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梅先生的专著引我入行 精选

已有 8367 次阅读 2017-8-6 08:31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忆, 记事, 分析力学

今年欣逢梅凤翔先生八十华诞,门内门外弟子纷纷祝贺。作为门外弟子,我回想起梅先生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千头万绪,还是从最初谈起,通过钻研梅先生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我开始了研究工作。

1984年我从鞍山钢铁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留校理论力学教研室工作。按学校规定,我们的硕士生只能报考当时冶金部系统院校,力学比较好的就是东北工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因此基本就明确了将来读研究生的方向是机械振动,偏理论些是非线性振动等,偏应用些是机械故障诊断等。在助课和准备考研究生同时,也看看力学期刊。读了《力学与实践》上一些较为通俗的文章,对机械振动之外的其他分支也有兴趣。例如,读了梅先生关于非完整系统力学历史与现状的概述文章,对非完整系统分析力学很感兴趣;读了朱照宣先生关于混沌的科普文章,对非线性动力学很感兴趣;读了周起钊先生关于刚体系统的介绍文章,对多体系统动力学也有些兴趣。虽然对机械振动、分析力学、多体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等与理论力学相关的几个研究分支多少有些了解,有些学术研究论文也能看得懂。但真正动手研究还是很困难,毕竟我是没有受过任何科研训练的本科毕业生,鞍山钢院理力教研室是纯基础课教学单位,缺少科研氛围和前辈在研究方面的指点。

使论文看得懂但写不出局面得到很大改观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是在沈阳太原街科技书店遇到。虽然离该书出版的有段时间,但书店分架在机械而不是数学物理,所以还剩了一本。我看到后,如获至宝,马上买下。定价6.6元,按当时的收入书价真不低。新入职大学教师,一年后转正时的工资也只有69元。那本书是几乎是10%的月收入。因此买书时通常会有些犹豫。例如,87年时在沈阳太原街外文书店,看到R. AbrahamJ E MarsdenFoundations of Mechanics的国内影印本,定价是7.2元。我就权衡了好久,去了书店几趟,最后才决定购买。当然,所有决定买的书,后来都不后悔,后悔的是当初没有买的。这与现在一线城市买房的情形差不多。不过,我见到《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时没有任何犹豫,因为梅先生的大名早已知道,看看内容也正是我所需要学习的。

后来证明我的一见钟情没有错。《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具有优秀专著的所有特点。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研究现状总结全面,理论框架系统完备,推导过程细致翔实。尤其该书总结了一些著名学者的工作,并收集了大量工程系统中非完整约束的实例,突出了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大量的参考文献能引导帮助读者深入研究。因此,该书入门只需要扎实的微积分基础,掌握后可以直达研究前沿。真是为分析力学的研究者开了方便法门。我自己就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既解答了自己先前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也对当时非完整系统分析力学研究最新进展有充分了解。不仅丰富了相关知识,也起步开始了研究工作。先生出这本书,金针度人,功德无量。

在梅先生的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我自己在分析力学方面也做过些工作,论文发表于《科学通报》《固体力学学报》《兵工学报》《力学与实践》等核心期刊。较有创意的工作是建立了高阶万有D’Alembert原理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使当时所知的各种形式为特例。另一个我自己很满意但发表刊物不好的工作,是用加惯性力的方法研究非完整力学系统的相对运动,还证明了一个较为基本的结果,广义惯性力具有广义势。中文发表,但被《(俄国)科学文摘(力学)》摘录。被引用最多的早期工作是受高阶非完整约束的Vacco动力学SCI检索单篇他引6次。我的分析力学早期工作SCI检索总共被他人引用了12次。

2015年年底,我回母校鞍山钢铁学院,现在的辽宁科技大学。承蒙校长孙秋柏教授接待,他是我读书时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和我任教时的科研处长并兼校长助理,对我比较了解。孙校长跟我说,我们一直有个疑惑,你是我们机械系的学生,怎么会去研究分析力学?我当时随口说,留校教力学,总是要研究些力学。其实我自己知道,尽管进入研究行当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引我进入分析力学这个方向,完全是一本书,梅凤翔先生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

顺便一提,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方向为非线性振动,后来主要研究兴趣转向非线性动力学,对分析力学的进展仍有关注但没有贡献。直到2000年底,我在上海大学力学学科有了指导博士生的资格后,先后与博士研究生傅景礼、薛纭、张宏彬、刘荣万、施沈阳、赵刚领、夏丽莉合作,在分析力学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主要是对称性和守恒量及其离散形式等,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onlinear Dynamics, Acta Mechanica,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Physics Letters A,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Chinese Physics, 《物理学报》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SCI源刊,研究工作的水平比起我自己的早期分析力学研究有很大提升。相关工作获2004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0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我自己也回归分析力学研究队伍。只要人在国内,都会积极参加分析力学的学术会议,包括:第五届(湖州,2001)、第八届(沈阳,2008)、第九届(韶关,2010)第十届(商丘,2012)、第十一届(苏州,2014)和第十二届(丹东,2016)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中国分析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杭州,2007)分析动力学学术研讨暨陈滨教授著作《分析动力学(修订版)》出版发布会(北京,2012)。从第九届起在随后各届分析力学会议上作了邀请报告,虽然报告主题不全是与分析力学相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分析力学高级讲习班(沈阳2012)上,为青年学者和学生讲解了分析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部分交叉内容。另外,与同行分享学习分析力学的经历,发表了《分析力学的3部经典著作及其作者》;对分析力学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了《关于分析力学的定义》。我自己从梅先生的专著中受益匪浅,因此梅老师的新作《理论力学(I,II)》和《分析力学(上、下)》问世,我都在《力学与实践》上撰文介绍,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和学生学习和参考。

言归正传,接着说后来承蒙梅先生当面指教。1993415到江苏徐州参加第5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见到了引我入行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的作者梅凤翔先生。从那时起,不仅从读梅先生的专著和论文获得启发,还有机会在参加各种会议时当面聆听梅先生教诲。与梅先生一起参加的学术会议,除前述分析力学相关的会议外,还有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学术大会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40周年活动(北京,1997)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上海,1997)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Shanghai, 1998)、第届全国一般力学学术会议暨分析力学发展研讨会(长沙,199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40青年科学家论坛”(北京,1999)2000学术大会(北京,2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发展研讨会(杭州,2005)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ynamics, Vibration and Control (Beijing, 2006)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北京,2007)、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哈尔滨,2008)、中国力学大会(郑州,2009)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三亚,2011)、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西安,2012)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Beijing,2012)、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研讨会(丹东,2013)第十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成都,2016)等。也多次与梅先生一起参加教学会议,主要是各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梅先生到会的有第四届(西安,2009)、第五届(成都,2010)、第七届(杭州,2012)、第八届(上海,2013)和第十一届(郑州,2016),还有早期的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长岛,1996)。另外还一起参加过一些工作会议,如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扩大会议(大连,2010)、《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编委会会议(北京,2017)等。除听梅先生报告和讨论发言外,每次都找机会到先生下榻的房间拜访,听先生海阔天高地谈今说古,受益良多,其乐无穷。

梅凤翔先生对我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的支持让我没齿难忘。2004625,我名下的第一批4位博士生毕业答辩,梅先生不辞辛苦来到上海大学,担任答辩委员会专家,并主持了薛纭和傅景礼的答辩。在答辩前一天,先生还应邀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第555Seminar上,作了专题报告《经典力学的近代发展》,以飨上海大学师生。200832,我指导的5名博士生毕业时,梅先生再次专程从北京到上海作答辩委员会专家,并担任刘万、施沈阳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梅先生也是我所有分析力学领域博士生的函评专家。此外傅景礼、张宏彬、刘荣万入学时都有梅先生写的推荐信。作为全国教学名师,梅先生在教材和课程建设方面对我多有提携。梅先生是我牵头编著的教材《理论力学》审稿人,该书获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8年,梅先生为我参加的上海大学“理论力学”课程出具《评价意见》,该课程入选2008年上海市精品课程。2010年,梅先生为我负责的上海大学“工程力学”课程出具《评价意见》,该课程由校级精品课程直接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5年,梅先生为《理论力学(2)》申报上海市优秀优秀教材奖出具专家意见,使该书成功获奖。梅先生这种甘当人梯、奖掖后进的精神风范,是我的人生榜样。

先生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引导我入行,梅先生对我的专业和职业发展也有诸多指导、支持和帮助,是我名副其实的博士前”导师。特撰写此文庆祝梅凤翔先生八十华诞。

作者简介()


见:赵跃宇, 郭永新,薛纭(主编). 路 庆贺梅凤翔先生八十华诞暨治学立教五十五周年(丹东2017): 282-28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069762.html

上一篇:雅典圣使徒菲利普教堂
下一篇:深圳莲花山远眺
收藏 IP: 101.229.98.*| 热度|

16 陆泽橼 袁天宇 郑永军 姚伟 黄永义 张晓良 宁利中 王启云 武夷山 郭战胜 张海权 李军红 王安良 blackrain007 htli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