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d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dwang

博文

怀念我的父亲-----父亲病逝于2001年3月7日(农历二月十三日)

已有 3115 次阅读 2015-3-31 21:3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清明时节,按说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是心里总是萦绕着悲痛伤感。明天是我的父亲去世14周年的忌日。印象中的那天突然刮起凌厉的北风,下午上完第一节课,感到有些困倦,趴到办公桌上想小憩一会,办公室的电话铃响起,一会同事喊我接电话,———是我叔叔的急促的声音,告诉我父亲病情很重,速回家看望。——其实那时父亲已经在菜园地里在母亲的怀里故去了。春耕播种的时节,父亲在菜园里整理翻耕,准备种土豆。突然心肌梗塞,据母亲事后告诉我,因为剧烈的疼痛,父亲把自己的牙齿对掉了。

      我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象当前的多数农民一样,终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范围只是在几十里路的圈子里,一生没有坐过火车甚至没有见过火车。这不足为怪,因为就在去年母亲还说要和我的侄女一起去看火车。

      我小时候的学习是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逐步好起来的。  我小时候并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孩子,甚至与入小学时,甚至说不出当时入学基本条件的1-10 这些数。但是因为当时年龄已经超过8岁了。老师只是说,让我上学试一下,跟不上的可以留级。记忆中很清楚的 一年级上学期,因为我把“玩”和“现 ”混用。父亲把我踹到房子的外面,其时,我的老奶奶在场,就批评我的父亲,教训方式的残忍(“他年龄那么小,你不能这样教育他”)印象很深的是父亲的回应,——“你的年龄大,还没他认识的字多”。老奶奶也只好讪笑几声,不好再作声。

      父亲渴望读书,可是家庭出身不好,对父亲那个年代 的人来说是一种灾难。父亲曾经告诉我,在11岁左右因为家庭出身他被学校开除的。据同村的告诉我,13岁时候父亲开始在生产队挣工分。那时也仅仅是不到一米五,体重60多斤的孩子。

      我上学后,他把读书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弥补他失去读书机会的缺憾。小学的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因为家里栽种烟草,需要熬夜 捆绑烟叶,我晚上也是要熬夜帮助父母的。所以导致上课的时候瞌睡。终于老师到我家里进行家访。并且告诫我的父亲,——如果晚上再让我熬夜干农活的话,他就把我留在他家吃住。

      从那天起,父亲没有让我在上课的时候干农活,宁可自己熬很晚,也绝对不允许我插手农活,而影响我第二天的学习 。而那时的我是个捣蛋的孩子,有一天中午,疲劳的他手里夹着点燃的卷烟斜歪在炕上上打瞌睡,我就坐在旁边幸灾乐祸地盯着烟头等候看父亲被烫着的狼狈相,……

      父亲没有过多的文化,我的初等教育是在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下度过的。在正常上学的时候,他不会让我干过多的农活,甚至于母亲让我帮她做饭,也会引发家庭战争。可是我还是学会了做一些家常的菜。

印象中的父亲是拉着车去卖西瓜的忙碌;

印象中的父亲是摸着我感冒发烧的粗糙的手温馨;

印象中的父亲是顶着日晒满头的汗去送我去考场的但是平静的表情 ;

印象中的父亲是考上学时的高兴;

印象中的父亲是为了我结婚的操劳。甚至因为我结婚那天去的人太多,忙碌了一天的他跑到叔叔家去借宿;

印象中的父亲是我回家给他过生日的兴奋;

印象中的父亲是学生给我拜年时的欣慰;

印象中的父亲是因为我赁房子的而为我买房子发愁的焦虑;

印象中的父亲是因为我给他买了十几元钱酒不舍得喝。

 

在父亲去世以后,

在买房子筹集钱的时候我想到了他;

在装房子的考虑监工人选的时候我想到了他;

在乔迁新居的时候我想到了他;

在我辞职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想到了他;

在孩子非常淘气的时候我想到了他;

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的时候我想到了他;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想到了他。

今天我又想起了他---

想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是一种幸福。

 

看到他人父子在一起是一种羡慕;

想起父亲的去世是一种痛苦;

回到老家想起父亲是一种失落;

举杯自酌时候想起父亲是一种惆怅。

父亲,您在那边过的还好吧?!

                                             -2015-03-3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427-878816.html

上一篇:素质教育和减负
下一篇:参加图像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暑期学校
收藏 IP: 219.159.82.*| 热度|

5 张红光 蒋新正 李颖业 wangqinling forwardg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