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j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jin 研究领域:分子病毒学与分子肿瘤学

博文

中外博士学位制度的差异 精选

已有 17534 次阅读 2010-8-2 00:5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中国博士学位制度是在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我相信当时也一定考虑了各国的情况。中外在博士学位制度方面有不少细微的差别,在实际生活中是需要小心注意的。
 
英美一般将经过科研训练完成论文答辩取得的学位一律称为“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PhD),通常不分文、理、工、农、医科。而在美国,“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 是高于初级学士学位的职业学位。由于这方面的差异,中美经过磋商后美国学术机构一般将正式取得学士学位的中国(包括台湾)正规医学院本科毕业生视为具备与医学博士同等的资格(MD equivalent)。应该说,美国采取的政策是一视同仁的,在英式制度下取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MBBS)的人士,在美国同样也被视为取得相当于医学博士的职业学位,可以做博士后或考医师资格试。目前在美国各类大学医学院中出任教授的外籍人士中,有不少都是这类按中国的看法只获得过学士学位的医师或医学家。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也有不少,例如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校友、美国科学院院士、DNA诊断的开创者简悦威和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大学医学院校友、前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利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肿瘤的开拓者Elias Zerhouni。在简先生和Zerhouni的网页上都写着MD的学位。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国际顶尖科学家来到中国,是否会因为没有中国承认的博士学位连教授或长江学者都不够格呢?又会不会被那些好事之徒或打假专业户指为假博士呢?这难道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美国还有MD & PhD的双博士学位,专为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而设,旨在培养对医学实践有第一手了解的科学家或对科研实践有第一手了解的临床医师。实际上取得双博士后多数人都不再从事临床服务,而是成为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授。因此近年有要求检讨这一制度的呼声,许多大学都在重新考虑双博士学位制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香港大学也有在MBBS课程中增加两年科研训练并加授PhD 的制度,但申请者很少。
 
我本人是货真价实的土博士,1986年及1991年在中国分别获生化专业理学士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然而我在填写自己的博士学位时常常十分尴尬,如实写MD容易引起误会;填PhD比较贴切但与证书上白纸黑字写的“医学博士”不符,深究起来只能按PhD同等学位算作PhD。在比较正式的人事文件上我一般都按已故朱既明教授的建议列明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医学科学博士(Doctor of Medical Science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无奈还是与学位证书上的称谓有差别。如果有一天有人要来打我的假,说我是假MD或假PhD,我也只好承认。
 
在日本的博士学位制度下许多大学允许论文博士,也就是根据申请人已发表的论文向校方提交学位论文,再举行答辩授予博士学位。实际上据我了解,这类的论文博士也有很多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而在香港的博士学位制度下,在医学院出任教职(助理教授或过去所称的讲师以上)五年以上并已取得MBBS学位三年以上的人士可以用提交论文证明所经历的科研训练的形式申请MD学位。应该说,这些MD大部分还是够格的,在各自学科中有一定的贡献和水平。当然也有滥竽充数的。我个人认为,香港部分MD的一个比较致命的缺点或弱点,就是没有接受过系统和正规的科研训练,知识面也比较窄。过去在香港申请在职PhD也比较容易,最近才根据实际情况收紧,例如规定正在攻读PhD的教授本身不能指导PhD学生。我不知道,根据中国内地的规定,日本和香港的这类论文博士是否都要打入另册,列为不被承认的学位。
 
中国建立学位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尊重学位,尊重专家,尊重知识都理应是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思想。然而,尊重学位不等于唯学位是尊。博士学位只能反映一段科研训练经历及结果,并不能说明一切。让实际成就早已超过博士水平的学者成为博士学位的奴隶,完全是违反常理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真正尊重专家尊重知识的表现。希望当局者能够充分了解各国博士学位制度的精髓,博采众家,逐步使我国的博士学位制度更加完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627-349245.html

上一篇:还是叫“老师”好
下一篇:聊一聊布尼亚病毒
收藏 IP: .*| 热度|

24 肖明华 吴宝俊 王春艳 武夷山 孙学军 曹聪 梁建华 杨海涛 唐小卿 李国强 熊李虎 吕喆 迟菲 苏红 王启云 孔晓飞 鲍海飞 刘广明 陈健 郑永军 侯振宇 ysliysli neilchau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