一新办法,我校每年都将设立100万元特别奖励基金,奖励以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教师,其中80万以科研经费的形势资助,另20万作为个人奖励。
 
按照《奖励办法》,学校已按月份对SCI、EI论文作者进行了奖励,不久还将对获得“科技进步奖”等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
 
 
 
中国农大百万元重奖优秀论文作者
 
张大鹏武维华因在《自然》和《细胞》发表论文榜上有名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农业大学2006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该校对科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武维华、张大鹏两位教授进行了重奖,为其各颁发奖金100万元。
 
2006年,中国农大全年发表SCI和EI论文达到740篇,同比增长42.5%。其中,武维华教授研究小组的“植物响应低钾胁迫及钾高效性状表达的分子调控网络机理研究”在《细胞》发表;张大鹏研究小组成功发现植物脱落酸(ABA)的一个受体ABAR的研究报告在《自然》以主题论文的形式发表。
 
从2005年7月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实施新的《科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根据这一新办法,农大每年都将设立100万元特别奖励基金,奖励以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自然》、《科学》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教师,其中80万元以科研经费的形式资助,另20万元作为个人奖励。
 
来源:中国农大
 
 
校长陈章良在全校纪念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2006年07月03日 报道)
 
尊敬的卫红副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党员朋友: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85岁生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所有党外朋友,代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和全校师生员工,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85周岁生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我校党委、全体党员,对你们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北京市优秀基层党组织”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我校党委是首都高校中唯一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的单位。在这里,我也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这份殊荣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天上午,我有幸作为无党派的代表被中共中央邀请到怀仁堂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亲耳聆听了总书记一个多小时的重要讲话,感到非常激动。85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中国人民的富强,为中华民族能够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多少党员前赴后继,多少党员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的振兴献出生命,献出毕生的精力。每次谈到这些我和大家一样,心情都非常激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负责任的、伟大的政党能够率领13亿人奔向小康,奔向民族复兴而感到自豪。每次看到我们国家取得的成绩,每次在国外听到各国朋友对中国的称赞,都倍感鼓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站在了世界第五的位置上,而且今年有希望再往前再跃进一步。更为高兴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用不到世界9%的可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的时候,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发动机,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这一切都深深地感谢中国共产党英明、正确的领导,感谢我们有这样一个政党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今年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01年了,我们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年,特别是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业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排头兵。刚才卫红副部长对中国农业大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为之欣慰。过去的一百年,我校为中国农业,为中国农民应该说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刚才看到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院士上台领奖,我感到非常高兴。大家知道,戴景瑞院士、许启凤教授培养的玉米,每年种植在4000万亩的土地上,大概占到了全国播种面积的19%左右。还有一届一届的同学在祖国各地为我国的农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有很多都是中共党员。在今天上午中央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有一位领奖的代表是中国农大的校友,我感到非常自豪。今年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很严峻的情况下,本科生的就业率比去年还多了一、二个百分点,非常不容易。今年有358个同学去西部、去基层,在首都的高校中我校是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我们还将有111名同学在北京的区、县里面当“村官”,在基层工作的人数也在北京市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么多同学到艰苦的地方去为我们广大的农民服务、做贡献,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我们中国农大来说也是在为国家农业做贡献。中国农大在最近的十年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五年时间,我们的学科楼、教师的宿舍、学生的宿舍等,五年的建设面积总和是过去100年的总和,比以前多建了50多万平米,达到了现在的100多万平米。去年一年我们的国际论文达到540篇,“九五”期间的论文总数加在一起还不到200篇,今年我们的论文数量大概能突破700篇。令大家都很振奋的是,去年我校有两篇文章在世界的著名杂志《Science》发表,实现了农大零的突破。去年整个中国在《Science》上以中国作者署名发表的文章只有八篇,我们占两篇。上星期,我校的张大鹏教授接到了另一份著名杂志《Nature》的论文接收函,中国农大今年将有第一篇文章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更高兴的是,我校的武维华教授收到了在生命科学领域最高杂志《Cell》杂志的接收函,该刊物的影响因子最高能突破40,他的文章将被全文刊登,其中一个审稿人认为这是他审过所有有关细胞稿件中最好的一篇文章。今年,中国农大将再次向世界最重要的发现进行冲击。我们的学科发展也非常迅速。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我校有一位好书记,归功于我们的好党员,还有我们优秀的党的基层组织。尽管我自己不是党员,但是我的心情一样激动。在这里,我再次对教育部党组,对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中国农大的领导和支持表示感谢!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感谢各位党员在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和建设中国新农村中所作的贡献!
 
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中国农大作为中国农业的排头兵,理所当然挑起重任。希望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再接再厉,也希望我们党外人士努力地和中国共产党党员们一起,为建设中国农业大学,为中国农业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共同奋斗!
 
谢谢各位!
 
 
 
中国农大召开论文发表动员大会 陈章良确立每年百篇跨越目标
 
新华网 (2003-03-27 14:21:17)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26日上午在西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陈章良校长主持召开发表SCI、EI和ISTP论文动员大会会。
 
近三年发表过上述论文的教师,各学院领导,科技处、人事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主管副校长孙其信、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龚元石在主席台就坐。
 
我校科研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了较大进步,2001年科研经费已排到全国第十五位,今年突破1.5个亿,创历史最高记录;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也由1999年的57篇曾至2002年的132篇(据不完全统计),有了较大进步。陈校长在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学校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之后,接着说,我校的论文产出与兄弟院校相比,差距较大,2000年我校排名(按SCI、EI论文发表数量)为第41位,在河南师大之后、河北师大之前;2001年虽有进步,但与苏州大学、石油大学、湖南大学等处于同一位置。这与我校的科研经费和科研实力极不相称,为此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使我校的科研论文产出在未来几年内能有大幅度提高。
 
随即,陈校长向大家介绍了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十年来,在提高论文发表数量上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取得的成果。他说,南京大学在92年就开始采取有力的奖励机制,促进论文产出,使南京大一度领先北大,近5年来,北京大学不甘落后,同样采取有力机制,使北京大学论文数量达到每年1200——1400篇左右,而清华大学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实力,论文数量达到每年1400——1600篇左右稳踞第一;在国际上,哈佛大学论文每年达到8000篇左右,耶鲁、剑桥、东京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均在每年4000篇以上。我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目前在世界排名是第六位、1996年是第十七位,而这两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也分别是第六和第十七,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科技论文数量和他的经济发展是互相吻合的,具有相当的参照作用。虽然追求论文数量的做法目前在高校中尚有一些争议,但在目前我校跨越式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迫切要求下,论文数量也需要跨越式的提高,在未来的三年内力争每年100篇左右的增长速度,即到2005年,我校SCI、EI的发表数量由现在的100余篇达到400篇左右。
 
陈校长在总结过去三年的论文发表状况时深有感触的说,目前学校的论文发表很不平衡,生物学院2002年竟占到全校的三分之一强,一些论文发表又十分集中,希望生物学院能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并努力更大幅度的提高,象王贺祥、李德发、张福锁这些论文发表大户,应该在保持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有更多影响因子大的论文出现。他又十分高兴的说,理学院近年来论文发表数量急剧上升,不啻于一匹黑马,看来有直追甚至超过生物学院的势头,学校将会给予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在过去的一年来,我们已经解决了校区、结构精简、干部竞聘、院系合并等问题,学校中层干部减少了132名,这大幅度的降低了管理费用的投入;校园建设已经按步就班的开展,今年学校的发展重点将转移到学科建设中来,目前应以科研为重。为此,学校决定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学校经过慎重考虑,任命龚元石为校长助理、保留科技处长职务,这是为加强学校科研工作采取的第一条措施,同时也希望龚助理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好务。
 
第二,学校将对发表SCI、EI的教师继续奖励,并及早兑现。
 
第三,在《NATURE》、《SCINCE》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将给予50万人民币的奖励,其中20%可以自由支配。
 
第四,继续将职称评定与文章发表相挂钩。
 
第五,对博士生要要求发表SCI(EI)文章,如果第一作者达两篇者,在导师允许下,可以提前毕业。
 
第六,对于发表SCI(EI)文章的版面费需用外汇问题,学校财务处已拨出专用外汇,用于兑换支付,以取保的顺利发表;对于实有困难者,学校将给予全部或部分代付。
 
第七,对理学院科研经费匮乏的现状,学校给与每年5万元的经费支持。
 
第八,学校已招聘外国教师,协助修改论文。
 
陈校长最后说,也希望孙校长做好大家的后勤工作,目前一些老师们的实验条件等问题亟待解决,要与各院系广泛协商解决。希望孙副校长和龚助理两位助手多一些时间和大家在一起。
 
陈校长还对农业于生物技术学院借出实验室周转生物学院主楼实验室搬迁表示感谢。
 
陈校长还回答了一些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并给予一一解答。(侯玉峰)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240319.html

上一篇:“新东方”:科举留洋的怪胎
下一篇:我想、我试、我乐—2009年北大生科院毕业致辞
收藏 IP: .*| 热度|

23 茹永新 郭胜锋 陈儒军 高星 朱志敏 王德华 曹聪 朱金颖 胡新根 周春雷 金拓 杨轩 杨正瓴 陈琦 魏玉保 王立 卜昔 saveearth cqq2008 majorite question elwin1011 CHAOGER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