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无尽的感激在心里流淌 精选

已有 7397 次阅读 2011-7-30 11: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很早以前,一位长者告诫我说,在科学网上,千万不要放肆,那可是藏龙卧虎之地!
 
确实,经常在科学网上逛,时不时会碰上那些在生活中要仰望着,碰上了就不得不噤声的角色。但在科学网上,这些角色似乎都去掉了,只剩下活生生的人,以内在的求实求真,平实地写着作为人的情感欲求和对社会公平的倡导和期待。这些龙虎不吃人,反而平易得令人从心底直升敬意。是那么基于共同欲求之上对对方人格和力量而产生的敬意,敬而不畏,所以,也鼓足了后来者前行的勇气,寄予他们无限的力量,去求真求实。所以,一直以来在科学网上畅所欲言,深深地喜欢这里。博客生活成为我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在写完论文等老师修改和评判委员会成员评判这么一段忐忑不安因而特别容易无事生非的日子,老师建议我写一篇有关博客的文章,提交给一个在土耳其举办的国际会议。昨天是会议的截止日期,我和我的合作者一起,修改了文章中最后几个数据,把文章提交了。在文章的最后,我对相关支持表示了感激:
Acknowledgments:

We are indebted to Ronald Rousseau ( KHBO), Raf Guns (Antwerp University) and Ning Li (University of Guam)  for their valuable comments about a previous version. The bloggers of www.sciencenet.cn who appear in the article are thanked for their support. The work of Yuxian Liu was supported by the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ongji University.

 

刚开始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想看看为什么有些博客影响力大,而有些博客影响力小,虽然他们或者有相同的质量。后来觉得博客互动是博文和其他文献的主要区别,于是,就定为分析互动对信息传播和知识吸收消化过程的影响。很自然地拓展一下,就深入到博文发表和博主原来知识结构的关系。然而,博主的知识结构并不能从博文确知,这就要收集他们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

 
当然首先想到从科学网编辑部里要博主的相关资料,我先给他们打了电话,一个编辑回复说,他们会尽量满足研究的需求,让我把我们的需求尽量准确的发给他们。我和合作者把数据整理出来在6月21日发给他们,附信说
 
尊敬的科学网编辑:
 
我是刘玉仙,附件二是我的简历,前些天我给您打过电话,恳请您帮忙提供一些资料,我想对博主发文主题和他们专业背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博文发表过程流动和转移特点,还有此后的学术研究方向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恳请您给我提供一下附件一中的诸位博主的专业背景,专业背景越细越好。
 恳请帮助。
 刘玉仙
但一天后,我收到他们的回复:
刘老师:
您好!感谢您对科学网的关注和支持!
因博主填写的研究领域等个人资料属个人隐私范畴,目前系统默认设置为不对外公开,未经博主许可,科学网不宜擅自对外提供。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博主仅在旧系统上填写过研究领域(八大研究领域),而并未在新系统上线后补充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因此建议您是否通过直接给博主发短消息确认他们的详细专业学科情况更合适?
顺祝夏安
科学网编辑部
他们这么说,我也就不好说什么,毕竟有自己的职业操守,我不得不尊重。然而一想到给那些不是很相熟的人发消息,问专业知识,而且,又在这么一个藏龙卧虎之地,自己一个小小的无名之辈,冒冒然给其中的大(牛)发信息,会不会冒犯了大(牛)家呢,所以就犹疑迟迟没有发。实际上,科学网的博主信息都不是那么难找,因为实名制,也因为大名鼎鼎,google一下,再加以甄别,应该能够找出来。当然会有一定的差误,也耗费时日,影响进度,还是给他们本人发消息是最快由最准确的方式。于是就试探得问一下偶然到我博客上晃悠的人,或者相熟的人。似乎大家都不反感提供自己的背景知识。于是在一个夜晚,把自己所选专题的博文打开,挨个问下去:
 
某老师,能问一下您的专业吗?我在做一个对博主发文主题和他们专业背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博文发表过程流动和转移特点进行一些分析,能否提供一下您的专业背景,如果能提供简历,将不胜荣幸,我的信箱:XXX@XXX
 
写到让各位博主提供简历的时候,我迟疑了一下。一年前如果有人给我要简历,我也没有,只是这一年,尤其是2011年开初到现在,我似乎和简历干上了,一方面不断地发简历,一方面又不断地收简历。让大牛家给我这个无名小辈发简历,会不会让大家觉得冒犯了他们呢?只是转念一想,他们提供的简历肯定会包含他们所发表的文章,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可以给后续研究他们研究兴趣的转移肯定有好处,就索性发出去了。反正我不指望他们发就是了。我只需知道他们的专业,也就够我目前研究所用了。他们发来就是我的福气,他们不发是他们的本分。他们压根没有必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提供简历,即使他们提供了简历,我也不能给他们任何好处啊,他们何苦浪费时间给我发简历呢?
 
我只是没有想到几乎所有的人都回复了短消息。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提供了自己的简历,虽然有的是提供以链接的方式,有的是发简历原件的方式,还有的是以简介最重要成就的方式......虽然,因为挨个发请求,有时候,我都没有把称呼改过来。但他们都没有计较,还是给我发过来他们的信息。
 
在文章完成之际,回首其中的故事,无尽的感激在心里流淌。收到的简历告诉了我科学网所潜藏的龙虎,他们的成就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平易而销蚀,却因为博客,让大众知道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并在互动交流中检验和夯实着,他们的力量让我深深感佩,并激发我奋力而前行。。。深深的感激他们对我这个无名小卒的支持和鼓励,正是这种支持和鼓励让能够享受到科研的快乐,享受到人类曼妙无比的情感体验,我相信,这种支持和鼓励,而不是打击和报复,是人类情感追求的境界,是人类能够前行的支撑力量。也感激他们对我的错误的宽容,正是这种宽容,人类幸福的领域才会越来越宽广......
 
在这里也对博主李宁表示深深的谢意,是他耐住性子读了我不堪一睹的初稿,并提出了修改思路,尤其是他指出欧美文章和中国文章写作的不同,可能会让我一辈子受益,他在粗粗读了我的初稿后给出这么一个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用这样的结构写段落:把一段话的结论放在第一句话里面,后面的所有的话都用来解释这句话。英语习惯正好跟中文相反,我们习惯先论证在给结论,他们喜欢先写结论,在给出supporting information. 李宁老师说的,可能在英语阅读训练的时候,老师也讲过。只是从来没有和写作联系起来。先前写东西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写,给李宁老师看的初稿里面,有些结论性的东西还没有分析出来,后来按照李宁老师说的,试图把结论总结出来,然后再写,写的时候,就感到有点提纲挈领的感觉。这一点是我导师没有办法交给我的,即使他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但毕竟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很难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发现其中的差异。
 
也很感激陈立军老师,他虽然不在我分析的博主里面,却工作在我所分析的主题里面,偶然发现了他的博文,就通过短消息和他聊了聊,感谢他的坦诚相告,让我能够对这个主题有一些了解,也对互动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反思,而他的例子在另一方面拓宽了博主互动可以影响的因素。
 
在数据数据过程中,曾有人问过我,样本是怎么选择的,为什么选择了他,下面是文章中的一个表,大家猜猜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应该能够知道我分析的主题了:
 

Chinese name of blogger

number of articles

subject areas

code

黄安年

8

American history

黄安年

嵇少丞

5

earthquake

Majorite

麻庭光

4

fire engineering

fpe

陈龙珠

4

Civil Engineeringsafe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陈龙珠

李小文

3

remote sensing geology

lix

李泳

3

physical geography

yonglie

栗原博

3

pharmacology

kurihara

朱炳泉

3

isotope and petrogeochemistry

bqzhu

陈安

3

emergency management

陈安博士

陈学雷

3

cosmographer

陈学雷

马德

2

translator and

dema1947

陈永金

2

physical geography

tarimriver

王铮

2

physical geography

王铮

周小春

2

physical chemistry

zxczxc0417

周永胜

2

petrotectonics

gabbro

袁贤讯

2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curity system of nuclear power plant

montec007

吕喆

2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boxcar

李晓明

2

 geology

meixianghao

蒋迅

1

scientific computation

jiangxun

雷奕安

1

plasma physics

leiyian

王晓钢

1

Plasma Physics

等离子体物理

陈儒军

1

physical geography

chrujun

马志飞

1

physical geography

pony1984621

魏东平

1

physical geography

dongping2009

张鹏

1

physical anthropology

welcomezp

贾伟

1

pharmacology

weijia2009

欧阳征标

1

optics

zbouyang

闵应骅

1

Microelectronic Test

ymin

王振东

1

mechanics

zdwang

武际可

1

mechanics

武际可

吕秀齐

1

horticulture

cherrylu1960

迟菲

1

emergency management

cutefay

张欣

1

emergency management

sivaxin

胡锋

1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hufeng

陈永祁

1

Civil Engineering

yqchen88

林清

1

astronomy

galaxyfool

刘备战

1

 

lbzxxyyzz

刘立兴

1

Nuclear Energy

realymylove

王春燕

1

education

wangprojec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470021.html

上一篇:终于。。。
下一篇:现代医学的悲哀
收藏 IP: 118.132.169.*| 热度|

22 刘立 曾新林 武夷山 李学宽 杨华磊 张天翼 许培扬 黄锦芳 曹建军 王德华 赵星 杨秀海 张玉秀 肖重发 李宁 梁进 柳东阳 罗帆 刘钢 王启云 王琳琳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