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生态与气象--新疆气象手册(38)第2篇第10章第3-5节

已有 2432 次阅读 2020-2-23 11:06 |个人分类:新疆气象手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态与气象--新疆气象手册(38)第2篇第10章第3-5节

 2020 02 23

《新疆气象手册》一书的序,前言 ,提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089.html

此手册的总目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203.html

 

3 干旱气候与新疆生态环境系统的总体特征

上述组成新疆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段内,这种“联系”和“作用”的综合结果就表现为该系统的总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水资源是新疆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全年平均降水总量(亦称极限水资源)为2429×108m3,年平均降水量为146mm。河流自产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仅有793×108m3(平均径流深48mm),加上由国外入境的年平均水量91×108m3,故地表总径流量为884×108m3;每年平原地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65×108m3;因此,实际水资源量为858×108m3;而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为619×108m3201×108m3,每年的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则为820×108m3

新疆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6.7%,而年平均降水总量仅占全国的4%,年地表径流量占全国的3.3%,新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地区之一,形成了以沙漠、半沙漠、草原和自然林带以及戈壁、绿洲为主的自然景观和绿洲经济、灌溉农业。因而,新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核心就是要科学用水、科学管水、科学治水

32 形成了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环境系统

 天山北坡降水量及荒漠、绿洲、山地生态环境系统垂直分布示意图

 (降水资料引用李江风主编《新疆气候》第104页)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新疆形成和存在着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系统。(见上图)

321 山地生态环境系统

它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南坡、天山北坡与南坡、昆仑山系北坡。海拔1000m以上山地约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0%。山地生态环境系统海拔高、气温低、坡度大、大气降水(含雪)比较丰富。它自身的垂直分层十分清楚,现以最为典型的天山北坡为例加以说明。

海拔大约35003800m以上的高山带,很多地方终年皑皑白雪,即雪线以上的永久积雪带(冰川上部的粒雪盆);雪线以下的高山带有冰川舌、冰川湖、高山寒漠;高山—亚高山,海拔约在35002500m有高寒草原等;中山带25001700m,这是天山北坡最大降水带所处的垂直带范围,年平均降水量约在600mm上下,很适宜林木生长。以茂密的中温带针叶林为主,针叶林之下还分布针阔叶混交林及落叶阔叶林。另外,山地草甸草地集中分布在亚高山带和中山带(28001600m),几乎与山地森林分布在同一垂直带内;低山带17001000m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50350mm,分布有山地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

新疆其它三大山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垂直分层与天山北坡基本相似。但雪线高度与最大降水带的高度有较大差异,它们从昆仑山系北坡到天山南坡、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南坡依次降低。这与所在纬度、大气热量分布、湿度分布、大气运动状况密切相关。由于山区森林只能存活于降水量大于400mm地区,因而它集中在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另外,在山地生态环境系统中,都有多种动物。

322 绿洲生态环境系统

在水、光、热、土资源空间分布(最主要的是水)的制约下,通过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形成新疆主要的经济活动区分布在山麓与盆地中部之间的倾斜洪积—冲积平原上的格局,呈现出绿洲沿盆地边缘镶嵌分布的特征。绿洲用水,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其次是地下水,北疆的大气降水也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绿洲是新疆的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除自然湿地和一些河岸林为主的绿洲为自然生态系统外,新疆的绿洲多为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是以繁茂的中生植物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其系统内的结构、功能都直接依赖于人类活动,任何不适当的干扰都将给系统带来重大影响,绿洲生态系统包括绿洲内部人类生态系统和绿洲外围人类生态保护系统,其中绿洲人类生态系统是绿洲生态系统的主体,也就是人们常指的农区生态系统。

新疆的农区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种植物园(场)生态系统及农区边际土地生态系统等。农田生态系统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的农田主要以旱作农田(水浇地)为主,多分布在南疆和北疆各水系的绿洲中。

绿洲外围人类生态保护系统主要是人工栽培的各种类型的防护林生态系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区有农区畜牧业生态系统夹杂于其中。

323 荒漠生态环境系统

新疆的荒漠生态环境系统以大的地貌单元可分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疆山间盆地和昆仑—阿尔金山高原等荒漠生态环境系统。其水分来自大气降水、有的地方有地下水或者洪水冲灌。

在上述荒漠生态系统中,除荒漠动物群和所占面积很小的湿地生态系统外,主要是石质荒漠植被、砾质荒漠植被、沙质荒漠植被、土质和盐生荒漠植被以及高寒荒漠植被等。

准噶尔盆地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灌木荒漠以梭梭林群系荒漠植被为主,在乌苏甘家湖一带的梭梭林是亚洲中部地区典型的荒漠林植被,目前已在此建立起相关的保护区。此外在该盆地的东侧的奇台县建立了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胡杨林、沙生柽柳是塔里木盆地荒漠生态系统的特有种植物。乌恰县的矮沙冬青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孑遗植物,其保护区已被纳入新疆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中。昆仑山、阿尔金山高原荒漠生态系统主要以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植被类型为主。

荒漠草地概况前已介绍,本节不再赘述。

324 综述

新疆三大生态环境系统的形成是地处远离海洋的欧亚大陆中心的干旱气候与“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山顶往下到盆地边缘是覆盖着冰雪、森林、草原的山地,盆地边缘“项链”式地镶嵌着片片绿洲,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是广袤的荒漠,盆地中部则是浩瀚的沙漠

主要由于大气降水空间分布的极不均匀,造成地表径流空间分布的极不均匀。若以策勒焉耆奇台划一线,将全疆分为面积各半的西北部和东南部,降水较多的山地、大部分绿洲、部分荒漠、沙漠、戈壁位于西北部,降水较少的山地、小部分绿洲、大部分沙漠、戈壁、荒漠位于东南部。而山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垂直分层,则与降水、温度的垂直分布及水热平衡状况密切相关。

33 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脆弱的集中表现是生态很易失调或者说是生态平衡很易受到破坏。新疆总的说来,光热多,水分少,这就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质的输入输出稳定性低,平衡极易破坏,而且破坏后较难恢复。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331 气象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系统对天气的急剧变化和气候的短期振动的敏感度特高。例如,由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充足的沙源,沙尘天气异常频繁。新疆已成为国内的沙尘暴两大沙尘源地之一;新疆是极干旱地区,春旱几乎年年都有。北疆46月降水量若比常年偏少两成以上,就会出现春旱灾害;天山山区夏季暴雨山洪,经常伴有泥石流、山体塌方等地质灾害。因此,新疆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80%,高出全国十个百分点。

332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

按《新疆植物名录》记载,全疆共有3537种高等植物,仅占全国植物种数的1/10,相对于辽阔的土地,植物种类是相当贫乏的。森林、草甸、草原覆盖率共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20%左右,且主要分布在山区,而平原地区除洪积冲积扇缘及近河地下水位较高处有河岸林及草甸植被外,绝大部分为荒漠和几乎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荒漠植被面积很大,但覆盖度很低,北疆约515%,南疆在5%以下。

植物区系组成极贫乏,群落单调,结构大都是单层的,生物生产能力很低,食物链简单,系统稳定性低,自我调节能力差,在人为活动影响下极易遭受破坏。

333 土地易遭沙漠化

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来非沙漠地区(主要是还有稀疏植被的荒漠草地)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是渐变的,在风力的作用下,从地表风蚀粗化,直到片状流沙的发育及密集沙丘的形成和发展。

新疆有着丰富的沙源和风力资源,为沙漠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水源断绝,加之盲目开垦、滥樵、滥挖、滥砍、滥伐使自然植被破坏,地表失去保护,逐渐地使非沙漠土地演变成沙漠土地。

334 土壤易遭盐碱化

新疆盐土面积大,分布广,含盐量高;碱土分布面积比盐土面积要少很多,故本条目着重介绍盐渍化。

新疆土壤盐渍化的成因主要是成土母质富含盐分,在干旱气候作用下经过强烈蒸发,土壤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达到地表,引起表层土壤具有高浓度盐类;再则是随水流而将盐分带入低洼处而使低处盐分聚集。因上述情况而形成者称之为原始盐渍化土壤。此外,农业措施不当,在无排水设施或排水渠系不通畅情况下,灌溉用水过量或种植水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稻田周围土地盐渍化。有的地区由于水源紧缺,采取上排下灌的方法致使下游土地含盐量增高,这些人为因素往往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盐碱危害极为严重,不仅影响禾苗生长,造成减产,甚至影响人们生活,导致异地搬迁。

335 环境自净能力低

新疆由于降水稀少,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稀释、沉降作用微弱。

由于大气和土壤比较干燥,不利于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以及吸收、凝聚、交换等能使环境自净的化学反应进行;还使土体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使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受到影响。

由于封闭地形的影响,当河流进入盆地后,河水开始散失,沿途接纳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无机盐类,只能积累使浓度不断提高,不能得到稀释,最后只能聚集在溶泄区和流散区,造成二次污染,这不像外流区的河流有毒有害物质可随河水排走。严格地讲新疆水环境的自净能力是十分弱的,几乎为零。

34 土地有效利用率低

新疆土地总面积为166.49×104km224.97×108亩)。土地利用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或未利用(事实上是不能利用或很难利用)土地等8个一级类型。它们所占面积见下表。

 

 新疆可利用土地现状表(单位:104hm2

面积 \ 类型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其它用地合计

总计

各占面积

414.50

656.54

5136.69

461.46

131.15

6800.34

占总面积%

2.49

3.94

30.85

2.77

0.78

40.85

 

在耕地中,包括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其中水浇地382.05×104hm2,占本类地92.17%;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其中灌木林(荒漠林)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分布较广,面积为282.23×104hm2,占林地42.99%。南疆以胡杨、红柳、沙棘为主,北疆则以梭梭、红柳较多,保护好的地区,覆盖率在40%以上,对保护水土,防止风沙有重要作用;牧草地主要指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其中天然草地资源广阔,占牧草地的99.59%;新疆水域包括河流、湖泊、芦苇地、滩涂、冰川积雪、渠道和水库为常年和季节积水(包括固体水)或流水区,冰川积雪面积最大,在水域中占56.69%

新疆不能用和很难用的土地,包括牲畜难以食用的荒草地、重度盐碱地、沼泽地、沙漠、裸土地、戈壁、裸岩石砾地、高山寒漠等等,合计面积9848.66×104hm2,占土地总面积59.15%。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总的说来,新疆土地利用严重受制于水、热以及水热配置状况,呈现着可利用地少、不能利用和难以利用地多以及耕地、林地、草地、草甸地少、荒漠草地多的格局,在利用方式上,山地以牧、林为主体,平原则是荒漠、绿洲农林牧相结合。

35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很大潜力

首先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潜力很大,其根据如下:水资源稳定性好;人均占有水量位居全国第4位;新疆一方面水资源紧缺,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因而节约用水潜力很大;经过多方科学论证,在考虑国际惯例照顾下游用水的原则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大规模输水工程是完全必要的、可能的、可行的。另外,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还可以开发地下水资源。

其次,在未利用的土地中有将近1020×104hm2的荒草地,比现有的绿洲总面积还要多300×104hm2。荒草地主要是因为降水稀少,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又严重不足,长着稀疏的乔木和灌木以及耐旱的草类,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南、北部和准噶尔盆地的北部。若能解决水的问题,就可成为可利用土地。因此,新疆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较大。

第三,新疆天然草地资源广阔,占草地的99.6%。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南坡、天山山地、准噶尔西部山地、昆仑山及两大盆地的平原区。可惜,天然草地退化严重,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又太少,但这也为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草地环境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四,光、热、风以及山区空中水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这将对新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分有利。

4 新疆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41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最近40多年来,特别是从1987年以来,新疆气候增暖、增湿明显,总体说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表现在:

近几年南疆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加;艾丁湖再生、艾比湖和博斯腾湖等湖面呈扩大趋势(随当年上游河流来水量多少而有所起伏);博湖湖水矿化度降低;从孔雀河、开都河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调水量增加,塔河干流两侧的胡杨林恢复生长,其尾闾已经干涸的台特玛湖又有了生机;南、北疆大地的植被覆盖绿度值有所增加等。

当然,随着气候持续变暖,也存在着冰川退缩进一步加剧的潜在危险等。

42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42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

由于开荒造田、兴修水利、营造防护林带、建设人工草地、控制排污量以及进行相关立法、执法监督等,因而:

扩大和稳定了绿洲。解放以后,新疆建立起大小绿洲100多块,遍布天山南北,塔河上下。绿洲面积从1.3×104km2扩大到7.1×104km2,增长近4.5倍。绿洲的扩大是人类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优化,是新疆生态建设的突出成就。

改善了小气候。绿洲生态系统的下垫面状况很不同于沙漠,因而形成了特殊的绿洲小气候。首先,在绿洲中,由于灌溉水面扩大及植被蒸腾的加强,增加了绿洲的相对湿度,降低了地表的最高温度,改变了荒漠的水热条件,创造了绿洲水热平衡。其次,由于植被和较湿润的地面,减低了地表的反射率,增加了对地表辐射的吸收,使辐射平衡值增大,温度变化趋于和缓。第三,绿洲中繁茂的植被,特别是农田防护林,具有阻摩消耗风力和保护地面的功能,减低土壤风蚀和沙暴,所以绿洲小气候对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都是十分有利的。

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性能。通过灌溉、排水、耕作、施肥等改良措施,使土地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生产潜力得到发挥。表现在:使低肥土壤的肥力提高;降低了盐土盐分含量;使土壤性状得到改善,逐步改变了“干时硬如刀,湿时一团糟”的状况;增加了土壤的熟化程度。

发挥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在水利建设上,进行了流域规划和整治,修建调节水库,建立引水枢纽,进行渠道防渗,发展竖井排灌,发展节水灌溉,在改变干旱面貌,优化生态环境及发展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增加了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也称环境的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中可利用部分)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智力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新疆土地开发扩大了绿洲,绿洲中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生产力较高的土地,因而能生产出比荒漠环境更多的生物产品,生物产品增加得越多,环境承载的人口也就越多。

促进林草建设。截止到20世纪末,建设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共21×104km2;森林覆盖率解放前为1.5%,至1978年降低到1.03%1995年末达到1.68%,经历了锐减到恢复提高的过程。

42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

由于盲目开荒、毁林、毁草开荒、滥砍乱伐、过度放牧、大水漫灌、农膜污染、“三废”增加以及没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法治观念淡薄等,造成水量失衡、水盐失衡、水土失衡、自然生态失衡。具体表现是:

沙漠化扩展 解放以来,沙漠面积由37×104km2扩展到43×104km219952000年间沙漠仍以每年169km2的速度扩展。

土壤盐渍化和碱化扩大 新疆为典型的内陆干旱区,盐碱土面积本来就大,而且盐分含量很高,种类亦多。现在,绿洲内的耕地次生盐渍化以每年0.7×104km2速度扩大

河流流程缩短,天然湖泊面积萎缩 主要受土地开发的负面影响,河流中下游段流程缩短,多数已不能到达归宿地,水质盐化,泥沙量增加,水质污染,水文特征变化。上世纪50年代初,新疆5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52个,面积9700km270年代缩小到4748km2。著名的罗布泊于1967年消失,玛纳斯湖等相继干涸。天然湖泊萎缩导致区域环境退化,降低了对洪水调蓄能力,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应该指出,随着1987年开始的新疆降水量增加,5km2以上的天然湖泊已有44个,面积回增至5317km2

森林生态功能下降 多年来人工造林、山区迹地更新提高了覆盖率,但是人工林的生态功能不及天然林,幼龄林不如中龄林和成熟林,以及森林覆盖率中郁闭度的下降,仍表现了森林整体的生态功能未得恢复。

草地严重退化,面积仍在不断缩小 目前天然草地林退化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的80%,中度以上退化面积在30%以上,产草量下降了3060%。草场退化面积每年达30×104hm219952000年间,草地面积仍以每年近14×104hm2速度缩减。

矿产开发对土地破坏和水环境污染已经显露 新疆是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的82.1%。矿产开发广布山区至盆地中,对土地、水体的破坏和污染,煤层自燃对大气的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值得关注的是,已发现在地处平原戈壁和绿洲地带的油气开发中其隐蔽性污染源对地下水层的污染事故

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农膜对土地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膜残留造成耕地土壤物理性能下降已影响到土地生产力衰退并日趋加剧。据调查,因农膜污染已造成棉花烂种、烂芽使出苗率下降9.814.8%

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目前新疆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动物已有83种,占新疆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总数的73%,其中列为极危的有24种。据文献记载,野马、里海虎已灭绝,赛加羚羊已野外绝迹,天山北麓盘羊种群消失,东昆仑—阿尔金山藏羚羊种群衰败。植物资源中甘草分布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00×104hm2减少到世纪末的53×104hm2,目前仍以每年2.4×104hm2的速度在破坏,麻黄、贝母、肉苁蓉等资源储量在迅速减少。

43 生态环境现状简评

在上述两类因素共同作用下,新疆生态环境在近几年虽然有所改善,但不能对此评价过高,盲目乐观。应该指出,总体说来生态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生态安全依然受到严重挑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表现在:新疆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粗放的开发利用资源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突出。从而导致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持续增长。

在未来的“十一五”期间,新疆应紧紧抓住处于干旱气候背景下极为难得的“湿润”期,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求完全实现遏制生态恶化并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进一步的改善。

5 气象科技在新疆生态环境领域中的作用

51 气候因素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是环境保护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新疆生态环境系统各个组成元素,以及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环境系统的形成与存在,是在新疆地处远离海洋的欧亚大陆中心这个特定地理位置条件下,“三山夹两盆”的地貌与干旱气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气候变化则是新疆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因子中的自然因素的主导因素。

生态建设与气候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还体现在生态恢复与生态安全保护中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和群落结构与气候因素的关系。气候因素是生物的环境要素,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演替中最活跃的部分。

环境保护与气候因素的联系体现在气象及气候因素对污染物动态的影响和自然资源不受污染、侵害。科学有效地进行污染控制,必须充分考虑气象、气候因素对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52 建立气候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衡量气候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易操作、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它由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是气候对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标。二级指标是一个指标组合,包括气候影响人类生存支持系统指标;气候影响生态系统安全指标;气候系统对经济发展影响指标;气候对生态环境改善影响指标;气候对最佳人居环境影响指标。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组成部分,因上述二级指标均为一个指标组,是由若干个三级指标组成。

53 开展气候、生态因子与环境的综合监测评估

针对新疆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气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国家级、区域级、局地级、保护区级等多层次的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结合3S系统采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森林、草地、河湖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沙漠、荒漠、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建设工程等进行有效监测与管理,对严重突发污染和病虫害、天气气候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等进行跟踪监测,建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及预警系统。

54 加强气象部门在生态环境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将重点围绕具有区域特色的“三站一室”(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乌兰乌苏绿洲生态气候试验站和树木年轮理化实验室)的建设,强化研究所创新能力,逐步构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野外试验基地和研究平台。

55 促进“气候、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面对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制定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沙漠化、荒漠化防治、土壤侵蚀控制等适应对策及措施;开展污染控制,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施有利节能的政策和措施;培育节水和抗污染的树种、草种;开展跨部门和行业的协作,促进“气候、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6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在已经取得的试验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山区人工增雨(雪)作业,增加河流径流量。

合理开发利用光、热等气候资源,进一步调整大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和沙产业。

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逐步实现产业化。据中国气象报2005813报道,德国的气流发电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大面积推广是可能的,从而使丰富的热量资源转化成电能而为人类所利用。

57 提高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水平与能力

在已经取得的丰富的年轮气候学、年轮水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新疆气候变化数值模式的研究,尽快提出可信度较高的新疆到2020203020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

不断提高对寒潮、大风、暴风雪、沙尘暴、冰雹、霜冻、暴雨等天气灾害和春季水旱、夏季洪水、秋季低温、冬季雪灾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能力,提高为防灾、减灾服务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钱俊生、余谋昌主编,生态哲学,2004,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9

林超、任美锷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181336727221200210230921947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领导小组主编,新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200150–179210–213

樊自立主编,新疆土地开发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996,北京:气象出版社:1–854–82

丁一汇、任阵海主编,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2004,北京:气象出版社:73–8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19931.html

上一篇:新冠肺炎近30天的每天死亡与治愈比例曲线(-2月23日)
下一篇: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新疆气象手册(39)第3篇第1章第1节
收藏 IP: 110.152.212.*| 热度|

3 檀成龙 周少祥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