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的机制和模式

已有 3314 次阅读 2013-3-14 10:22 |个人分类:学海拾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书馆管理, 合作储存, 低利用率文献

摘编自:聂建霞等.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的机制和模式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68-75
     所谓低利用率文献,从内容上看,主要指那些具有一定科学、历史或者文学价值,但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失去用户使用积极性的文献。所谓合作储存,也就是多个图书馆有规划、有目标、有组织地集中或分散收藏被视为冗余的、利用率低但具有潜在价值的出版物文献,以便在读者需要时提供给其他各类图书馆共同利用,作为图书馆本地馆藏的补充。
1、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储存现状
    馆舍面积增长与馆舍空间布局日益窘迫之间的矛盾;馆藏总量海量增长与馆藏有限保障之间的矛盾;大量低利用率馆藏与消极剔旧之间的矛盾。
    各高校馆大量积聚的低利用率文献处于两难境地:不剔旧,藏书空间不足,而且流通率高的书刊和流通率低的书刊混合排列,书库拥塞,致使读者文献检索查找困难,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文献整体利用率;剔旧又需顾虑剔除文献潜在的利用价值及馆藏总量的评估要求。
2、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合作储存运行机制研究
    组建机制;管理机制:合作馆的管理、储存库馆藏管理(文献提交、文献入库、文献管理)、储存库财产权属管理;服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
    低利用率文献可有如下选取标准:(1)失去现实意义但具有研究价值的;(2)对于某图书馆是非专业的;(3)对于某馆或者某地区用户而言利用价值不大的;(3)专业性非常强,只适用少量用户使用的;(5)多余的复本文献;(6)鲜有读者使用的小语种文献等。从利用率来看,可参照1978年前苏联文化部制定的规定,即通常4-5年无人利用的文献就属于低利用率文献,中心图书馆分馆的时间可以降到2-3年。由于馆藏资源建设目标不尽相同,收藏文献的学科类型的老化规律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低利用率文献的提取不能单纯以出版年和流通率来界定,而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用户的特点及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全面充分了解本馆馆藏数量、质量和文献借阅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学科文献的需求特点,由学科馆员汇同有关专家学者审核确定。
    低利用率文献筛选标准:(1)从物理属性看,凡外形严重破损且无法修补、受到腐蚀、浸水、虫蚀等被弄得面目全非的文献资料都不应纳入收藏范围;(2)从内容看,凡内容陈旧老化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都不应纳入收藏范围;(3)冗余复本,国外绝大多数储存库只收取一个复本,但鉴于我国图书馆重视藏量的管理思想和评估体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征求成员馆意见基础上,可适当放宽复本限制以争取各馆更大的积极性,带合作储存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考虑实行单复本制度。
    哈佛大学储存图书馆6个主要书库的温度和湿度常年保持在50华氏度和35%左右。
3、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合作存储模式
  (1)区域集中储存,地域相邻或相近的图书馆集中建立储存库,将提交的低利用率文献共保存与库中,并采取集中管理策略,在管理中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大湖北高校集中储存、武汉城市圈内高校集中储存、地区分布式集中储存。
  (2) 学科分布储存,参与馆在协商基础上将低利用率文献按学科或主题分散储存的模式。这种模型不需要重新建立独立的储存库,而是分别结合各图书馆原有低利用率馆藏文献的学科特点,将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交的同类文献集中收藏,形成低利用率文献的学科中心。
    文献所有权、文献方便使用以及储存库的建设和运行经费等问题被认为是开展合作储存的最大障碍。
图谋评论:
    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的机制和模式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不仅仅是湖北省高校图书馆,更多的高校图书馆,乃至其它类型的图书馆都或多或少需要有所思考有所作为。低用率文献应该有个处理办法:一来节省馆藏空间,二来提升文献利用率。笔者了解有所“可借文献馆藏量”130万册左右的高校图书馆,2010年至2012年各年的文献利用率分别为4.01%、7.30%、5.92%。
    聂建霞等人的研究具有先行者意义,将推动相关研究与实践。我的第一反应是可操作性障碍重重;其次是容灾问题(地震等灾害不能不加以考虑);再次是“藏与用”的问题,与时俱进的做法是合作存储的馆藏需要尽可能的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服务。
    有条件的图书馆,尤其是是多校区图书馆,可以率先行动起来,有所作为。对于有条件的区域,笔者建议可以先从“你有我有大家全都有”的那部分低利用率文献做起,实际做的时候不一定非得从零开始,重视同有关数字资源供应商等方方面面的合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670200.html

上一篇:渐行渐远的学术理想
下一篇:CSSCI有啥用?
收藏 IP: 61.132.1.*| 热度|

2 刘桂锋 魏青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