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序言.17-丁裕国教授的遗序等等

已有 2645 次阅读 2019-8-3 10:45 |个人分类:个人介绍|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序言.17-丁裕国教授的遗序等等

张学文,20190803

 

 

2010气象出版社出版了丁裕国教授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之作《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创新探索 关注地球科学》。本人有幸曾经为之作序。

20121116日丁教授因意外事故而突然谢世。谁写一篇论文,都不容易。丁教授不仅论著丰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的经验。能够就自己的科学研究经验写一册200多万字的书,丁教授的刻苦与丰硕经验可想而知。

 

丁裕国教授不亏是我国学者中的模范

 

借此机会再次表示对丁教授的敬仰与怀念!

 

下面公布此书的丁教授原先给出版社的自序的部分文稿(压缩后以前言的名义刊出了一部分内容)、我写的序以及该书的目录。该书的内容可以在科学网博客的丁教授的博客中找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00-636828.html 。另外,我写的序言曾经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04406.html 发表过。

 

 

 

丁裕国教授的原自序稿

近代以来,在自然科学上我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十分严重,这是人所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虽有所振兴,但仍需要大力宏扬。目前,为科学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仍然较为欠缺。例如,在科研中,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追求真理的现象,较为普遍。所谓“急功近利”行为,比比皆是。而在科学上,最为重要的是细致地观察所研究对象,认真地思考那些令人疏忽的重要环节。甚至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不断深入总结那些新发现的规律性,而有所创新。这对于大多数科学人来说,也仍然是颇为薄弱的环节。

我国明代大政治家、著名宰相张居正有句名言“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意思是说,人们做学问、求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疑问、博采众学”的过程。无独有偶,一位国外学者也曾说过:“困惑是获得知识的开始”。

在我国出版界“重人文科学,而轻自然科学”的现象似乎长期存在。例如,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出版的古希腊人所著《几何原本》这部经典自然科学书籍,传入我国后,从1592年到1605年的13年间我国学者竟先后汉译了三次而未果,直到17世纪和19世纪中叶经两次汉译才以中文在国内出版。近几百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已出版过大量的自然科学经典书籍和刊物,但在这近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转译为中文的自然科学书刊极其稀少,而近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国内引进的科技书刊虽然也日渐增多,但相比于人文和社会科学而言,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献却仍然是不多的。正如北京大学一位知名教授所言:一个民族只重视人文(科学),而忽视自然(科学),何以自立于当代世界民族之林呢?

作者崇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反对某些所谓学术权威的“炒作”以及那些名不符实的种种怪现象。近年来,在我国科技界确实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学术腐败事件也已司空见惯,比之以往,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严重的是,现在年轻的科技人员受此“污染”尤深,使人不无担忧。在这方面,作者认为,应该大力宏扬真正具有高尚科学道德的科学家,所谓科学道德,首先就是要有为科学事业奉献和献身的精神。对科学问题的认真态度和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历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相信,勇于创新,崇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一定能够在我国科技人员中不断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为此,我将如下的科学格言奉献给读者: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个人是渺小的,而每个个人,他有可能获取一线知识之光---即使非常微弱,也能够照亮人类追求真理的梦幻。正是这些黑暗中的小小烛光,使我们一点一点地看到前面那改变宇宙的宏伟蓝图的淡淡轮廓。也正因为如此,我赞同这样的信念:科学是伟大而美丽的,它那伟大的精神力量将最终洗涤世上一切邪恶,一切无知,一切贫困、疾苦、战争和痛苦。探索通向真理的光明,开拓未知的新的途径,无论你的视力变得多么的敏锐,圣洁的好奇心将永远伴你成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尤其属于昨天的梦想,让我们高举起知识的火炬,去营造明天的美好殿堂。

***创见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没有创见,科学事业就不可能前进。文艺创作在于生活源泉,在于作家的灵感。科学创造同样也在于长期的潜心钻研,更在于研究者有科学的灵感。没有闪耀火花的灵感,大脑中的知识,不可能成为某种升华后的产物,具有新意的科研成果也就不可能诞生。

***在逆境中奋进,变逆遇为前进的动力,在科学事业中寻求无穷的乐趣。每当你潜心于某一问题的钻研之时,经过反复地艰难的思索与求解,终于豁然开朗,你就会感到一种无限快慰无限奋发之情。此时你又增添了向新的高峰攀登的勇气和信心。

*** 宇宙间统计秩序随处可见,而决定论则绝无仅有,不懂得这一点的人在这个日益复杂混乱的世界里就会束手无策。

***与多诈善伪的商业同行或商人式的学者“竞争”,总不如和诚实守信的大自然“合作”来得愉快!

***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作者才疏学浅,衷心希望《积疑起悟,渐博相通》这本小书能对广大青年学者有所帮助,以便于启迪青年们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善于独立思考、活跃创新思维的理念,以便于积累学问,博采众长,不断总结学术心得和研究成果。为年轻学子奉献有关科学研究之净言,历来是作者本人的一点心愿。..

 

下面是我张学文为丁教授的书冒昧写就的序言

 

丁裕国教授是我多年来敬仰的老师,彼此见面不多,可书信往来不断。去年收到他40万字的新著《极端气候研究方法导论》(气象出版社,2009)。这是他年近七旬而依然笔耕不缀的又一贡献。今年,这又是一册24万字的《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科学散文集面世。我自当祝贺!

 

我在多年的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中逐步感到 “用几个流体力学方程分析大气运动规律才是正道”的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有时也是误事的。确实,我们需要有其他的观察、理解大气的视角。实践与探索使我逐步认识到:与熵最大原理有联系的气象统计学就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回顾我国气象统计教育,我们必然要注目于已故的南京大学么枕生教授在这个领域里的旗手作用。确实,气象人员面对着日益丰富的气象资料,如果你拿不出什么统计分析成果来,几乎是过失。么枕生教授努力推进了气象统计教育,使毕业的学生在我国气象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丁教授师从我国统计气象奠基人么枕生教授,并成为其得意门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任教近5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气象专业人才。“退休”后依然是论文、著作绵延不断。《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科学散文集的出版则又拓宽了他的写作和奉献领域。20年前他受么教授之托,为推进统计气候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将么教授30万字的原著《气候统计》(1963年版),花了近10年时间扩展为75万字的教科书。在只能手工书写、绘图及计算的年代,完成这样的工作,体现了作者的信心和毅力!难怪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家诚研究员说“《气候统计》(1990年版)一书,内容丰富,是国内最详尽的气候统计基础书,书中有不少新见解、新方法,…在世界同类书籍中也有自己的特色,比之毫无逊色。”至今,丁教授已写有论文约160篇,出版著作、教科书6册。在无官、无权、甚至无课题的困难背景下他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值得庆贺与仰慕。

 

现在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很多,大家也都感到搞科学研究很不容易。这要求你确实发现了前人没有看到的现象、没有遇到的过程、以往无人知道的关系(包括公式)以致前人没有用过的工具、原理、概念。这要求你有好的基础知识、知道最新研究动态、合适的实验和资料条件以及自己的创造力等等。而且,即便是很多条件都具备了,也远不能保证你获得的是积极的结果,让你具有写一篇论文的素材。知识是海洋,可研究工作更是一个难觅彼岸的海洋!

 

       的确,从事科学研究是让很多人羡慕而又胆怯的事,也是让很多初试者感到痛苦的事。在这个领域找到门径、做得自如、又能攀登上去的人不多。丁教授则属于这少数人中的一位。现在,他汇集成的《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一书,则把自己求学的经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深切体会,合盘告诉给读者。这显然对大家是重要的启发和引导。

 

成功者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是一种财富。良好的大学教育,得力的导师指引都使丁老师早日步入研究工作的正轨。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兴趣-信心-努力-成绩能够形成良性循环链,科学研究就不再是常人眼中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和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了。这或许就是丁老师的人生轨迹吧。

 

本书多处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我国学术界的某些不健康现象的担忧和批评,这也是作者要求青年人不要成为不健康现象的俘虏,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宣扬健康、正派的作风。科学道德的修养应当是比学术成绩更基础的人生建设。

 

作者在本书的第2部分着力就有关气象学的基础性、前沿性的一些专题做了深入和广泛的介绍与讨论。这也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相信这有益于引领青年学者具体进入研究领域,也可认为这是作者为青年学者指引的一些研究方向。是的气象学一方面要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不断完善,但是气象实践的水平与社会需要的巨大差距,要求我们敢于从新的视角研究大气。以复杂性研究为代表的多种新的理论如何具体应用于气象学中,可能成为我们的新突破口。丁教授在第二篇的这些介绍显然补充了一般气象教科书的不足。

 

                                                    张学文2010.8.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04406.html 

 

 

《积疑起悟,学博渐通》

目  录

 

第1篇 成才与治学

心以积疑而起悟,学博而相通

急功近利是科学事业的大敌

急功近利也是人才培养的大敌

从科学研究的“三种境界”所想到的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猎枪”和“干粮”的辩证法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从科学术语的非通用性看严重的学科壁垒

科研模仿现象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科技产品的泡沫化问题

科普作品中的错误科学概念对青少年有误导

如何撰写学术论

第2篇 创新理念

科学创见随想

大学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培养

发扬“勇于创新,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

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材施教

兴趣和毅力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也谈杰出人才培养问题

为什么我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第3篇 科学哲理

“科学”与“技术”的辨证关系

学派争论是科学进步的助推器

 大自然的守恒规律

   平衡与非平衡

   变化与不变

   鼓励科学幻想,提倡科学精神

  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自由和公平竞争 

第4篇  科学人文

科学人文素养对我的熏陶

美籍华人科学家范章云教授

我与么枕生教授的师生情结

 怀念我国著名气候学家么枕生教授

 人类应如何面对大自然--从黄万里的悲剧所想到的

人类应当敬畏大自然

 数学家华罗庚

 居里夫人与原子能

维格纳与大陆飘移说

 波尔兹曼与熵理论

第5篇 科学中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普遍存在

  科学并不完全都是确定性规律

天气和气候变化之不确定性

地球科学中的不确定性

研究极端气候必须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

气候模拟难以逾越的障碍---不确定性(1)

气候模拟难以逾越的障碍---不确定性(2)

第6篇  统计科学的感悟

无处不在的概率统计规律

从统计学家的贡献看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

 

统计降尺度方法研究

统计气候诊断与预测方法的重要性

第7篇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

公众最为关注的气候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气候”?它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因子决定了地球气候?

气候:变暖?变冷?

极端气候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重视全球变冷观点,加强气候突变研究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与新能源

第8篇 复杂性科学:从平衡到非平衡

系统、熵与结构之关系

第9篇  耗散结构、协同结构与突变过程

 耗散结构理论

大自然结构形成的

协同学讲座(1)

协同学讲座(2)

协同学讲座(3)

协同学讲座(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92263.html

上一篇:序言.16—《气象预告问题的信息分析》一书的前言等等
下一篇:发表超过2天的博客,其分类等等,还可以修改?!
收藏 IP: 110.152.221.*| 热度|

8 檀成龙 尤明庆 杨正瓴 汤茂林 伍赛特 周少祥 周忠浩 陈昌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