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知青生活杂记之十七:做临工

已有 2827 次阅读 2016-2-8 15:3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知青在下乡一年后,国家每月补贴的七块五没有了,而当时每个知青的全年劳动所得,一般不过区区几十元。年终发给,春节一过,就囊中羞涩了。所以,知青生活的大问题之一,是手头上的现金很少,有时甚至连买盐打醋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置办衣物了。经济学上的解释就是:流动资金太少了,企业的生存很困难。

这样,不少知青就不时地出外做临时工,挣点现钱,解决燃眉之急。

那时做临时工,报酬有计时、计件的两种。计时,一般是按天计,一天劳动所得大多是一元贰角五分,所以我们那里把出外做临工简称为“幺二五”。计件,就复杂多了,因为干的活路有轻有重,有的还有技术含量。比如拉立马大锯(把砍下的大树平放,一端升高到一个高架上,一人站在架上方的树上,一人站在架下方的树下,两人协同,上下拉动大锯,把大树锯成一块块的板材)的“大木”活路,和做各种家具的“小木”活路,前者是重体力活,后者是技术活。

一天,同灶的一位知青同学问我,愿不愿意出去挣点幺二五?

都是手紧人,自然想有点钱花,当然答应了。

于是,第二天,就去安木脚粮站,挣幺二五了。

这个幺二五活路,是粮站的转粮。

安木脚粮站,设在盛产稻米的河谷中,任务就是收购粮食,不出售粮食的。周边的几十个生产队,每年上百万斤的公余粮,都交到这个粮站的粮库里。在粮库装到一定量的粮后,就要把粮食运走,为下一批交来的公余粮腾出库容。

这次转粮,就是把安木脚粮站的粮,转运到县城粮食局的粮库里去。

在公路边的安木脚粮站,离县城十五六公里。这次运粮,动用了好几部大卡车,雇佣了二十来个“幺二五”。

在安木脚粮站的幺二五们,任务是装粮到卡车上。县城的幺二五们,是卸下卡车上的粮,运进县城粮库。卡车的任务,就是往返于安木脚粮站和县城之间的公路上,时而是装满粮食的重车,时而是空车。

在安木脚粮站装粮的幺二五,共有八九位,都是附近生产队的知青,出来挣点外快的。

装粮上车,大致是三部曲,就是装袋,过磅,上车。

首先是装袋,就是在粮库里面,把堆放散存在粮库里的粮食,装入一个个大麻袋中,再把装满谷子的麻袋口,用细绳捆紧。

粮库里面,是十来米高的粮山。打开粮库门,第一眼就看见高高的谷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高高的谷堆,装袋,搬走,运到县城粮库里去。

大致分了一下工:在谷堆边撮粮的,撑开麻袋口装粮的,捆麻袋口的。没有多余的话,就开始干活了。

装粮,就是在粮站库房里,用大锹、畚箕,把谷堆的谷子,一锹一锹地,一畚箕一畚箕地装进麻袋里。这个活路,一是费腰,二是灰尘大。我们在谷堆下面一动手,谷堆上的谷子就往下流,同时翻腾起一大片粉尘。我们在下面用大锹、畚箕,连铲带撮,把谷子倒进麻袋里,更是起灰腾尘。一会儿,我们也都头脸是灰,满身是灰,成了灰人。

到几十条麻袋都装满了谷子,估计够装一车的,袋口的麻绳也捆好了,就把谷袋一个个拖出库房,搬到一个大磅秤旁,开始第二个程序:过磅。

磅秤的过称重量是有限度的,最大过称重量是多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把磅秤的所有砝码都加在秤砣上,然后就往秤台上面放装满谷子的麻袋。谷袋是每层码两个,上下层是纵横交错码放的,每次码4层,8袋。一袋谷子大概有一百多斤,8袋谷子就有上千斤了。称秤的粮站管理员,认真地查看称出的重量,记载在一张用复写纸垫着的记录表上。然后,示意:过磅完成。我们就把已经过了秤的谷袋从秤台上搬下来,放在另一边;再把没有过磅的谷袋,一袋袋地搬到秤台上,开始第二次过磅。

直到磅秤称了多次,过了磅的谷袋在一边堆了一大片地。过磅员看到过了磅的谷子重量,已经够一辆卡车载运的了,就招呼一声。我们就停止过磅,开始上车了。

上车是车上、车下都有人,要上下配合的。先把谷袋搬到卡车后面,然后,两个人爬上车,把车后门打开,站在车厢两侧。车下的人,两人一对,一人握住袋口,一人抠住袋尾。抠袋尾的人,先在谷袋尾两端的袋尖,用手抠几下,袋里的谷子是松散的,可以在袋尖抠出一个小窝,把手伸进去,就可以使力了。握袋口和抠袋尾的,两人合力把谷袋搬到卡车后门边,一声吼,一齐使力,把谷袋向上举起,抛进车厢里。车厢里面的人,再把谷袋,挪进车厢里面,直到整个车厢都装满了谷袋。

然后,卡车上的人把后车门关好,跳下车。过磅员把这辆车的谷袋重量记录单的复写件拿给卡车司机,司机就可以开车离开了。到县城粮库卸车下谷袋时,那里的粮库管理员要核实那张登记单上的粮食数字的。

装满谷袋的卡车开走后,又一辆空车开来,我们就又开始装粮工作的三部曲了。

这样干了一个星期,挣了8块多钱。记得用这笔钱,买了一条灰色斜纹布的西式长裤,心里面还是很满意的。

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做的临时工,堪称是最早的农民工了!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装粮时的灰尘太大了。我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去买个口罩,或是用手巾遮住口鼻的。我们几个知青,当时是不是都够傻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8125-955122.html

上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六:砍柴
下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八:自留地
收藏 IP: 183.64.203.*| 热度|

1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