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黄粱梦”和“万本位”

已有 1319 次阅读 2019-3-16 15:3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黄米(黍)小米(粟)近乎同类,古人管黍米叫黄粱,是细粮,黏滑易咽。百姓只能吃“粗砺”的粟米饭,用杵臼只脱一道壳,有不少瘪粒粟和稗子,涩到没法下咽。富贵者“食之粱肉”,百姓只能做做“黄粱”梦。

“肉食者”代称贵族,透露了粟食来自肉食匮乏和饥饿。游牧的西方全民都是肉食者,中餐跟中华文化都从远古就走上了歧路。“歧路遇宝”,于是有种种独特发现。最有趣味的是“味”,我辨析,“味道”的奥秘是吃在嘴里时的“倒流嗅觉”,黄粱的暗香就是典型,“香”的篆体字带一个黍字。

“黄粱”的意义远超出饮食,而影响到中华文化的广泛领域。美国史学家黄仁宇说:“按数量管理是文明的标志”,谁想到中国人的数量观念就跟黄粱“黏”在一起?

中国度量衡体系的建立就是从黍米出发的。《汉书·律历志》明确说,长度的最小单位是黍米的直径,分、寸、尺的长度都是其倍数。汉朝以来,官员的级别常用俸禄来代表,丞相级的叫“两千石”,说的是粟米的容积。

粟食可能还决定了数字的单位。50年前中国的会计师开始跟世界接轨,用“千本位”来记数。洋人没有“万”的观念。中国人的“万本位”观念哪里来?既然没个假说,或许我提出一说,唐诗名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世界公认最早的谷物是天赐的“麦子”,老天并没有偏爱中国人,那为什么后来神农却要弃优而取劣?一个麦穗我数过,才30多粒,种麦显然违背了饥饿条件下“投入产出比”的合理性。于是我大胆假设,谷子每穗一万粒。请教过几位农学家都不清楚,经过多方搜求,终于从互联网中得到证实,谷穗有小穗一百来个,各有一百来粒!

以上摘自《语文报》(初中版)2003年12月29日,高成鸢原文载2003年9月15日《今晚报》


该文极有见地,正是中国文明之为农耕文明的根本论证。五谷由来久矣,查五谷包括黍(粟)、稷、麦、稻、菽(豆),其中四者为北中国所产,唯稻为南产。且考古所见,史前时代中华文明中心在北中国,其原因何在?前文《说商》已称中国之商乃济灾之商,更可称为济荒之商。何也?中国有词“饥荒”连用,荒乃饥也。该文中亦言“种麦显然违背了饥饿条件下投入产出比”。细观五谷,麦稻菽均为高耗水作物,且其播种有农时限制,即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若以其为主要作物,则极易形成全年性的饥荒,社会经济就会出现大振荡,自然不利于经济文化的积累与发展。黍(粟)为低耗水作物,且播种期可前可后,尤以粟为甚。需种子量少,允许多次播种,一次无苗可再三播种。黍(粟)稷的生产稳定性远远强于麦稻菽不言而喻,极其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积累延续和发展。因为中国大陆毕竟是季风型的秋雨气候,年际变化大,文明若与此不相适应,绝无发展壮大之理。以黍粟为主粮的部族,因此而成为文明核心,黍粟之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根据音同义通律,黍粟菽三谷同音自有道理,即均属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但籽实又被赋予不同音词,黍实称粱,相当于今日之粮;菽实称豆;疑粟实称粒。由于黍粟不分,后代多被混淆,是深受音同义通律影响所致,更因黍粟两者的籽实相近,原本就容易混淆。文以记言,只听其词音,没有更多信息确定其物就难免记黍为粟,或者相反。至今回答姓氏时要说“立早章,帮长张”,原因就在这里。观黍粟二字,形近但别亦大,推本求源,其别在二谷之穗,黍穗如帚,疏散下垂,正是黍上半部“禾”的形态;粟穗如棒,侧生紧实小穗,沉重而下弯垂,无啻于粟字上半部的“西”形态。“西”字上面的横画,大约表示下垂状貌,下垂愈甚,其实愈丰,更有希望意味。米字本形可能就是粟穗,可能仅仅作为指示,后演变为形态词性。黍粟下半部的“水”和“米”,最初可能都是“米”,只是因为形近而混淆了。

黍粟菽三物同音,更有深一层意义。正如黄仁宇所言,按数量管理是文明的标志,数量读音分别同于黍粱,按音同义音律,其深意不言而喻。黍也者,粒也,可分而计之,故为“数”;粱也者,加工之物,脱皮甚至捣碎,无以计数也,故以别物比而“量”之。由此可见,中华文明恰恰始源于黍粱。“数”“术”古文相通假,为什么?因为,计数即管理之始,“心中有数”自需有术,故术为进入文明之槛的第一步。古称先民结绳计数,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粒厘同音。粒是黍粟类作物最基本的一颗籽实,厘则为长度单位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故古人定厘为黍粒直径,厘上为分,意思是可以再分,分上为寸,正是十分之意,尺之形类于一虎口之形,由此形成长度的数量系统,可见正是农耕根本所在。

“积蓄”一词,积音同稷,稷号为五谷长,又代称社稷,表示继续之继的根本在积,于理豁然。蓄音同于续,表示持续之续的本质在于蓄。蓄字由畜字加草头而成,表示储蓄草籽草实之义。畜是人类驯化养殖的兽类。前曾见文称,畜牧之始乃狩猎余兽,养而续之,久而成畜,表示续绵不绝不其用。

高成鸢先生解释了我华“万本位”的来历,但没有涉及西方人的“千本位”来历,更没有涉及我华为什么称万为万。细细想来,这个本位数的有最大之数的意味,表示它是一个不容易又必须计数的大数。一个粟穗有多少粒籽实,必须数清楚,以便留种。特别是,要留种必定选择最壮最大的粟穗,其籽实成千上万,因此万成为计数粟穗籽粒的最大数。西方人的千本位可能源于牧羊业,满山遍野一群羊,很难超过千只,否则无法有效管理和牧放。也就是说,千是文明之初西方人最大有效数。在甲骨文里,万字被刻画为一只蝎子的形象。至于为什么如此,看到一些解释,都似是而非,连自圆其说都算不上,不信你去度娘看一下。其实,用蝎子表示万,是古人惨痛体会的结果。蝎子有毒,蜇人巨痛,但不致命。不意间被蝎子蜇一下,圣人都免不了“哇哇”大叫。哇万二字读音相近,哇属惊叫声,人们见到惊奇之事惊奇之数也忍不住要“哇噻”地惊呼一声。所以,我华古人就用“哇”这个惊呼声表示最大数,即万,并用最能致人惊呼的蝎子表示这个万字。

记于2004年1月6日,2019年3月16日修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67904.html

上一篇:音同义同,语文基本规律之一
下一篇:记梦
收藏 IP: 124.239.25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