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ejj 天,地,人

博文

由两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想到音乐家 精选

已有 8035 次阅读 2013-3-22 14:04 |个人分类:谈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音乐

   这一年体验着音乐学院的生活,也一小半辈子都没见那么多的音乐家。忽然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两部关于音乐的电影。一部是香港导演张经纬拍的纪录片《音乐人生》,在大三时从美国飞回中国的路上看的;另一部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GF高中的时候就借给我看,但是鬼使神差等了几乎7年才最终找来看,直感慨看得早不如看得巧.....

 

   我看过的讲音乐和音乐家的好电影也有不少,想到这两部电影并不单是因为它们拍的好的缘故,而是它们并不像很多电影一样把音乐家描绘的多么理想多浪漫甚是几乎把艺术家神话上天(当然这也许也没什么不好),它们描绘的是在常态的人世生活间依然试图去做最好的音乐家的那一类人。《音乐人生》导演张经纬历经6年跟踪拍摄从小被誉为天才的钢琴少年黄家正,在他11岁便拿了国际大奖以后,却并没有像其他音乐神童一样,如钢琴机器一般的演出比赛和开展自己的“事业”。他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弹琴,17岁那年有人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是做个human being。他阳光、清澈,超越一般的琐碎和纠缠,却又苦思与固执,对待音乐甚是独断。我甚至最近练琴有时候都会想起他在电影里指导他妹妹拉琴时说的话:谱里没有中弱、中强,只有天堂和地狱。每一次弹琴都得像是人生中最后一次。——说的容易,可是能有多少人能把键盘和琴弦当作和自己生死攸关!

 

   另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的是一个更为平凡的故事。音乐家克莱门特沦落到一个专门为问题学生开设的中学任教,里面的学生是我们生活里常见的典型的不可救药的“坏学生”,对待他们的方式也是通常的高压和暴力。克莱门特硬是想办法在这帮连音乐都几乎没有接触过的学生里组建出一个合唱团,音乐也成为这帮“坏学生”在那所几乎监狱式的学校里的最好慰藉,最后还有一位学生幸运地成为了非常成功的音乐家。然而克莱门特自己离开学校以后依旧默默无闻,也根本没有所谓的世俗的成功,直到去世(整部片子是个感人的喜剧!)。

 

   我早听说大部分音乐家生活的琐碎和不易。开始短暂的学音乐之后才亲眼看见一些很好的,但是并没有“红”起来的音乐家(我甚至见到一些格莱美获奖者的演奏会居然只有几乎个位数的观众)。他们大多对音乐一片赤诚,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训练的缺陷、经济条件、年龄导致的各种衰退、宣传、还有运气等等原因,他们的真正听众并不多。很多对音乐具有非凡热爱的人甚至连黄家正和克莱门特的运气也没有,他们或者根本没有什么音乐训练(我猜想那种感觉是否可能跟有诗魂,渴望写诗,但是确不识字的感觉类似),或者在音乐的道路上费劲千辛万苦,最后只能一辈子教一些对音乐或者音乐家都满不在乎的所谓“学生”,然后不时开一些冷清或者令人瞌睡的音乐会。

 

   音乐可能跟一些其他艺术甚至人文学科的境遇相似,最好的艺术家和人文学者,除了必备的天赋,都要有经年累月的付出,甚至要有连自己的性命都牺牲掉的勇气和付出,结果还往往要看时势、运气,还有自身的局限。而理想中最好的音乐家并不会在乎这些:哪怕他们一辈子不为人知道,哪怕他们一个听众也没有。也只有这样才出的了最打动人、最可听的音乐。当然,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人又会异常的敏感甚至娇嫩,容不得半点现实世界中的渣子。

 

   又想起以前听过的两句话。一句是傅雷先生勉励傅聪先生的: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再做钢琴家——越体味越感觉到里头字字千钧。另一句话说指挥家切利比达克说的:美只是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

 

   对我来说音乐若不是关于生死,若不是关于天堂与地狱,那还不如去种田卖菜卖米线。而不管学音乐、听音乐和演奏音乐,都在返照人与人生的至悲与至喜。做大写的human being多么不易,所以才有音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484-672841.html

上一篇:在费城的音乐生活
下一篇:麻省理工教授讲音乐与语言之比较研究
收藏 IP: 98.227.140.*| 热度|

17 武夷山 徐大彬 刘伟 罗帆 廖晓琳 姜虹 徐耀 董明 少雨 周素勤 曹小晶 强涛 周华 房松 余昕 biofans connexin2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