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行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jw

博文

中国区域经济:走向均衡与地方化

已有 3771 次阅读 2010-3-12 20:5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区域经济:走向均衡与地方化

                        

                        

           统筹区域发展已经进入区域一体化阶段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距非常大的国家,这种地区差距不仅仅表现为不同地区居民名义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最为严重的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非常恶劣,加快发展的要素条件匮乏。地区差距的扩大,既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区域发展是最重要的途径。

    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最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以据点式开发为主、点线结合的开发模式。在目前我国地区经济有些已经较为发达并且城镇开始密集的情况下,继续实行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缺少必要联系与协调的据点式开发,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继续发展的要求。

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产业跨区域转移按照规划的经济区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同时也是区域经济作为“块状经济”的必然要求。

区域发展环境的约束逐渐明显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的约束因素在增多,加大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

第一,国际发展环境约束加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地方经济保护主义抬头,制约了资源相对不足和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我国东部地带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性产品则受到地方保护和国外同类更加便宜产品的竞争压力。

第二,国内区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行政区划与经济区的脱节、跨区域协调体系和机制还没有最后完善起来,都成为约束区域发展的国内环境。而规范的区域转移支付体系的薄弱,对不发达地区获得来自发达地区的发展援助,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超过以往。一些区域产业发展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盲目扩张,大量消耗资源和占用耕地,使环境污染加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

新时期我国区域格局的变化思路

    我国以往的区域发展思路是加快集中和聚集,在新的背景下,区域发展是否可能转向均衡和地方化,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我想提三点想法:

第一,协调互动,走向区域均衡。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走向区域均衡格局,就需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二,城乡互动,促进发展的地方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发展的地方化,就是要分散人口和产业,适当集中和适当分散。具体的途径是采取“切块设市”的办法,大量增加城市数量,并增加建制镇的数量。

第三,形成合理的多极区域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真正宏观极点就是“三大都市圈”。一年多来,国家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部的长江中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西部的关中和成渝地区、东北的辽宁沿海地区形成发展的宏观极点,已经出现端倪。未来形成多极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值得期待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321-302345.html

上一篇:我国城乡发展进程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核心-边缘模式、点轴模式与空间均衡
收藏 IP: .*| 热度|

2 苗元华 宋敦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