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qus

博文

略议文化与创新

已有 4264 次阅读 2012-1-31 22: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科研, class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创新,发表在20121月份NATURE的文章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认为是孔子和庄子文化阻碍科研,当然不言而喻的是儒家文化也包含在其中了。更早的时候也有易经阻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的说法。儒家文化已经在不同场合和领域被树立和批判多次,充当了中国科研未有重大突破的挡箭牌。联想到国内在国外广为设立的孔子学院,这是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事情,既然孔庄文化阻碍科技文明,那么我们输出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儒家文化提倡的礼教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力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主体。 

     李约瑟博士的著作对中国17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衰落做了探讨,提出了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的问题,而钱学森之问提出了为什么没有创新人才。李约瑟博士提出的是一个系统性命题,而钱学森先生并未提出体制的问题,当然,也许经历过不愉快岁月的他在暮年表达仍然十分谨慎。历史是任人都可以打扮的小姑娘吗?假如认为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统治了中国几个世纪造成中国科技的落伍想来也是个不错的命题,李约瑟博士提到到中国17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急剧下降,而这个时期正是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中原文化衰落的开端,这样的带有先天的侵略性质的统一不仅未能造成文化的交融,反而造成了中原科技文明的中断。难道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吗?

 

     批评古人的文化并不能使我们的思想改变多少,我们已经把几乎把祖宗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批评反思了,还有什么没有拿出来批评呢。反过来讲,古人的东西真的没有价值吗,庄子的文章轻灵飘逸,激发了后人的奇思妙想,留下了无数诗篇文章,他的文章也可以看到许多辩证法的思想。论语的著作中也有许多智慧和诙谐的语言。二进制和易经之间存在着一种先天的契合关系。一种理论未必能影响到全体,况且易经其影响远不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把任何一种理论或者主张当作永恒不变会导致滥用,进而造成理论的庸俗化和大众对理论的怀疑。除却孔子在统治术方面的言论,“有教无类”这样的言论出自他口中使人认识到他不只是一个忠孝仁义的宣传家。孔子对于自然科学认识的确会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是17世纪以前欧洲仍处于蒙昧时期,宗教仍然是人们精神的统治者。相反,西方并没有得出基督教或者天主教一定促进或者阻碍了科学发展的结论,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出在某些年代是障碍,在某些年代反而有促进的作用,前有日心说所导致的残酷刑罚,后有以教会为基础建立的近代的大学。同一个教旨礼仪在不同的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作用。这样的对比的结果令人感到尴尬,仅仅把一种宗教或者学派作为创新不足的理由是欠缺的。 

反观日本,深受儒教文化影响,其等级和礼仪制度未必次于中国,然而在近代科技发展中,并未影响其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功。日本的诺奖至今已经有16位,这在亚洲国家是绝无仅有的,日本脱亚入欧的战略在科技方面百年来卓有成效,显然,日本的科教体系已日臻成熟并且形成了独立体系。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国优点的民族,既有继承也有扬弃。等级制度在中国和日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需要探讨的是我们是不是把等级制度这一只适合官吏的制度也带入了科研文化中,笔者未去过日本也无从探讨日本的科研等级制度,从国人的访日日记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我们可以推断日本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相对满意。  

目前我们没有必要照搬西方制度,但是希望中国教育能有确实的进步,每年都有若干所中国的大学管理者遍访问欧美名校并编写心得体会出版,但是社会的普遍反映是大学的功能在并无明显进步,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完美的表达能力都有欠缺,显然我们在培养的人才方面欠缺很多,需要知道我们不是工厂生产产品,即使是工科大学其完美的人格塑造和精神熏陶也是必须的,及早为他们准备一些财务、法律、市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看不到多少这样的变化,学科之间的分类过于狭窄,跨学科知识的贫乏使得国内的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虽然未必事事学习西方大学制度,但是如果大学有独立精神,减少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那么在多年的社会与具有独立角色的大学的互动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和体系一样能够建立起来。当然,这需要大学自下而上的变革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变革。 

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导致了相关政策的制定缺乏立足点和依据,不断的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全盘接受国外文化值得反省。反思如今的人才引进,主客体的意识似乎淡化了,日本在唐代中国兴盛时期,大规模派出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美国最近推出的计划是派出10万名学生来华交流,这与当年日本的目的不同,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有目共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谁也不会小觑。然而我们对这些引进的国人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思想,抱着认为留学生也是客人的态度,不能忘记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其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在国内完成的,为中国服务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而不是待价而沽,近期也鼓励引进国外专家,但是仍然不能说明引进人才的根本目的。而某些回国人员也自称人才全球定价,人才成了一种可以流通的商品,人的民族性似乎消失了。事实是我们几乎从未用爱国来吸引回归人员,打经济牌似乎是最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国情元素尤其需要考虑。

目的和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正如越南战争所激发的寻找治疗疟疾方法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疟疾的治愈方法,当然这和目的与态度有关,只为求新求奇的确可以发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但是科研的真实目的被掩盖了,这不应成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总之,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失落在中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迷失会体现在人们的所思所想所行中,那么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如何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中国未来的进步和发展还需要文化的重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533139.html

上一篇:由Linkedin调查国内大学的国际化程度
下一篇:研究机构如何与企业合作—美国MRF基金会创新研究模式带来的启示
收藏 IP: 124.126.153.*| 热度|

6 曹建军 曾杰 王琛柱 林耕 刘桂秋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