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从WTO到TPP——科技哲学的视角(一 理论框架) 精选

已有 4530 次阅读 2017-1-8 08:02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WTO, 复杂性科学, 知识之树, TPP

吕乃基

笔者曾试图由科技哲学的视角探讨由WTO到TPP的含义(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6年3期)。特朗普当选,看似已经(至少在一个时间段)宣判了PPT的死刑,当然也就顺便宣判了这篇本来就无足轻重的文章的死刑。然而不然。

TPP究竟是不是洪水猛兽?特朗普放弃TPP,中国是不是“最大赢家”?

此文(在局部有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摘  要:本文试图从知识论和科技哲学的视角审视由WTO到TPP的演化。在科技哲学的理论看来,全球化伴随着熵增,而WTO则导向熵减。由功能耦合所构建的全球产业链,让世界从恐怖下的和平到相互依存的和平。金融危机瓦解了全球产业链,世界陷入分岔点,竞争、动荡和不确定成为主导,各国竞相争夺未来世界的主导权。在奥巴马大力推动下,TPP几近达成一致,意味着美国本来可能在为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制定规则上迈出一大步。由WTO到TPP,是WTO的扩展和提升;在更深的层面,也就是知识之树的树干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扩展和提升。一旦阐明由WTO到TPP演化的事实和规律,阴谋论不攻自破。中国宜认清潮流,打牢基础,以开放促改革;而美国无视当今世界由处于不同语境的国家组成这一事实,以高标准一刀切,也会给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中国在发展轮轴-辐条自贸网络的同时积极准备加入TPP,参与今后规则的制定,从而在知识之树的主干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文约12000字,一次上载,恐难以卒读,故分四次。

第一部分是开场白和理论基础,后者虽较为抽象,但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十分重要。二、三两部分分别考察WTO与TPP,在比较中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最后第四部分落实到中国。

2015年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在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一时间舆论哗然,夸大其词者称中国将被彻底孤立,故作镇静者曰对中国影响甚微,水来土掩者言山人自有妙计,甚或寄希望于协议遭本国政府搁置,更有阴谋论者斥美日诸国围堵中国,亡我之心不死。各种论者[i]皆持一面之词,说及了TPP与中国关系的某一侧面,却多未及其余。

全球化时代,作为世界上经济总量第二、货物国际贸易世界第一的国家,怎可能被“彻底孤立”?TPP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纸媒还是互联网,皆被卷入其中,反应之热烈乃至激烈,这一现象本身就足以说明TPP,即使尚未成为现实,将对中国影响之大之深。轻描淡写者可以休矣。见招拆招,只是被动之举,并且停留在现象层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局面,于事无补。寄希望于不被通过,就更为可悲了。

以上三论的共同点是,从利益着眼认识,从利益着手应对,满眼唯有一个“利”字。不是不言利,而是不能止于利,需揭示“利”背后的事实和规律,方能顺势而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至于阴谋论者,较之唯“利”者又退了一步:划清“敌我”。实际上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关上认识与通往世界的大门。揭示事实和规律,审视各国的行为与事实和规律偏离的状况,方能厘清何为阴谋。

有必要拨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遮蔽,从本体论切入,还TPP以本来面目。

本文试图以科技哲学的理论审视1995年成立WTO到2015年12国达成TPP的历程,揭示由WTO到TPP演变的实质。从本体论入手不是不计利益,而是在事实和规律的基础上为中国制定应对之方略提供依据。

一、          理论框架

知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控制论可以为认识由WTO到TPP的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此处并非全面涉及这些领域,只是从中撷取部分内容为我所用。

1.知识论与熵

在知识论中,综合了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和波兰尼的“意会知识”,把知识作为本体[ii]来理解,讨论知识的类型和存在方式,以及知识的演变过程。

远古,部落所拥有的知识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可分割,深深扎根于历史和语境之中,是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是一种原始的混沌,其中同时包含了“人的三大关系”(梁漱溟),包含了真善美/假恶丑,蕴含了一切发展的线索。因生活环境和方式各异,各个部落的知识(例如图腾)之间难以通约、交流和共享,因而对于人类整体来说是一种原始的混乱。经过漫长岁月的通商、交往乃至战争,原始的混乱渐次整合为所谓“四大文明”,然而彼此间依然难以交融,十字军东征等连绵不断的战争就是明证。根本原因是嵌入编码知识与主体及其语境难以分离,权力确定嵌入编码知识的主导地位,嵌入编码知识论证权力的合法性,知识与权力合二为一。正因为此,所以嵌入于一国、一个民族的编码知识,难以为生活在其他语境中的人们所接受。混沌与混乱,这就是传统时期的知识状况。

在知识论的视野下,现代之所以成为“现代”,在于出现了可以穿透历史迷雾,打破各民族之间屏障的非嵌入编码知识。非嵌入编码知识与特定的主体和客体无关,与特殊的语境无关,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启蒙运动理念,以及市场经济。非嵌入编码知识是这样一种知识,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仅有科学技术、普适价值和市场经济并不足以成功,然而一旦违背,则必然走向衰败和灭亡。在非嵌入编码知识向各国各民族的推进中会发生两类情况,其一,非嵌入编码知识与所到之处原有的嵌入编码知识发生冲突而触动背后的权力,因而遇到重重阻力;其二,凭藉非嵌入编码知识率先现代化的国家掠夺侵略依然处于传统中的国家,在后者对前者的反侵略中,必然动员处于传统之中的嵌入编码知识,抵御现代性亦即非嵌入编码知识。虽然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传播充满曲折甚至倒退,依然不可阻挡地走向世界。知识之树,在传统的根须上,长出了粗壮的树干,那就是现代性,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社会的知识状况是有序与一致。

后现代意味着知识之树在主干之上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复杂性科学为核心的后现代科学正在兴起,强调地方性知识、SSK,以及隐喻、直觉思维和实践转向;高技术层出不穷,满足个性化与高情感的需求。以普适价值为底线,一方面是形形色色的社群此起彼伏,各有自身嵌入的编码知识,微信群就是例证;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高端的金融和服务业会呈现出蓝牙和分形,在特殊的语境下处理与特定客户之间的特殊业务,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越发重要。每一个枝叶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真善美,既是认识也是行动,这是后现代的混沌。因为这些枝叶拥有共同的树干,因而彼此间可以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之树枝繁叶茂之时,树的主干还在继续长高,在普适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关于生态和科技的社会影响等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有序与混沌,后现代社会的知识是传统与现代知识的综合。

知识之树生长的三个阶段大致对应于黑格尔所论的“杂多-内部无差别的一-内部有差别的一”。在根须阶段,传统的嵌入编码知识因彼此不可通约,因而是“杂多”;随着非嵌入编码知识出现并向全世界渗透,亦即知识之树的主干阶段,相应于“内部无差别的一”,在此基础上的嵌入编码知识,知识之树的枝叶与树冠,相应于“内部有差别的一”。

熵,是热力学的核心概念,已经广泛用于物理学以外的领域,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显然,在知识之树生长发育的三个阶段即熵减的过程,由不可通约的根须到一致的主干,由“杂多”到“内部无差别的一”是熵减,由主干到枝叶,“内部无差别的一”到“内部有差别的一”同样是熵减,在一致的基础上走向彼此相关的多样。于是,与知识之树的生长一致的事件、过程即熵减,反之即熵增。

以上描述的是具有典型性的知识之树,在现实世界,由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不一,树的品种多样,出土时间前后不一,生长周期有长有短,形形色色的知识之树共同组成了知识的生态。

2. 功能耦合及其演变的分岔图

在控制论看来,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彼此间处于较为完善的耦合状态,一个子系统的输出就是其他子系统的输入,而其他子系统的输出又正是该子系统的输入。

然而,任何功能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必然有负面影响,子系统之间的功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耦合,或多余或缺少的不能耦合的部分,一开始无足轻重,久而久之便积淀下来,影响系统整体的运行。加之系统每时每刻还会发生随机涨落,以及处于更大及不可控的环境之中,发生内外功能耦合的冲突,因而系统的功能耦合是暂时和有条件的,在一段时期后必然会走向耦合的瓦解,被耦合于其中的所有功能释放出来,寻找和试探新的耦合机会,这一过程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一旦越来越多在空间“游荡”的功能遇到新的耦合对象而稳定下来,就好吸引更多游荡的功能,进而形成更大且更为牢固的耦合关系,新的系统诞生,走出分岔点,步入新的相对确定的演变阶段,直至下一次瓦解。

复杂性科学关注事物的演变过程,事物的演变并非必然,而是充满不确定性和非线性,例如循环、协同、涌现,等等。分岔图,作为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揭示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分岔。在两个相邻的分岔点之间,演变过程相对确定,虽然存在偶然性,但以必然性为主,对应于子系统间较为完善的功能耦合。耦合的瓦解便进入分岔点。在分岔点上,新的演变路径不确定,虽然存在记忆和路径依赖或锁定,但以偶然性为主,吸引子可以起引导作用。随机涨落可能酿成巨涨落,此时此地蝴蝶翅膀的扇动可能在遥远的彼时彼地掀起风暴。经过多种因素的博弈,系统走出分岔点而进入新的相对稳定的演变阶段,形成新的功能耦合。依据各种因素的权重及彼此间博弈与合作的关系,分岔点具有或长或短的窗口期。

上述两点,知识之树涉及演化的内容和形式,是核心与本质,功能耦合与分岔图关系到系统存在与演变的机制。

[i]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007/14006175_0.shtml#_zbs_duba_jsws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_百度百科

http://news.ifeng.com/a/20151007/44788725_0.shtml#_zbs_duba_jsws

http://finance.qq.com/a/20151016/032400.htm

http://www.jijinb.com/36495.html

[ii]吕乃基,三个世界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026177.html

上一篇:原则上……
下一篇:从WTO到TPP——科技哲学的视角(下)
收藏 IP: 101.228.254.*| 热度|

6 陈楷翰 武夷山 岳雷 鲍海飞 姚程 马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