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刘则渊老师关于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观点

已有 5235 次阅读 2017-2-14 18:5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前两天尹海洁和王治河两位老师的争论在微信圈里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但科学网却没有人关注。我转发王治河的回应,是因为我不喜欢那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不喜欢人们不停地传播负面消息,好像社会没有积极面似的。

后来刘则渊老师在我的微信圈里留言,才知道这场争论里,涉及科学与反科学之争,说实话,我怎么也看不到那么深刻的东西。对反科学之说,是上次请吴国盛、袁江洋、刘立三位老师过来的时候,才听说这个词的。很奇怪在现代社会,还会有人反科学。刘老师的留言让我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作为一个研究科学的基督徒,我期望有一天把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弄得明白一点。经和刘则渊老师商量,他允许我把他的观点贴在我的博客上。

玉仙,这是我对王治河回应的评论:兼听则明,看看王治河的自我辩护,可以看得更淸楚了。王治河鼓吹的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是什么货色呢?格里芬提出一套分析框架:现代科学从早期附魅(enchantment),逐步走向袪魅(disenchantment)而导致世界的祛魅,后现代运动引起祛魅的逆转,为科学的返魅(reenchantment)开辟了道路。格里芬这套理论什么意思呢?所谓附魅,是说中世纪科学被束缚在宗教神学中;所谓祛魅就是从哥白尼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使现代科学和世界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所谓祛魅的逆转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反科学、伪科学逆流;所谓科学的返魅就是使他认为的原本是自然神学一部分的自然科学,在脱离自然神学而变得四分五裂之后,重新复魅,统一于自然神学的宇宙论。可见这种后现代科学,根本就不是科学,而是地地道道的反科学、伪科学,是披着科学外衣的神学。这一套后现代科学理论贩卖到中国,被王治河捧上了天:格里芬教授关注中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者博爱的情怀。它是真正后现代的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真正属于未来的生活方式。王治河已经自我禁锢在后现代科学的神学中不能自拔了。我不赞成扣帽子,你可以讲你的后现代科学下的神学,但人们可以揭穿后现代科学这件新的皇帝的新装!

后来山东大学的马佰莲从别的地方转过来赵敦华教授的一段话:王治河是王太庆先生研究生,樊美筠是北大美学研究生,我的同事谢文郁也在克莱蒙拿到博士学位。说实在的,过程神学完全是世俗化神学,和过程哲学是一回事,美国教会并不认为他们是正宗信仰,到中国来被当作宗教渗透,左右不是人,两边不讨好。学术不应以左右分派,还是要讲道理,宽容自由才是正道。

刘老师又回应如下:

马佰年、刘玉仙二位老师,思想、学术领域要宽容,就是强调信仰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学术不计利害,但要分清是非。自1980年代初叶国际上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科学的思潮传入中国以来,席卷学术界,俘获了大批学者、学生,人们言必称后现代,尤以所谓建设性的后现代科学代表人物、神学家大卫·格里芬及其代表作《后现代科学》,最具欺骗性、最迷惑人,赞赏他的研究论文、硕士论文甚多,都在王治河鼓噪的格里芬后现代主义者博大情怀下被俘获了,我只看到肖显静一篇质疑、反驳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的文章。我历来不参与学术论争,但一直在给硕士生博士生讲授科学学的课程中对这股反科学、伪科学的思潮做了介绍、分析和批驳。为此,我仔细研读了格氏《后现代科学》一周多时间,想从中找到现代科学如何迪入后现代的?结果大失所望,格氏在把现代科学逆转复魅为自然神学的宇宙观!这次趁微信公众号上有关格里芬及其相关问题的批驳与反驳,我才将对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的思想框架和核心要害,点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刘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科学家,而我是一位基督徒,也不反科学,相反,我是一个科学学研究者,所作所为,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科学。但我还是喜欢基底基督情怀,我后来也看过那位外国老者的回信,说实话,我很欣赏那位老先生对攻击他的人的态度,他邀请她来他所在的学院做上宾。


基督耶稣说:爱你的仇敌,如爱你的朋友一样,这是人到中年的我,所竭力达到的境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1033642.html

上一篇:Science系列文章阐述为什么很难用数据支撑政策
下一篇: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收藏 IP: 222.66.181.*| 热度|

3 史晓雷 武夷山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