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负债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好结果

已有 2669 次阅读 2020-4-19 15:35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疫情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疫情产生隔离,很多人上不了班,也没法出去消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放松,利用金融保企业保就业。货币放松,通货膨胀就要来,开始有人买黄金、豪宅等来保值。金融问题成为一般人也要关注的问题。

      对于金融的运作过程,绝大多数人是迷糊的。我介绍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可能有助于人们理解。市场经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物质分配;另一部分为货币分配。”货币分配“如同名字,一家企业赚了钱后,企业如何分配货币,比如工人拿多少,经理拿多少,股东拿多少等等。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消费计划,多少买衣服,多少买食物,多少用于旅游等等。

      各方分得货币后要花掉,也就是购买行为。这产生了物质分配。这里物质即可指消费,也可指投资。物质是由普通大众生产的,最终也被用掉,比如日常消费品,固定资产折旧。而货币是央行供应的,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人的口袋到另一个人的口袋。因货币只是由央行供应,可认为是相对稳定的。弄明白货币流动实际上也就明白了经济。

       货币分配后,各方从市场中购买物质。因各方目的不同,购买的物质不同。市场上可能产生某些物质不足,某些物质剩余。某些物质过于丰富,价格下跌,客户想买没钱。另一些物质缺少,价格上升,客户有钱不想买。如何弥补?有人想到了消费金融,借款消费。利用债务解决了两方的问题,互相得利。因价格低于预期,借债者提前获得了物质,将来归还债务。出借者和借入者都不吃亏。

     物质价格下跌,在将来会引导市场减少供应,有利于平衡生产和消耗,促进市场运转。在市场中,绝大多数的不平衡可通过债务手段来解决。

       债务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出现债务越积越大的现象。比如投资者把货币借出去或者购买生产资料,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货币,而不是物质。投资者手中的资本会越来越多,在货币分配中占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投资者自己用不掉借给其他人使用,债务越积越多,一直增长,无法解决。

       债务越积越多是一种特殊情况。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投资者的资本越来越多,资本有可能超出了投资者的操控能力。那么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一切归零,企业盈利能力越来越差,可能会经营不善倒闭。二是进入平稳期,企业刚刚保持平衡,即难以扩大也不至于倒闭。三是企业持续盈利,不过投资者不追加投资,而是把利润投入到其他方面。因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投资者自然会选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风险小、所用精力小的地方,比如购买债券、购买房地产、水务、码头、电力公司等。

        债务越积越多,怎么处理?债务不仅仅是普通人的问题,也成了社会的普遍问题。假如债务人开始节衣缩食归还债务,市场消费减少,经济活动降低,资产收益降低,价格下跌。而富裕的债权人收回资金后,同样缺少投资方向。货币被存储起来,无法正常流通。

      为了维持经济繁荣,债务不能减少,反而需要持续增加。投资人只有出借资金给普通人,请普通人消费,投资人投资的工厂企业才能赚钱。

       对于债务人来说,债务并不都是坏事。一般来说,市场总有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抵消一部分债务。随着技术的发展,每个人的收入在增加,每小时的薪水一直在增加,债务归还越来越轻松。借债消费完全是可以的,如果是借债投资,效果更好。

       对于雄厚的投资者,需要充足的投资机会,需要好的投资环境。一般说有两种。一是放开投资限制,允许人们在更多行业投资,如矿山、基础设施等。二是提供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让投资者在研发上投入更多,避免被剽窃等。

       总之一句话,货币资金需要流动起来,而不是积累到某些人手中。为了促进流动,就要让每一位货币持有人愿意用货币,而不是积累起来。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方法也就几种,投资、研发、消费、慈善。

       债务可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也带来风险,尽可能控制。为未来投资,包括基础设施、科技等等,都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环境。人生是短暂的,鼓励一些人做慈善也是好办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229119.html

上一篇:痛苦的意义——兼讨论刮痧、针灸
下一篇:从《增广贤文》出发讨论对称性问题
收藏 IP: 36.98.1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