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jjhh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论文、译文和教案等等。感谢您的浏览,若有收获请“点赞”;若见谬误请“拍砖”。

博文

更却才仁不如更确才仁好——姓名汉译文字选择应注重思想性

已有 3725 次阅读 2017-1-26 11:13 |个人分类:随笔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星光大道, 语言哲学, 更却才仁, 名字汉译

   更却才仁不如更确才仁好——姓名汉译文字选择应注重思想性

                       高金华

   2017年1月25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2016年度星光大道总决赛,更却才仁和李光并列冠军。

   在百度搜索“藏族人的姓名”,很难找到学术性资料。

   “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以取名。”“一般说来,普通的藏族同胞没有姓氏,名字由四个字构成。比如我们常见的:扎西达瓦、绛边嘉措、格桑曲珍、加央拉姆……。”这些说法混淆了汉字和藏语(藏文)的区别。

   用汉字书写的藏族人名绝大数是音译。

   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科研处处长拉琼向记者举例:在他的户籍登记上,名字汉译写法是“拉穷”,而平时日常使用中是“拉琼”。

   显然“琼”比“穷”好。

   拉琼告诉记者,《藏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手册》预计在2010年可完成审定,向社会推广使用。

   规范手册制定了4条音译转写基本原则。

   第一,确定了以拉萨书面音为标准进行转写。由于藏语各地方言差别大,比如次仁的“次”发音,在昌都地区音译成“泽”,在青海、四川等地又音译成“才”。因此,要得到准确的汉字音译,首先要统一藏语人名出口标准。

   第二,汉字对音时,要求统一为一个声母。拉琼表示,在音译过程中,由于汉字也有不同读音,所以规定只取同一声母的原则。比如“次仁”的转译,全部统一到“C”的声母发音,“才仁”将被允许保留,而“泽仁”则不符合要求。

   第三,多种汉字选择以减少重名。有人担心如果将藏族人名音译转写汉字加以限定,会导致重名加剧。拉琼解释道,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而且同音字较多,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同一个声母下,对音会有3、4个以上的汉字供选择。比如“丹增”这个名字,也可以写作“单增”或“旦增”等。

   第四,避免具有歧视性或贬义性的取字。拉琼说,对音选用的汉字将是常用易懂、笔画简单、易读易记的,不用生僻字,避免使用多音字,同时避免使用带贬义或者歧视性的字。

  新华网北京<2008年>9月25日电(记者谭浩、白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布的《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说,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藏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等已实现规范化。

   白皮书说,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审议制定了《新词术语翻译和借词使用规则》的原则,共审定统一了3500余条有关市场经济和中小学教育等方面的藏文术语,审定了近6万条科技术语,翻译审定了8000多条计算机界面术语。

   白皮书说,多年来,各级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格西曲扎藏文辞典》《藏文大词典》《藏汉口语词典》《汉藏对照词汇》《藏汉词汇》《藏汉词典》《市场经济藏汉文对照词典》《藏汉对照法律词典》等多部藏文辞书。现已完成《制定藏语标准语方案》的起草工作和《藏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手册》的搜集整理工作。

   看来白皮书的写作不够严谨。“已完成……《藏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手册》的搜集整理工作。”就谈不上“藏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等已实现规范化。”

   无论是国内少数民族,还是外国人,姓名汉译文字选择都应注重思想性(逻辑性)。

   这位藏族“帅哥”的汉译名字——“更却才仁”有思想问题。

   “却”在现代汉语中分属两个词类。一个是副词,表示转折:我有许多话要说,一时~说不出来|文章虽短~很有力。另一个是动词:(1)后退:~步。(2)使退却:~敌。(2)推辞;拒绝:推~|~之不恭。(4)去;掉:冷~|忘~|失~信心|抛~旧包袱。两类“却”字都和“才仁”不协调。“才仁”就是“才德”,德才兼备是社会主义的用人导向。“却才仁”就是拒绝“才德”,难道人生都“靠脸吃饭”吗?

   把“却”字换为“确”字,“更确才仁”的名字境界高雅。“确”有“确实”,“确认”之意。这位帅哥确实有才,获得年度冠军仅是一项证明。这位帅哥确实有德,如果他真是从青海玉树“走”(有长途跋涉的故事?)到星光大道,坚忍不拔的德性值得尊重;短短几句获奖感言洋溢着感恩之德。至于成名之后能否挡住金钱、美女等诱惑,自是后话。

   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的法名汉译是“确吉坚赞”,这一汉译体现了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光彩。确吉坚赞是一个笑容可掬、和善慈祥的大活佛,所到之处,吉祥欢乐;作为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赢得广泛赞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思想是语言的内在灵魂;

   文字是文化的根本标志,

   文化是文字的生命之源。

   2017-01-26 10:4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151-1029965.html

上一篇:求教林肯名言的出处
下一篇:实话都必须实说吗?━━人际交往勿忘真理的具体性
收藏 IP: 59.37.23.*| 热度|

2 尤明庆 康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