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梦回泸溪--两弹一星专家忆70年前的湖南中学往事…

已有 3150 次阅读 2018-6-15 19:22 |个人分类:朋友的文章|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梦回泸溪--两弹一星专家忆70年前的湖南中学往事

 

(张学文注下面是邹进上教授对抗日时期的中学生活往事追记,现在贴此交流)

梦回泸溪

/邹进上

[浪淘沙] 词曰:春夜雨绵绵,旧梦阑珊。楚南万马战犹酣。可恨倭奴侵国土,千里狼烟。    皓首忆华年,学府西迁。沅江滩险月光寒。

巨浪狂涛如卷雪,魂断云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寇疯狂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南京、武汉相继失守,我国半壁河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亿万同胞遭受蹂躏,生灵涂炭。为了免受日寇侵扰,湘北各中学纷纷西迁,湖南省立四中(即现今常德市一中)从常德溯沅江而上,西迁泸溪。泸溪是湘西的一个小县城,位于武水与沅江交汇处,三面环山,人烟稀少,当地居民多系苗族同胞。环境十分优美、宁静,听不到枪炮声,也闻不到硝烟味,只有隐隐青山,潺潺流水,宛如世外桃源,真是一个办学和读书的好去处。

1944年2月,我偕同窗好友刘诗岗、张兴华等久慕四中盛名,奋力拼搏,考入该校。自家乡负笈千里,风餐露宿,徒步经常德、桃源、沅陵,然后到达泸溪,历时七天。(如果从桃源乘小木船溯沅江而上,需历时15天。)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余又随母校复员回常德原址。因此,直到今天,我仍然忘不了常德、陬市、桃源被日军烧毁后,一片瓦砾,硝烟弥漫,满目疮痍的惨状;忘不了沅江天险——乌鸦滩、青浪滩、伏波庙的礁石急流以及挂壁铁索和纤夫的吆喝声;忘不了母校的竹篱茅舍和光线微弱的小桐油灯,更忘不了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也忘不了同学们的刻苦学习精神和深厚友谊。每逢夜阑人静,历历往事,如同演电影一般,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每忆及此,不禁感慨系之。有诗为证:

沅江浪急水流长,夜梦泸溪兰芷香。

回首四中情眷眷,竹篱茅舍好风光。

  叶仁义沅江遇难

沅江上游以水流湍急、礁多滩险而著名。抗日战争期间,航运工具多是小木船,自桃源至泸溪,逆水上行,需历时1415天。每逢险滩必需众纤夫拉船而上;但顺流而下时,却是飞舟似箭。正是:

朝辞古邑彩云间,千里桃源一日还。

两岸风光看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1943年冬,同窗好友叶仁义、张兴华、胡焜、蒋培基等赴辰溪报考高中,后考入芷江师范、湖南省立第四中学。返程时乘运煤船飞流而下,行至青浪滩附近,不幸触礁沉没。叶仁义因不会游泳,溺死,其余遇救生还。当时叶之父母、娇妻闻此噩耗,悲伤至极,痛不欲生,其妻最后精神失常饮恨而死。余闻此讯,深感悲痛,乃赋诗记其事,以寄哀思。

 

诗云:

雨过天晴航路开,辰溪考罢正归来。

飞舟遇险山河黯,游子丧生草木哀。

白发高堂惊噩梦,红颜妻室哭坟台。

人间多少伤心事,斩断沅江难挽回。

【注】1、临澧学生同乡会将叶仁义的尸体埋葬在湖南四中大操场西北角。

2、沅江上游为暴雨多发区,洪水多发生在夏季。为了防洪、发电和航运,20世纪80年代武强溪已修筑大垻(斩断了沅江),建成水电枢纽,从此,沅江天险,大部已被淹没。

  虽是竹篱茅舍,谁能入室升堂

泸溪是一个苗族与汉族杂居的小县,窄狭的街道,弯曲的石板路,破烂的小店铺,居民衣衫褴褛,看起来十分穷困,缺少田地和资源,种植依靠刀耕火种。1944年初春,我们乘船来到泸溪,至江岸码头上坡,即看见很多头缠围巾、身背竹篓的苗族女同胞,抡着为学生运行李、运粮。更使我惊讶的是,有些苗族老太太,竟能负荷100公斤的米袋,爬石阶、穿柳堤、跨门坎,箭步如飞,其勤劳吃苦精神,令人折服。

四中校址位于泸溪县城北山坡,除了教师宿舍、女生宿舍为瓦屋(古庙)外,其他办公室、教室、食堂、男生宿舍全为茅屋。这些茅舍虽然简陋,但却非常整洁、亮堂、通风、凉爽,排列有序。茅屋四周,疏篱外绕,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别有一番山野情趣。初入四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校门前挂着一副对联,上写着:“虽是竹篱茅舍,谁能入室升堂。”揣摩此联含意,顿觉精神振奋,自豪感、坦荡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能考进此校读书,实属不易。

学校生活比较艰苦,一日三餐,八人一桌,两钵菜(油菜,绿豆芽)一月只能吃到一次荤菜。泸溪气候暖湿,大米容易发霉。吃霉米饭是经常的事。夏天宿舍里臭虫多、蚊子多、老鼠多。尽管如此,师生们仍然精神饱满,情绪乐观,诲不倦,学不厌。清晨,早操后,校园里、竹篱边,处处书声朗朗;白天,教师精心传道,学生聚精会神,很少有人无故旷课的;晚间,各人一盏桐油灯,伏案自习,鸦雀无声,站在山坡远眺,只见灯光点点,灿若繁星。睹斯景也,确实感人。

  俊彦荟萃,恩师难忘

抗日战争期间,四中是湘西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它以其入学考试严、师道高、学风正、管理善、学费低著称,主持学政的是著名教育家——向玉楷老校长(麻阳人),个子不高,但精神矍铄,办事认真,生活简朴,不苟言笑。每天总是起得最早,与同学一道出早操,即使寒冬霜晨,从不间断,数年如一日。他兼任我班语文和历史课。引经据典,语言生动,深受学生爱戴。

理化老师李育凡(慈利人)兼训导主任,对学生宽严有度,威德并施,奖惩分明,循循善诱。物理学、化学都讲得很好,尤其是实验演示吸引学生。据说,后来患脑溢血而卒,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数学课老师陈炳麒(桃源人)兼教导主任,擅长几何学。他讲课层层深入,论证严谨,概念清晰,语言简洁,不紧不慢,令学生佩服之至,当时在湘西有“青代数,陈几何”之誉。

英语教师杨子佳先生,长沙口音,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自编英语语法教材,颇受学生欢迎。他经常邀请外国人或牧师来校演讲,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青义学是一位年轻教师(汉寿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数学系,才华横溢,风流潇洒,能言善辩。他曾为我班讲授《范氏大代数》、《三角函数》,讲课时,不少高年级学生挤在窗户外听视,以目睹他的讲课风采为快。他常在授课之余,还讲述一些小故事,如:昆明气候、西南联大简介、北国风光、旅顺大连见闻等等,扩宽了学生的见识。这位青先生还喜爱京戏,在节日文娱演出时,他演诸葛亮借东风、东汉蔡伯喈(唱老生),简直是演得淋漓尽致,手眼身法步,惟妙惟肖,唱得字正腔圆,声音宏亮,赢得学生们的喝采和同事们的好评。

美术老师刘寄踪先生是我国知名国画家,看上去五十来岁,面堆笑容,和霭可亲,擅长国画。有一次,天气寒冷,溶墨微冻,他画了几副奇妙作品:“渔翁钓得锦鳞归”,“柳枝穿鳜鱼”,成为不朽之作(别人出高价,他也不卖)。所画公鸡,威武雄壮,栩栩如生。我曾获得他的一幅“金鸡报晓”图,藏于老家书室,由于战火连年,自身又漂泊不定,该画早已失落,不知去向,十分可惜。

我原本热爱古典文学和诗词,但在上述名师的教诲和薰陶下,耳濡目染,后来却逐渐步入了自然科学研究者行列,这不能不说,应归之于这些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数理化科学本身的影响,至今我仍崇敬、感激和缅怀他们。

  一支年轻活跃的抗日宣传队

凌晨,泸溪县城到四中操场,活跃着一支由高年级组成的抗日宣传队,他们列队跑步,高呼口号:“读书不忘抗日,救国必须读书。”高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即今日之国歌),“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等等。还出壁报,发表文章,报导日寇侵华情况和宣传“抗日必胜,建国必成”的道理。后来这支队伍中有两位进步同学参加了青年远征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当时召兵的口号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激起了同学中抗日热情高涨。当时我们低年级同学参军还不够资格,于是我写了一首诗,刊在壁报上。诗云:

崇山峻岭锁泸溪,苦雨凄风烟雾迷。

日寇侵华连七载,何时杀敌逐蛮夷。

岁月流逝,转眼六十年过去了。很多往事已经模糊不清,或者淡忘了。唯独泸溪四中往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挥之不去。兹值母校(四中)百年校庆,我将这些回忆笔之于书,奉献给母校师长、校友和同学们,并为谋求母校之发展、创新与繁荣而共同奋斗。

 

【注】湖南省立四中始创于1902年,1953年改为常德市一中。作者为四中高20班校友(在校时间为1944—1946),现为南京大学教授,两弹一星专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19156.html

上一篇:昨日我国获得降雨250亿立方米(20180615)
下一篇:昨日我国内蒙局部暴雨(20180616)
收藏 IP: 110.152.211.*| 热度|

4 刘全慧 杨正瓴 周少祥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