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晨光的科学和哲学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cguang 兴趣:色觉, 哲学, 美学, 进化论,广义信息,投资组合

博文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快感和幸福

已有 5879 次阅读 2012-10-4 11:34 |个人分类:美感,需求和进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幸福, 财富, 需求, 劳动, 目的

关于幸福, 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幸福”的含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怎样才算幸福,或者是怎样衡量幸福?

2)幸福的原因何在? 这和生理和精神上的快感不快感有关,幸福的原因,也就是快感不快感的原因;

3)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幸福? 也就是怎样才能更多地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 避免不快感。搞清幸福的原因,就好知道怎样得到更多幸福。

 

幸福和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幸福和快感相关。 按照日常语言用法, 幸福一般是指较长一段时间里人的感觉和精神状态,而快感是即时的。我们可以说“这个苹果好吃”, 但是说“吃这个苹果幸福”就有点别扭。 我们可以说“我这辈子很幸福”, 但是说“我这辈子很愉快”就别扭。快乐介于幸福和快感之间,是较短一段时间里的状态。

快感强烈,持续时间长,人就幸福, 不快感强烈,持续时间长,人就不幸。

可以说幸福=快感*时间。不快感就是负的快感,不幸=不快感*时间。用高等数学的语言说更准确,那就是, 总的幸福=快感在时间上的积分。 用横坐标表示时间, 纵坐标表示快感强度(不快感数值是负的), 那么,总的幸福=幸福的面积-不幸的面积[1]

图1 幸福等于快感在时间上的积分

 

快感又分生理上的——比如味觉快感, 触觉快感, 和精神上的——比如荣誉感,崇高感,喜悦感(比如考上大学时的感觉)。 美感或视听快感则介于两者之间, 可能生理快感多点——比如观看盛开的桃花的感觉,也可能精神快感多点, 比如读《桃花源》故事时的感受, 情人眼里出西施时的感觉。但是无论如何, 美感离不开形象或视听活动。不快感类似, 也有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丑感则介于两者之间。

有人更加看重生理上快感, 有人更加看重精神上的快感,所以幸福也是相对的。 做同样的事情,比如吃西瓜,每天赚100元,挎上名牌包,一些人感到很快乐, 另一些人觉得没意思。

 

幸福和快感的原因

人类为什么会有快感, 没有会怎么样? 很显然, 没有快感, 人寻求追求食物、异性、富饶安全的环境……就缺少动力。 同样, 如果没有不快感和痛感,人回避有害事物就缺少动力。快感让人做了还想做, 不快感让人回避。

为什么苹果好吃, 狗屎不好吃? 一般说来,好吃的东西对人体有力, 不好吃的东西对人体有害。 人的感官是有智慧的, 它“总结”了人类祖先许多经验。 这是通过进化或自然选择实现的。 当然, 这种进化也是不完善的, 可能存在误判, 比如人因毒品产生快感。 但是如果进化继续, 吸毒的人将逐渐被淘汰。通俗说来,快感是激励符合生存行动的胡萝卜,不快感是惩罚不利生存行动的鞭子。我们的感觉功能根据以前的经验,挥动胡萝卜和鞭子。但是也有偶然误判的时候。

我们的快感强烈程度, 还和缺少有关。对于吃饱喝足的人, 西瓜面包没啥好吃的。 但是对于饥渴的流浪汉,味道就好很多。经济学上把这规律叫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但是为什么会递减? 经济学种没有答案。 原来快感是激励人追求的的正反馈信号,越是缺少,追求就越是必要,快感就越强烈。而不快感是抑制需求的负反馈信号。 比如饥渴了, 吃西瓜好吃, 吃多了, 快感就消失了, 甚至有不快感产生。不快感是告诉我们, 你吃得足够了, 再吃就不好了。

从这个角度看,穷人富人得到的幸福没有太多区别。 因为要产生快感,物质对象是必要的,但是自身缺少或不满足更重要, 可以我说缺少或不满足是快感的源泉。

 

途径变目的——人类和某些鸟类快感功能的进化

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几个层次, 吃喝等低级需求满足了就会产生荣誉、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但是,早期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种提出:在手段和目的一致的情况下,人类的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对象, 还创造了能欣赏对象的感官。但是,在手段和目的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就是创造越多得到越少的情况下,劳动就只有痛苦。和马斯洛观点最大不同的是,马克思强调需求和感觉功能是不断发展的。

我在《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2]一书中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需求进化一般规律——途径变目的。这也是为了解决进化论难题(后面谈及)。

这里的途径和目的都是指感性活动,目的是最终目的。和通常说的目的, 比如上大学, 不太一样。上大学是理性目的, 它不是最终目的, 因为上大学是为了赚钱和荣誉, 不是为上大学自身。 而感性活动, 比如看风景,游戏,钓鱼, 打猎 跳舞,做爱……可能是最终目的, 不为其他。

图2 人类需求进化之树

按照途径变目的理论,人类最初目的是生存, 这是自然赋予的。 围绕生存, 吃喝穿戴异性交往是途径, 后来途径变为目的,吃喝穿戴异性交往本身就成为目的。围绕这些基本的生存活动,人类又追求荣誉,甚至崇高, 后来这些追求也可能成为目的。我们的各种快感功能的任务就是促使人把一些对生存有益的活动由途径变为目的。而美感就是人类目的之树上的绿叶[3]

需求之树是人的生存活动的内在成果。善于钓鱼的人,更能欣赏荷塘垂柳的美,善于打猎的人, 更能欣赏篝火的美。从小就富足并懒动的人,不会有太多的美感;无需奋斗或胆小的人不会有崇高感——低级需求再满足也不会。

我发现, 有好几种鸭子的脑袋有螺蛳的形状, 而且中国的王蓉鸭脑袋上呈现的是中国的螺蛳,北美的林鸭脑袋上呈现的是北美的螺蛳。 原来鸭子最喜欢吃的就是螺蛳。 鸭子和螺蛳之间的需求关系选择了鸭子的审美趣味——觉得螺蛳好看或美, 后来脑袋上出现螺蛳形状的雄鸭就得到更多雌性的青睐, 于是有了更多后代。雄鸳鸯的尾羽好像是伸出黄色肉身的蚌, 原来是因为鸳鸯和蚌之间的需求关系选择了鸳鸯的审美趣味。

图3. 鸭类寻求食物的活动造就了它的审美趣味

 

 花脸鸭的花脸原来显示的是河上沙洲,鸭类对坏境的需求和审美趣味也反映在其外表上了[4]。可以说, 鸭类的审美趣味是它们追求活动的内在成果。要解释孔雀的羽毛就更加简单, 原来雄性展现其羽毛时,模拟的是一颗浆果累累的果树。 而孔雀最为嗜好的就是浆果——比如蓝莓。 据此,达尔文留下的性选择难题不难理解。

 直接用功用解释鸟类的审美现象是困难的,因为那些漂亮羽毛并不实用。 但是用途径变目的理论来解释就容易了。

 

个人如何得到更多幸福

1.首先要有物质对象。太穷了, 要啥没啥, 也不会幸福。商品社会,要想幸福,首先要适当地有钱。钱不是充分的,但是必要的。

2.不能太满足, 要适当地制造不满足。太满足会削弱快感强度。吃的太多不好,要什么有什么也不好。旅游途中吃东西好吃, 就是因为活动量大了,食欲增强了。与平时不同的食物也增强了人的食欲。

3. 要多方面追求,不断发展新的需求。人要勤快, 多学习,多劳动,多创造, 需求就会丰富多彩。

4.多选择这样的活动:不但活动本身使人快乐,其结果也使人快乐。如果跳舞有助于找对象或带来荣誉, 跳舞就更能使人快乐。对于我来说,采黑莓和钓鱼就能带来双重快乐。好的结果会强化过程的快乐。换句话说,途径(钓鱼)和目的(吃鱼)相一致,途径就更容易成为目的(本身就带来快乐)。所以我建议想锻炼身体的多从事采集和种植活动,这比跑步锻炼好得多。

5. 喜爱之心能增加快乐。物质上的缺少要变成主观需求才能影响快感,人的主观心理起很大作用。俗话说,喜欢就美。 如果你带着喜欢的心情欣赏对象,美感就更加强烈;如果你相信青苹果更好, 青苹果吃起来就更有味道; 如果你相信某种中药是好东西,它对你来说味道就会好很多;如果你相信奋斗能成功或更有意义,奋斗本身就能带来快乐。

6. 正确对待失败。我们的努力有时失败,有时成功。不要因为失败过于痛苦,就当那是交学费。老是想回避回避不了的事情,就会更加痛苦。另外,过程本身也可能带来快乐, 不要太在意结果。

7. 要适当均匀地花钱,满足自己多方面需求。资金有限,因为边际效益递减,在某一方面多花钱, 在别的方面就得少花钱。有人为了住大房子或穿名牌衣服,省吃俭用,那可能很不合算。每个阶层的人买适合自己阶层的商品,所得到的快乐应该最多。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人都是以前缺什么,现在好什么(需求关系造就趣味心理)。 各人趣味不同,适度买偏高层次的商品也是可以的。 但是偏高太多,那就得不偿失, 甚至傻冒了。

8.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不要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有一种紫红色苹果叫蛇果,在中国很贵, 但是在加拿大很便宜;加拿大青苹果贵。木头房子在中国贵,砖头房子在加拿大贵。那么在加拿大住木头房子, 吃蛇果, 就享受到中国有钱人得到的享受; 在中国吃青苹果,住砖头房子, 就得到加拿大富人的享受, 何乐而不为? 城里人喜欢庭院,农村人喜欢楼房。退休了, 卖掉城里楼房, 住乡下庭院, 那是最好选择。

9. 为自己而活, 不要太在意别人看法。有人买好车, 买名牌, 主要是给别人看, 要争口气。何必呢? 黄有光教授说[5], 这样会导致恶性竞争,大家都付出大代价,可能都赢不了。其实超过别人也可以少花钱,买点别人没有的东西就行了。你花200万买城里200平米的房子, 我花20万买乡下200亩林场,你的面积没法和我比。有句名言说:“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这话说得好。 有人把它改成“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打的。”这更好。走路可以更好欣赏沿途风景啊!适当的啊Q精神可以增加幸福。

总之,勤快的,有更多经历的,先穷后富的,乐观的,合理消费的,不攀比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幸福。

 

社会如何让更多人得到更多幸福

社会功利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要使所有人的幸福总和达到最大。马克思认为,理想社会要让人的手段和目的一致,促使人把劳动变为享受。我接受这两种思想。

为了幸福总量最大,主要的是要增加大多数人的幸福。我们需要:

1.减少劳动异化和贫富两极分化。劳动异化是说:劳动者干得好可是成果没有自己的份, 并且创造得越多,自己就越没有地位。当今白领劳动异化更加严重[6], 最典型的是,电脑程序员这个群体,他们干得越多越好, 这个群体失业就越严重,就越是没有地位。再比如,建筑工地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效率越高,自己失业就越快,房子造得越好,自己就越是买不起。劳动异化加速了两级分化。在两级分化的情况下,有的人需求多钱少; 有的人钱多,太满足了,需求少。这都大大减少社会幸福总量。最近一二十年,劳动异化和两级分化严重,主要原因是,以电脑、互联网和手机为标志的科技进步带来资源(矿山,土地,品牌,特种经营许可证等)增值[7],劳动力相对贬值(从工资占GDP比例减少可以看出),少数人占有了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城市化则加速了这一过程。城市化使城市周边土地增值,增值部分也被少数人占有了,大部分人得不到。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所有制问题和与此相关的分配问题。而资源和权力垄断是主要障碍。但我我们也要注意,劫富济贫可以增加幸福总量,也会降低效率,因为懒人会增加,勤快的人会减少, 创造的财富总量会减少。所以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中庸之道”。

2.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私家车占有资源多,造成污染大, 公交车相反。 所以政府应该更多扶助公共交通,让私家车特别是排放量大的私家车交更多税。住房类似,住小房子应该得到补助,住大房子应该多交税。我们的公共游泳池很少。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私人游泳池了,而私人游泳池利用效率非常低。中国应该鼓励和补助个人或公司, 让他们建造公共游泳池。现在很多高档小区私人后院很大了,但是公共足球场还是很难见到。 中国城市规划这十年有很大进步,城市绿地增加了不少, 但是还是不够。钓鱼带来的快乐可能胜过吃鱼。北美几乎所有的水面都是公用的,可以钓鱼,只是可能要买相当人民币100多元的执照。而政府也建造了不少鱼苗场, 比如三文鱼养殖场,增加野生数量。这是非常值得中国学习的。

3.改变农村太落后状况。占中国人口比例很大一部分的农民生活不舒服。和北美比,中国的大城市可能更繁华, 但是,到北美农村去看看, 你就知道中国差距有多大。 北美哪怕是只有1000人的小镇,公共设施, 比如医院,急救车,救火车,图书馆,邮局,超市,加油站等等,也都一应俱全。 中国农村如此落后, 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产权不能交易。如果可以交易, 脏乱差都会消失。 因为找不到工作的人, 修修房子美化环境,就能增加自己的财富。

4.为更多人提供创造和得到财富的机会。

要提高社会幸福总量,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一定还有很多话要说。 我就不多说了。

喔,不知不觉,从自然科学说到经济和政治,这是难免的,没办法。 欢迎批评!

 

参看:

天涯帖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671049.shtml

专著:《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 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beauty/index.htm

我的个人主页:http://survivor99.com/lcg

 

 

[1] 黄有光和我都有这种看法,参看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beauty/6-1.htm

[2] 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beauty/index.htm

[3] 参看我的《美感奥妙好需求进化》,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beauty/index.htm

[4] 参看《花脸鸭眼中的环境美》,http://beautyforum.org/j4/hjm.htm

[5] 黄有光是澳大利亚知名华裔经济学家,因研究快乐经济学出名, 其博客:http://huangyg.qzone.qq.com/

[6] 参看我的文章《白领劳动异化——信息革命不可忽视的副作用》,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git/yihua.pdf

[7] 参看我的文章《财富增量公式好中国经济反思》,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10/19/3822388_59928446.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6-619110.html

上一篇:想种蓝莓吗?你知道价格跌倒多少就亏本?
下一篇:菲律宾拒还中国五亿美元贷款--小钱, 不算什么!
收藏 IP: 205.250.249.*| 热度|

2 王枫 李兵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