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于静:基于学科用户需求的学科服务开展策略

已有 3240 次阅读 2017-11-27 16:25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学科服务, 学科用户需求

摘编自:于静,刘迎春,李书宁等.基于学科特点与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学科服务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3.0版学科服务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5):80-85.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服务的有效方式和重点工作之一。不同高校的性质不同、学科设置与特点不同、学生类型与层次不同,影响着学科服务的模式和方法。学科服务无定式,学科服务工作的深入和拓展,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了解学科特点,了解用户需求,围绕学科特性将需求转化完成具体的服务,是一个不断磨合、对接、检验和再深入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针对不同学科用户需求采取了不同的学科服务策略。

   理科学科用户需求特点:

   在学科信息素养方面,数理学科师生的专业资源检索和利用能力较强,对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服务需求不强烈;化学学科学生对于实验文献的检索方法以及专业检索工具的应用方法有需求。理科科研人员的需求更多集中在新的专业数据库购买、图书馆未收藏文献的获取(如回溯资源等)、某个研究点的前沿动态、经典文章、综述论文、专利信息、学位论文汇集等。理科教学人员的需求更多几种在对国外教学视频和最新教学支撑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理科科研管理人员则由于科研管理能力较强,对学科统计服务的需求较少。理科院系领导层,在制定规划和重点实验室评估时期,需要与对标单位的对比分析,对学科服务有阶段性的需求。

   理科学科服务开展策略:

(1)有计划地荐购补充最新文献、回溯文献以及工具型电子资源。为重点教师提供学科资源、教学资讯、学科前沿信息等信息。主动通过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帮助师生获取疑难文献。

(2)融入学生活动,开展资源推送及学科信息素养培训。走访实验室,了解用户在仪器使用、谱图解读、药品性质查询等具体细节层次的问题。加入学生QQ群,挖掘学生在选课、作业、报告、申请基金等各项任务中衍生出来的信息需求。

(3)与科研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经常沟通和交流,了解院系教学、科研、管理动态,提供数据统计与分析支持。与院系负责人或科研带头人座谈,沟通图书馆能做什么,对方需要什么,寻找结合点。

(4)加入院系邮箱通讯录,获取院系学术沙龙、学术报告、科研评估、年度考核、科技成果转化动态等宏观层次的科研相关信息。根据师生的日常咨询,发现和总结图书馆服务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文史学科用户需求特点:

(1)科研高度依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学科资源的需求大于对学科服务的需求。

(2)资源需求类型多样,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手稿、口述资料、图片等,其中对图书的需求最大。

(3)对中文文献的需求大于外文文献,对老旧资源的需求大于新资源。

(4)资源共享的范围相对较小,开放获取的资源少,回溯文献获取困难。

(5)资源获取行为方面明显区别于理科,理科用户不希望直接获取文献而是获取工具与方法,文史学科用户更希望直接获得文献,对获取的途径、方法与过程关注度不高。

(6)对学科服务的需求极具个性化,学科服务的策略很难普适化。

    文史学科服务开展策略:

(1)围绕满足用户的学科资源需求和完善本馆文史学科资源建设两个方向开展学科服务。

(2)深入分析本馆文史资源的保障情况,有计划地补充多种类型的电子资源,特别是根据不同课题组与研究方向补充回溯电子资源。

(3)针对学科重点用户(个人)开展个性化访谈与交流,增强认同感并了解个性化的需求,开展专题资源整理与推送服务。

(4)了解重点用户研究方向所需资源的文献分布情况,主动通过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帮助师生获取疑难文献。

(5)加强与文史用户的交流与互动,建立联系与信任,采取更为技巧和富于亲和力的方式推送数字资源及其检索与利用技巧培训。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服务的实践探索心得总结为:大有所为,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应遵循学科特点,不能全篇一律;应深入院系,服务开展要符合院系发展目标;应尊重用户个性,开展分层服务;不能唱独角戏,应走合作发展之路;与学科资源建设相辅相成;深化的过程是持续和渐进的过程,学科馆员队伍应相对稳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87092.html

上一篇:科研与健康
下一篇:闲话信息素养课
收藏 IP: 210.28.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