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秋霞圃简记

已有 3895 次阅读 2018-8-23 20:44 |个人分类:风光过眼|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秋霞圃, 园林, 记游

初夏匆匆游秋霞圃。由东南角城隍庙处门入。先从西面北上,游桃花潭景区(原龚氏园)。入清镜塘景区(原金氏园)东行。最后南下凝霞阁景区(原沈氏园),回到城隍庙。尚有时间,又反向从凝霞阁景区到清镜塘景区,从桃花潭景区出。比较仓促。几个景区界限并不清楚,只是知道大概位置。照片以后另贴。

 

秋霞圃最早只有龚氏园。陈从周先生在1963年第2期《文物》上发表的论文《嘉定秋霞圃和海宁安澜园》(修改后收入《品园》)中的秋霞圃,其实指的是龚氏园。陈先生论文(《品园》版本,不是《文物》发表版本,《文物》上面的图我无法处理)的秋霞圃部分,附在后面。现在所见的秋霞圃为1980年后修复和重建。园林修建设计得到陈从周先生的指导。

 

秋霞圃与豫园古猗园醉白池曲水园并称上海“五大园林”(或豫园单列,其余并称“四大园林”)。以后还要重游。

 

 

附:陈从周先生《秋霞圃》

 

江南一带是明、清私家园林最集中的地方。自明嘉靖以来,士大夫阶级生活日趋腐化,往往自建园林,寄情山水,嘉定秋霞圃即建于此时。

 

秋霞圃在上海市嘉定城内城隍庙,创建于嘉靖年间,到万历、天启时,又加以扩充修建。据光绪《嘉定县志》卷三十所载,系当是尚书龚宏的住宅,因又称“龚氏园”。园中有“数雨斋”、“三隐堂”、“松风岭”、“寒香室”、“百五台”、“岁寒径”、“洒雪廊”等。到明末龚姓衰败了,由龚宏的曾孙龚敏行出售给安徽盐商汪姓,后又一度归还龚姓。清雍正四年(1726)又辗转由汪姓售与邑庙,后改作城隍庙后园,作了官僚地主酬神宴客及清谈娱乐的所在。清初到中叶,中国园林发达已到了高峰,正如《扬州画舫录》所载的扬州地方除奢侈华丽的盐商别墅外,连寺庙、书院、餐馆、歌楼、浴室等,都开池筑山,栽植花木。如青浦邑庙“曲水园”,上海邑庙“豫园”、“内园”,常熟城隍庙“后园”等。秋霞圃也就是在这时变为城隍庙后园的,可见当时的风尚了。

 

秋霞圃自作城隍庙后园后,住宅部分就改建为城隍庙,据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所说,“其后人(指汪姓)贫乃拆此宅”可知。这园的总平面为长方形,中间为一狭长水池,池北主要建筑为四面厅,名“山光潭影”。厅西有黄石假山一座,所叠石壁绝佳。山上筑亭名“即山”,登亭可俯瞰全园,远眺城乡。北部墙外原有环水,今已涸。假山下有洞名“归云”。山后北麓筑一轩名“延绿”,与四面厅相接连。隔水为大家山,积土缀湖石而成。曲岸断续,水口弯环,泉流仿佛出自山中,复汇于池内,又溢出园外。临水断岸处则架以平桥,人临其上,宛如凌波,与对岸黄石假山临水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南岸以玲珑取胜,北岸则以浑成见长。因园外无景可借,故南北皆叠山,上植落叶乔木,疏密有致。身临其境,顿觉园林幽邃,不知尽端所在。这种山巅多植落叶乔木的手法,在园林实例中很多,如苏州的“沧浪亭”、“留园”等都是如此,不但气象开朗,而景物变化亦大,春夏时浓郁,秋冬时萧疏,给人以不同季节的感觉。较贯用常绿树的园林,风格有所不同。北岸临水有扑水亭,又名宜六亭,横卧波上,仰望山石嶙峋,是一园的胜处。西部尽端有一组建筑物,面水为“丛桂轩”,其南为池上草堂。轩西南各有一小院,内置湖石、芭蕉、修竹等,是轩外极好留虚的地方。折东为旱船,名“舟而不游轩”,亦紧倚池旁。池东有堂名“屏山堂”,与“丛桂轩”互为对景,其前有三曲桥,曲折可通南部假山。堂左右缀以花墙,“凝霞阁”踞东墙外,登阁上则全园风景即在眼底。阁前月门内有枕琴石及亭,该处地面较低,似自成一区,远望仿佛为池,即所谓“旱园水做”的假象方法。

 

这园从整个来说,池面北部为四面厅,及扑水亭等建筑衬托在北山之下,似以建筑为主,而南部则为大假山特出,以旱船为辅,为华丽与天然的对比,而对比中亦有变化。池水因园小,故用聚的方法,位于园的西部中央,看上去仿佛是一园的中心,但复用曲岸石矶等形成聚中有分,为了不使水面分隔过小,桥皆设于四周,用环形交通线,与园林用曲廊与曲径环绕同一方法。根据地形与水面的距离等情况,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使两侧的风景面,在顾盼时略作转动变化。南北两岸是以山石和建筑物互为对景,从山石看来,以南面前后二座为主,而山坳中高林下的曲径,却是一个大手笔,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还不多见。北部则以建筑物为主,却用较小的黄石假山为辅。以建筑物而论,应以北岸为主,北则以体积及数量而论皆过于南部。池东西两侧,用小型建筑物互为借景。就苏南诸园而论,设计手法还是上选的作品。江南私家园林的假山在设计时,它隔水的建筑物,往往距山石不远,因为假山不高,其后复为高墙,无景可借,在较近的距离之下,仅见山的片段,而深谷石矶,峰峦古木,皆成横披小卷,如墙外有景可借,则平岗曲岸衬托之下,便是直幅长轴。观苏州诸园,与无锡常熟诸园便可分晓。因为前者墙外无景,后者有惠山与虞山可借了。秋霞圃的水面狭长,使“扑水亭”较近南部假山,“丛桂轩”与“旱船”更近北部假山,“延绿轩”则又隐于山后,就是应用这一种手法。叠山以时期而论,北部黄石假山结构浑成,石壁山洞的结构、山经的安排及亭的设置,略低于山颠平台等处理,皆为明代假山贯用手法,与上海“豫园”的手法相类似,应为明代嘉靖间原构,时间可能仿佛于豫园。而南部的湖石露土假山,屡经修建,已损坏甚多。该园原来还有很多建筑,见于记载的有:籁隐山房、环翠轩、闲研斋、蘋藻香室、枕流漱石轩、碧光亭、畅堂、临清室、大门等,今或不存,或已改建。东部花墙外,尚余立峰及花木,房屋则已改建校舍。西部为园的主要部分,今假山树木尚完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130785.html

上一篇:“帽子”系列谈:美国
下一篇:看花老眼之交大徐汇校区海棠
收藏 IP: 116.232.1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