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学科评估中院系设置与学科交叉的矛盾”对策建议

已有 2544 次阅读 2020-3-19 08:41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学科评估, 学科交叉, 院系设置

摘编自:管翠中,范爱红,曾晓牧.学科评估中院系设置与学科交叉的矛盾与对策——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06):85-88.

    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原创性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但交叉学科的成果归属具有交叉性和不确定性。我国高校在学科评估中往往以行政院系为单位申报成果,忽视了院系之间的成果交叉,影响了学科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院系设置与学科交叉的矛盾中,成果的归属具有交叉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如何解决学科评估中院系设置与学科交叉的矛盾,涉及教育部学科体系、高校学科建制、学科评估办法与督导机制等诸多宏观战略层面。清华大学图书馆管翠中等就高校图书馆如何立足自身竞争情报服务工作的优势,理清院系间学科交叉的关系,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尝试提出以下4条对策建议。

(1)揭示学科与主责院系的对应关系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下,固有的学科划分及院系设置已难以适应,尤其是在成果产出方面,学科与院系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然学科负责人、院系党政领导以及院系教师对于本院

系研究的交叉学科方向、所属学科与哪些院系存在研究关联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往往只是主观感受,缺少准确而翔实的数据支撑。图书馆可利用自身中立的身份和情报服务的优势,从成果产出的角度对本校各学科与各院系间的学术交叉关系进行精确的揭示,分析各学科成果产出的院系贡献度,以及院系科研成果产出的学科分布。这将有助于决策层更好地把握学校整体产出的学科交叉情况,在学科评估中进行统筹协调。

(2)基于论文内容进行学科划分     

       商业数据库提供有基于期刊的学科分类体系,可以确定论文与学科的映射关系,如 Web of Science 数据 库 的 22 个ESI 学 科 分 类 和 252 个 Web of Science 细分学科; Scopus 数据库的 27 个学科领域和 335 个细分学科; 中国知网的 168 个学科领域。这些商业数据库同时也基于期刊提供对应的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或者是数据库自身学科分类与教育部学科分类的映射表。图书馆可以依此绘制出教育部学科分类的期刊对映表,甚至是详尽的本校论文及其所属期刊、学科、院系的列表,提供给学校相关学科负责院系和学科负责人,便于从论文所属学科而不是作者所属院系来提交学科评估的论文产出清单,使交叉学科论文归入最适合的学科分类。

(3)建设揭示交叉学科的机构知识库 

    教师的成果管理和学术传播一直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机构知识库(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不仅能够对学校的科研产出进行很好的组织、收藏和长期保存,而且可以增加学者、机构及其成果的内外展示度。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目前仅有 50名成员,占全国 1265 所本科院校的 4. 0%,占全国2688 所普通高等学校的 1.9% ,且有部分机构知识库处于停用或半停用状态。建议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建好机构知识库,协助学校和学者整理、保存并展示其学术成果。在机构知识库建设中不仅以院系作为成果索引,还应对交叉学科成果进行关联与标引,加入成果的学科属性索引,为学校教职工评职称、科技成果奖励、学科评估等工作中学术成果的快速、准确调用做准备。

(4)提供对标高校的相关数据

    在学科评估、学科规划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中,除了解自身的成果产出外,还要掌握对标高校的产出,在评估竞争中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统筹协调自身工作。在学科评估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按主责院系需求提供对标高校相应院系的成果统计。然而,面对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相应院系的成果不足以反映对标学校该学科的真正实力,可以考虑从学科属性的角度,提供本校与对标高校该学科的相关成果统计对比数据。这样能够帮助学科主责院系认清与对标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加有效地应对学科评估,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24221.html

上一篇:如何查询WOS核心集期刊(SCI、SSCI、A&HCI)?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306期 20200320)
收藏 IP: 210.28.40.*| 热度|

1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