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忆海峡两岸气象交流

已有 1740 次阅读 2018-10-31 11:56 |个人分类:朋友的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忆海峡两岸气象交流

 

   (张学文注:叶先生的本搞15年前曾经被编辑过,现在公布于这里,20181031)

1949~19943月,这期间,两岸气象交流很少,虽然有一些,也是间接的、个人性质的。仅在大陆文革结束,台湾正式开放探亲,先是有几位在台的气象前辈回去探亲,再以个人身份去见了大陆的气象朋友。之前,比较特殊的是1959年戚启勋教授从《Tellus》杂志上,翻译叶、顾、陶等集体研究的“O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Eastern Asia”一文,刊登在 《气象预报与分析》季刊第123期上,这大概是45年来大陆气象论文第一次出现在台湾的气象期刊上。戚启勋教授也是开放后台湾气象界第一位去北京探亲的,除拜见了气象界的老朋友,他还特别去了气象出版社。台湾的明文书局后来出不少大陆气象书籍的繁体字版本,像《气候学》、《青藏高原气象学》等,这主要是戚教授的功劳。后来我也曾为他们牵了线,像丁一汇的《高等天气学》定价要960元新台币,大慨是到目前为止,台湾出版界有史以来最贵的一本中文气象书。

19889月台湾的刘昭民先生到北京访问,他在北京气象学会作了《台湾民航气象业务及服务工作》的报告,刘先生是我国科技史的专家。19914月王时鼎先生趁探亲之便访问了北京,在国家气象中心作了“台湾中央山脉对台风的影响及其问题”、“台湾地区中尺度实验及其科学成就”两场学术报告,王先生还拜会了叶笃正、谢义炳、陶诗言三位大陆的气象前辈,王时鼎先生也是少数最早有机会,在国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大陆气象界交流的人士之一。

但是,最重要的一次个人参访,是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陈泰然教授。他于199316~19日应中国气象学会章基嘉理事长之邀,正式地以两个星期时间,由彭光宜秘书长陪同,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江苏、福建进行参访并举行学术报告及座谈。这次参访为一年以后,两岸同根的气象学会70周年纪念的“两岸气象双向交流” 活动奠定了基础。陈理事长有一篇长达17页的“中国大陆地区之气象研究教学与作业考察报告”,刊登在我们学会的会刊上,这使台湾气象界对大陆气象界的研究、教学与业务概况,才算有了具体的初步认识。以往只是仅有少数人,能由特殊渠道看到一些大陆气象书刊或相关文件而已,大多数人对大陆气象工作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有限。

    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学术界人士在境外与台湾旅美学者先有交流,美籍华人去大陆访问也较方便,如廖国男、张智北、王维强等教授;也和台湾去美国的留学生或参加国际会议的学者见了面,如和周晓平、刘广英教授的互谈等。当然国际间也有不少友人愿意为两岸气象界的朋友拉线。198211月、198412月与19863月,在马尼拉召开的“南海及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学术研讨会”;19897月与19929月在香港召开的“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研讨会”,都办得很成功,特别是198211月在马尼拉,两岸的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和吴宗尧两位先生均出席,见了面。

    两岸的气象学会虽分离近45年没直接往来,但双方都认定气象学会由蒋丙然、竺可桢等人发起。19241010日下午,成立于山东青岛胶澳商埠观象台的气象学会是共同的祖根。19931月陈泰然教授受邀去大陆参访,共识已达成,1994年是气象学会成立70周年的生日,两岸气象界经过多年在国外的交流,认为双向直接互访交流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是献给庆祝气象学会成立70周年最好的礼物。定名为“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1994年的3月和10月,分别在台北和北京召开,会议上气氛热烈,开得非常成功。19943月大陆代表13人由陶诗言教授率团来台(原15位,叶笃正教授、章基嘉理事长不前来)。在10月,20位台湾代表由陈泰然理事长率团去北京,这是两岸气象界重要的历史一刻,应该被定格、纪录、留史。《论文汇编》的出版和会议活动纪录,为历史留下了可贵的见证。

    陈泰然理事长正式受邀到大陆参访,10年来两岸组团互访近30次,两岸气象界的交流受到大陆中国科协和台湾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学界方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海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气象科学院均有学者来访;业务方面,从中央到省局的领导、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一线工作人员均有人来访。大陆院士级的气象科研学者绝大部分均来访过;省(市、区)局组团来访的有:福建、江苏、上海、山东、广东、广西等。大陆气象学会复会后的历任理事长,除章基嘉先生因人在国外后又不幸过世未能亲访外,叶笃正、陶诗言、邹竞蒙、曾庆存诸位理事长等均率团来访过。台湾的陈泰然、谢信良、刘兆汉等理事长也率团去大陆访问。除与大陆东半部的省份交流较热外,还希望以后能去西部的省份参访,感受有别于台湾海洋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也希望能在台湾接待来自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的气象同仁或参访团。

在来访人员当中,叶笃正院士在气象局的学术演讲受到很大的注目,早在两岸气象界尚未正式互访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通过台湾清华大学沈君山校长的邀请,将叶院士要来“气象局”演讲一事出了公告,(可惜這次沒來成)。在黄荣辉院士的陪同下,1995年5月底到6月初,叶院士顺利访台作了3场学术报告,当然这位国宝级的气象学家,我们应以其健康为第一优先,在访问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的一张照片,叶老非常珍惜,特选出来放在大陆气象界为庆祝他八秩华诞(1996)的一书中,可见叶笃正教授对这次访台之重视。

安排邹竞蒙理事长(名誉局长)率团来台参访,应该是彭光宜秘书长在处理两岸交流中困难程度最高的一次。但这次的参访非常顺利,在到达前一星期就见了报,提到大陆邹家华副总理的弟弟邹竞蒙先生要率一高层的气象代表团来台访问。邹先生应是大陆最常出国的一位政府官员,但能来台湾访问该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特别是他在延安时期就加入了气象工作的行列。两岸气象交流之所以如此顺畅,邹先生的支持是关键,他的功劳很大。

温克刚先生担任局长后率团来访,在此之前,我们的代表团去大陆访问也没人见过他,这次特别报告参访大陆方面有关“气候预测和卫星通讯”两大建设项目,现都已完成投入运作,短短的10年间,加上“多普勒雷达网和二期基地”的建设,大陆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新任局长秦大河先生,在他接任气象局长之前不久,才以学者的身分应邀来台访问过。20014月台湾代表团去大陆参访,在武汉与他已见过面,也许大家对他横穿南极的壮举更感兴趣,希望不久的将来秦局长能再次率团来访。由于业务和地缘的关系,马鹤年副局长、彭光宜秘书长和福建的叶榕生局长,是来访次数较多的业务单位领导,学术界来访达3次的有陶诗言院士、伍荣生院士、吴国雄院士、丁一汇教授等。

     除学术界和业务界的互访外,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交流也非常成功,这推动的功劳应给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大气科学系系主任刘广英教授,现已通过学会将此项活动正规化,将由在台各校轮流承办,大陆方面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生院)负责。两岸在科学技术名词的交流方面,大气科学(气象)名词对照本,已于20024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可喜可贺!

    两岸的交流非常强调学术性,除了人之间的互访外,学术期刊的交换也很重要,199212月《高原气象》第11卷第4期编辑部有一段声明:“1992年在第二届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国际会议期间,经海峡两岸气象学会代表商定:大陆出版的《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热带气象学报》《高原气象》《气象》6种刊物与台湾出版的《大气科学》《气象学报》《气象学会会刊》及英文版的论文集《TAO4种杂志建立期刊交换关系。”19943月彭光宜秘书长首次来台后,才真正地落实。彭秘书长提供了大陆交换单位并建议其它的好期刊,像南京的《气象科学》也从创刊号寄起(整套齐全);我们4种期刊是直接寄到大陆的30多个单位,最近的是寄往廈門、福州,最远的是乌鲁木齐;北京和南京为两大交换重镇;大陆的期刊统一寄到学会,再分寄台湾的7个单位。每次陪大陆的参访团,在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图书馆看到那么多的大陆期刊,他们都有点儿惊讶,都很高兴。

    总之,从历史与实际的眼光来看,任何工作及业务都是人所参与推动的,只要是存在的事实就是历史。这些年来由于我在学会工作,使我对中国气象界的人、事、地、物等有所了解并有高度的兴趣,任何人,只要他心存中华民族,认真做事、做人,我们就应该肯定他们的贡献。如果我们将近代对两岸有影响力的气象先驱,按辈份排下来,我以为:蒋丙然(来台)和竺可桢(大陆)是第一代,竺先生因担任职务的关系,其影响力扩及整个地理界和科学界;黄厦千(去美)、吕炯(大陆)、涂长望(大陆)、郑子政(来台)、刘衍淮(来台)、朱文荣(来台)、赵九章(大陆)、李宪之(大陆)等算是第二代;在大陆被尊称为“四位先生”的叶笃正(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陶诗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谢义炳(北京大学)、黄仕松(南京大学)及在台湾的万宝康(空军)、亢玉瑾(台湾大学)、胡三奇(中大学)以及其它同辈中有贡献的气象工作者算第三代;则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如果您也认为自己对气象事业有所贡献,您应该也可以找到您的光谱的。

    气象是为全民服务的行业,在大陆气象界中,对业务发展很有贡献和影响的局长中,我个人以为涂长望和邹竞蒙,一位是奠基,一位是发扬光大。涂先生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都教过书,“九三学社”就是涂长望建议改称的,他在浙江大学的学生郭晓岚、叶笃正、谢义炳,往后在气象界的成就,大家都很清楚。《涂长望传》的正式出版是表彰、肯定他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作为涂的学生之一,叶笃正院士曾发出感怀:

城蜿延万里行,

云观天有前人,

驱气象创国业,

性豁达容万民,

  气雄姿盖神州,

  机神算指前程,

  诲不倦传后世,

  书万册育星辰。

行字的头一个字连起来所表达的正是:“长望先生英灵常存。”而作为一位十几岁就投入气象工作的行列,不知何时改名的邹嘉骝(邹竞蒙局长的原用名)?他父亲为他们兄弟俩取名,是有典故的,的确是国家的两匹良驹。听说,他对他手下的干部要求很严,但对基层的部属则很客气。他在大陆气象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时,连续两届(长达8年)担任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席,这样的成就也是全世界华人的光荣。大陆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换届时,通过大陆朋友的协助,我试送一首诗,听说当时邹先生很满意也高兴:

竞得龙头气象界,

蒙利天候两岸中,

嘉习医学亲爹愿,

骝赴陕北测终生。

 

*本文作者叶文钦为台湾(中華民國)气象学会(專職)秘书

 

 

照片说明(请参考)略

一、19943月海峡两岸气象界首次互访交流,合影于台北。

二、199410月两岸气象学会理事长章基嘉教授(左)和陈泰然教授(右),主持研讨会开幕式于北京。

三、19969月大陆气象学会理事长邹竞蒙先生等一行,在台北参观气象局预报中心,听取业务演示文稿。

四、19969月大陆气象学会邹竞蒙理事长和彭光宜秘书长,在台北高歌一曲,难得吧!很珍贵!

五、20006月两岸气象学会理事长曾庆存院士(右)和刘兆汉院士(左),合影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六、20014月台湾代表团在武汉会见过秦大河局长后,合影留念。

 

 

(本文最後沒能在「氣象知識」刊登,編輯馬安妮將編文及照片寄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43749.html

上一篇:昨天我国除云南外基本无降水(20181031)
下一篇:昨天我国降水稀少(20181101)
收藏 IP: 110.152.216.*| 热度|

2 郑永军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