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平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ping2009 面对地震专家与您论道纹坪,置身围棋高手听我谈天说地。

博文

对“科学新闻”关于Ising猜想事件的评论

已有 6637 次阅读 2009-3-13 09:37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同行评议, 科学新闻, Ising, 后同行评议, 后同行评议

本人对于“科学新闻”关于Ising猜想事件的评论:

1、 标题:接受《科学新闻》杂志采访的基本原则及《科学新闻》采访程序的不公平性 

本人评论:我本人对科学新闻这样的做法感到遗憾,也许该记者事先应该告诉被采访者,需要哪个(些)小同行(们)给予记者以专业把关,可能更合适些。

2、 标题:三维伊辛模型:激辩之后的猜想 

本人评论:原来我仅仅表示遗憾,现在看来,科学新闻在报道此事时,确实带有比较严重的偏见,最起码,应该采访到当初刊登这篇猜想论文的责任编辑,以及当初对于该猜想进行peer review时的评论。无论如何,应该正反两个方面都应该报道。
矫枉不能过正啊。
博主回复:本刊多方努力,一直没有采访到《哲学杂志》的编辑。

3、 标题:后同行评议时代的到来 

刘晓东博士的评论:科学期刊本来就有comment-response系统,为什么还要后同行评议?有些工作需要10年,20年才能看到意义所在,你搞的后同行评议是否也要执行20年或30年?
博主回复:光有期刊的comment-response系统不够。现在科技出版的问题很多。不是我一个人在做这样的实验,大出版机构也在实验,手法不太一样而已。PPR关心的是所涉及的工作现在被同行认可与否,不是未来。

本人评论:同意2楼(刘晓东博士)的观点,现在的comment-reply系统有对论文错误进行自纠正的功能。并且,如果一篇文章不被看好的话,让它自然死亡好了,亦即同行不予任何关注即可。
博主回复:我已经答复2楼了。特别在中国,文章发出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Credits,即使同行不予关注,这也不能算是“自然死亡”。而且,有些同行会被有错误的文章误导。



学术论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9-219999.html

上一篇:校园内外--曹广福先生文章读后感
下一篇:科学网上各位博友:PI日快乐
收藏 IP: .*| 热度|

6 张志东 李小文 陈国文 刘畅 iwesun airenao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