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进一步讨论中国的”抗争“文化

已有 2803 次阅读 2017-6-24 23:49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他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这就是区别,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与自然作斗争!”(钻木取火)
    “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作斗争!”(大禹治水)
    “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可惜,这样的精神内核,我们的神话里却不存在,我们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
    “每个国家都有太阳神的传说,在部落时代,太阳神有着绝对的权威,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夸父追日)。当然,最后他累死了——我听到很多人在笑,这太遗憾了,因为你们笑这个人不自量力,正是证明了你们没有挑战困难的意识。但是中国的神话里,人们把他当做英雄来传颂,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
     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终于把太阳射下来了(后羿射日),中国人的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能屈服。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他们自己意识不到,但会像祖先一样坚强。因此你们现在再想到中国人倔强的不服输精神,就容易理解多了。”

     “抗争”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主题。古典小说,比如水浒、西游记、白娘子都是表现了抗争文化,戏剧如窦娥冤、西厢记、梁祝等等都充满了抗争。而且在我国文化中,一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抗争”一直是主题。对于古代神话故事,同样充满了抗争内容,是很正常的。抗争代表着两个内容,一是对青天大老爷的盼望;二是对推翻皇帝的盼望。翻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从秦末之后,最长寿命的朝代也不超过400年,西汉和东汉在一起也就405年,实际应看成两个朝代,毕竟东汉汉武帝刘秀也是算白手起家的。唐朝不足300年,宋朝北宋和南宋,也就319年。而日本王室从公元前660年,到现在还存在着,2000多年历史。

     “抗争”并不是中国独特的现象,不过只有在中国最彻底。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这也代表着抗争。不过普罗米修斯并没有真正要对抗宇宙的主宰——宙斯,希腊神话故事多产生于天神之间的矛盾。中国的“抗争”显得更悲壮一些,人们抗争强大的敌人,强大到让人失去希望,比如愚公移山中的大山,精卫填海的大海,草民面对的朝廷。

     中国传统是现实的, 抗争”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是为了活下去。 水浒和西游的结尾并不为人们喜欢,因为宋江投降了朝廷,而孙猴子也被纳入了体系之中。这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中国人并不是为了“抗争”而“抗争”,“抗争”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是为了活下去。“水浒和西游”代表着“现实主义”。而且从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和谐总是最后的结果。矛盾总是存在,那小说就永远无法结束。

     "抗争”成为主流反映出两个现实。有压迫,就有抗争。“抗争”代表着“压迫”,也说明了中国缺乏明确的底层文化,人们苦苦支撑着来自上方的“压迫”。在西方宗教体系下,人们要死后上天堂,把神伺候好是他们的动力,自然缺乏抗争的精神。中国是世俗的宗教,人们注重现世,而不是来世。

     “抗争”完全基于利益,造成中国人的顺从和爆发。虽然刘邦、朱元璋给自己套上神话的传说,实际上是自我意淫,老百姓是不会相信的。因此,当一个王朝失去统治基础后,很快就被打倒。在“利益”面前,人们很容易决断。满清不是汉人,只要他们比明朝的官员对百姓好,老百姓就支持满清,而不会歧视他们。在利益面前,人们只能顺从,面对朝廷的力量,人们最好的选择还是顺从。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发生暴乱,痛打落水狗是人性的本能,而且没有任何的心里负担。水和船比喻“朝廷和百姓”真的很好。因为船漏水,会沉得很快。而没有漏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天下太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062775.html

上一篇:朝鲜瞎搞、日本偷乐、美国暗爽、中国痛心、韩国叫苦、俄罗斯...
下一篇:科研信息化和科研活动是“双螺旋”
收藏 IP: 210.72.11.*| 热度|

1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