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研究深度该如何评价?

已有 5711 次阅读 2018-11-5 11: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彭妍捷,严金海.我国医学论文撤稿现象反思[J].医学与哲学(A),2016,37(07):25-29.

 大多数医学研究属于专门领域,所有能够反映特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包括课题、著作、论文、授课、学者之
间的私人学术交流,都是特定研究者专业水准的评价标准之一。评价特定研究者学术能力的科学体系,既要看
课题和论文数量,还应集中评价其研究的深度,取代表性研究成果和研究成果集中度两类指标评价。单纯基
于论文数量或影响因子的标准简单方便,导致的问题如下:一是将不同学术人员和组织评价标准统一,忽视其
事实上的差别;二是忽视学术人员研究的深度与集中度,不能较准确地判断研究者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就。


全员科研模式

以医生为例,全员科研模式是要求所有医师都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纳入绩效管理标准体系。医生开展
科学研究,尤其是发表论文,并不是其职业活动的全部内容,也不是其核心内容,而且也不是每个医务人员都
具备做学术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但是,论文发表的数量是刚性考核标准,直接影响学术职务的晋升,间接影响收入水平。全员科研模式表面上促进了全员性申请课题、从事研究、发表论文的“繁荣”局面。但由于条件限
制,尤其是临床医生,服务于患者牵扯了其主要精力。全员性科研模式将迫使那些不具备研究条件和能力的
从业者设法突破学术研究职业道德底线。


问题内部的逻辑是什么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1144634.html

上一篇:撤稿现有的定义
下一篇:灭老鼠悖论:科研奖励不当的危害
收藏 IP: 111.187.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