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学网】教授声称每周工作100小时——这就是传说中的“猫腻” 精选

已有 16285 次阅读 2011-3-24 20:19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评论, 科学网, 反面教材

今天科学网的东方复冉老师写了一篇《一位美国教授的科研诀窍:每周工作100小时》,被科学网推荐为精选博文,首先全文转载,然后发表兄弟我的评论:
 
一位美国教授的科研诀窍:每周工作100小时
 
OSU计算机系一位教授到北大讲座,学生提问:您组里发了那么多牛paper,有什么诀窍? 教授回答:我们组里,从教授到学生,每周的工作时间都在100小时以上。

在美国和加拿大,研究生做research assistant,“法定”的工作时长是每周5x8=40小时。教授的工作时间更灵活:除去教课和开会之类的必要活动,别的时间没必要留在学校工作。但据我的观察,踩着规定时长工作的,还真是少见。
 
我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在周围的同学(特别是中国和韩国) 中,每周的工作时间在100小时以上的不在少数 (小于40小时我认识的只有一个,但由于表现不好再加上抄袭作业被系里开除了)。对于教授们(特别是助理教授),每周工作100小时几乎是家常便饭。与这些人的近距离接触,也给我树立了一个无形的标杆:你要达到某种水平,需要某种程度的努力。我有时也会接触到一些以聪明自诩的小同学,他们尚未发现一个很不幸的情况:那些最聪明的人,往往也是最刻苦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搞科研的都能有每周工作100小时的条件。出于无奈,很多时间会耗费在“非科研”的杂事上。国内的由于种种原因被各类工程项目缠身的教授和博士们,就是实证。
 
但是,真正能够达到每周工作100小时标准的,大概都不会差。我认识的一位海归教授,06年博士毕业“裸归”;刚回去的几年是讲师身份,硕士博士都不能带,只能找几个本科生写论文。但是到现在,他已经是所在领域在中国数一数二的人物。这在我看来是很神奇的事,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宣传中国的学术环境怎么怎么差。有幸见到他的时候,我便询问其中的奥妙。他说:经费是足够的,可以不做工程的。后来从他学生那里得知,他几乎每天都是早7点上班,晚11点下班。。。
 
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个人每个职业都需要这么拼。但是,如王选院士所说:献身科技的人就没有权利再享受像普通人那样的活法*。我想,如果中国的科研人员都能"自由" "自愿"地投入足够多的工作时间,那科研水平超越美国就指日可待了。

*注:完整的话是:“献身科技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去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许多乐趣。”
 
——————————————————————————————
 
Neil反面教材:
 
一、在发表评论前首先推荐大家阅读我以前写过的两篇博文:
 
 
以及
 

在上面两篇博文中我讨论了一种病,名字叫工作成瘾综合症,也叫工作狂这在医学上的确是一种病,不信你去问大夫当然我并不是想说每个勤奋工作的人都有病,我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生理和心理健康,毕竟一个人能够做出伟大工作的前提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可如果他不存在了,那神马就都是浮云了,是吧,我想这个道理大伙都懂的
 
二、在现在这篇博文里,我要给大家算一笔账,算算看那些(号称)每周工作100小时的教授的生活是怎样的。事先声明,我这篇文章不针对任何个人,也无意冒犯,我只是本着自己一贯辛辣且直白的文风,告诉我的读者们当我听到类似“我每周工作100小时”的“经验之谈”之后自己脑袋里是怎么想的
 
1、首先我们都知道一周有七天,一天有24小时。如果一个人一周工作七天,一共工作100小时,那么这意味着他每天工作100÷7≈14小时。
 
假设这个人每天上下班在路上花费的时间累积为1小时,吃饭时间累积为1小时,那么他每天除工作吃饭上班外只剩下24-14-1-1=8小时。
 
又由上文可知,这位教授每天工作的14小时基本上是早晨至夜晚,所以剩余的8小时时间是在深夜至凌晨。
 
如果这8小时不全都是用来睡觉和休闲,那么恐怕别的事情他也干不了(深夜至凌晨,你能干什么事?)。
 
所以我脑袋里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位教授可能完全没有性生活(没办法,工作忙得顾不上啊),并因此患有前列腺炎我并不是诅咒他,我只是告诉大家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这种病一般是让人不太好意思提及的。
 
2、其实我并不能百分百认定这位教授没有性生活,但是即便退一步,我觉得他的婚姻生活也可能会比较糟糕,因为他一心只干工作,完全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这个糟糕是指什么?两种情况:(1)他的爱人因为受不了长时间独守空房而离开了他。(2)他压根就找不到愿意嫁给他的人。
这两种情况我都见过,我相信我的读者们也在现实生活中见过。
 
对于教授因在工作中投入过多精力而无暇顾及家庭导致离异的情况,说实话我很难区分到底是因为他确实特别爱工作,所以舍弃了爱人,还是因为他原本就不爱自己的老婆了,所以才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也可能兼而有之,但这个话题在这里只是八卦,留给女孩子们去思考吧。
 
3、再退一步,我们假设他的婚姻生活还很不错,因为他合理的利用了那8个小时的时间,把其中相当一部分用来处理自己和家人的关系,那么显然他的睡眠时间是很少的。
 
一个人连续工作,毫不休息,睡眠时间又很少,不用问,他肯定死得早
 
这不是诅咒,也不是预言,这是科学规律。也是无数例子告诉我们的客观事实。
 
4、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这样的人的生活是非常不健康的。虽然那句“献身科技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去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许多乐趣”听起来很华丽,但其背后的解读必定是非死即伤般血淋淋的人生惨状。
 
最近网络上出名的那位32岁乳腺癌晚期复旦女教师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三、其实在学界,对于工作普遍有两种态度:
 
一种认为应该以尽可能多的牺牲个人时间为代价去努力,因为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九十九跟一,哪个多?是个会数数的都知道。
 
而另一种认为以尽可能多的牺牲个人时间为代价去努力,未必会有好的效果,因为人家爱迪生的原话是“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重要得多”。历史上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都不是单纯拼体力拼出来的,智慧结晶于天赋,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做出杰出的工作。同时,人的大脑工作效率总是有限的,一旦超过了你大脑的负荷,你所有用于工作的额外时间都只是在做无用功。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对于不同的专业,这两种观点的适用性不同。比如对于一些应用学科,一些依靠大量人力参与的实验,总结大量数据基础之上的研究工作,动脑与动手之间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你就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出成果。
 
然而对于数学,理论物理这样的不用做实验,单纯动脑袋的基础学科,投入超过脑负荷的额外时间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的脑袋所能承受的最大量是一天思考6个小时,超过6个小时就什么都想不明白,那么你一天工作14个小时就是自虐。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许多让实验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心里不平衡的现象:一个做理论物理的教授居然每天睡懒觉到中午才起床。
 
(当然,我必须保守且不含个人感情色彩的说,现在做理论物理,也不全都是动脑,还是有不少“动手”的工作的,只不过这样的工作在业内普遍认为比较低端而已。)
 
在这里,我说句实话,在北京的这几年里,我还是有幸见到了一些做物理的大牛的,其中从诺贝尔奖得主到全球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都有,老外居多。据我个人了解,他们这些人里,没有一个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的。清一色下了班就回家。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在年轻,地位比较卑微的时候非常努力,而到当上教授之后就开始注重家庭生活。但他们的理念无疑都是要“健康工作,家庭事业两不误”。
 
而且,请注意,这些值得尊敬的大牛当中,没有一个人“强迫”自己的学生一周工作100个小时。相比起国内以及国外某些华人组里的老板,我只能说天壤之别

四、东方复冉老师在文中说了一句实话“我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在周围的同学(特别是中国和韩国) 中,每周的工作时间在100小时以上的不在少数”,这个情况和我了解到的基本一致。
 
在这个星球上,工作学习努力程度排名第一的绝对是亚洲人,主要是中日韩印这四个国家的。美国人,欧洲人,甚至非洲人,都不会像亚洲人这么拼命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有一个:
 
美国人比较懒,对于科研这种工作不会太上心,事实上在美国人眼里,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拼了小命去做的,因为他们觉得人命最值钱。
 
欧洲人则比较原生态,强调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一般不会为了工作什么都不要了,除非有病。
 
非洲人不努力是因为一般读博士搞科研的非洲孩子家底都“厚实”,就算自己不是当地部落的酋长,也起码是酋长儿子。Neil同学亲身接触过一个来自非洲某国的读物理的博士后,就是当地酋长的儿子。这样的孩子一辈子不愁吃喝,用不着那么拼命。对吧,他爸是李刚,你懂的。
 
日本人努力是因为日本是一个没有什么资源还经常遭天谴的岛国,生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人普遍都有一种“生存危机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日本人最努力(他们的野心也最大,老想霸占别人的地盘,好让自己早日脱离苦海)。
 
中国人和印度人努力是因为人口太多,恶性竞争太激烈,国家又不是很富裕,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资源又不是很多,你不努力就找不到工作,连袋盐都买不起,没办法。
 
韩国人努力是因为他们有把孔子变成韩国人的伟大梦想,他们会为这样的梦想奋斗终生。

综上所述,你要对自己的位置和现状有个清晰的把握。你说是吧?

五、文章写到这里,话题急转直下,接下来我依我写文章的惯例,要说几句刺耳的。
 
说一句大实话,我这些年也没少听到有教授(注意:都是知名教授,不是小菜鸟)说他一天到晚十几个小时花在工作上,一周要干百八十个小时。然而,在我这些年见过的“号称”每周工作100小时的教授里,没有一个是“真正”每周工作100小时的,他们说的话里多少都有水分。
 
最普遍的是:一个教授说他每周工作100个小时,其实真正的情况很可能是他的确每周呆在办公室100个小时,但这100个小时并不全都在工作,也包括上网看新闻,听歌,看电影,喝茶,收发邮件,阅读博客(其中包括阅读我的博客),接待访客,泡妞,搞潜规则,等等。他把这些休闲娱乐也算在工作时间里了,反正你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他自己的办公室里又没有装监控摄像头。他每天干啥你能知道?
 
还有一些(不在少数)情况是:一个教授说他每周工作100个小时,其实他每周工作的时间也许不及这个数字的五分之一,他是故意这样说,为了掩盖一些什么
 
大家都知道在今天的学界,国内和国外的科研小组(特别是华人小组)公司化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相当一部分教授其实只是一个老板,只负责申请项目基金而不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和学生指导工作,申请到钱以后手底下雇一大帮年轻人来干活。做出成绩再拿去申请更多的基金,雇更多的人,如此往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界对这种情况普遍是持比较反感的态度的,因为科研小组公司化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这个科研小组里的年轻人完全得不到正规且足够的科研训练,只是打工仔,廉价劳动力,因而在几年读书生涯结束后尽管能够拿到学位,但是毕业就失业。因此,这样运作的科研小组的教学质量,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完全得不到保证,这与我们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办学理念背道而驰。
 
此时,这些老板们因为害怕别人批评,必定会撒谎,说自己如何如何勤奋工作。是吧,剩下的不必多说,你们自己去想。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吧:就比如东方复冉老师文中提到的这位来自OST的大牛,按照我的判断,这位大牛所说的话中必定存在水分,保守一点估计,他在吹牛,他属于那种把休闲娱乐也算在工作时间中的人。

而如果要我不保守的估计,我会这样想:
 
如果我们去真正调查和了解一下这位大牛研究组的情况,我们会发现这位大牛研究组能够发表很多牛paper的本质原因,其实根本不是他自己一周工作100小时,而恰恰相反,他自己工作的时间远不到每周100小时。
 
他所在研究组能够发很多牛paper的真实原因是:他招了很多很多个学生给他干活,并且胁迫这些学生没日没夜的给他干活。

这个逻辑很显然也很简单:在2011年的今天,如果他组里只有3个学生写论文,就算拼死小命,加他一起4个人每周工作10000小时也成不了发一堆牛paper的大牛
 
可是如果他组里有30个学生在写论文呢?他就算不工作,一样是大牛,一样可以去北大开会,一样可以逢人便讲自己如何如何像个机器般努力工作,在名利双收的同时接受外人的顶礼膜拜。
 
这是多么虚伪却华丽的人生啊。
 
对吧,你懂的。

六、所以,在2011年的今天,职业化科研工作发展到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我要以这样的题目作为本文的结尾:
 
教授声称每周工作100小时——这就是传说中的猫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425960.html

上一篇:狂人日记(91)——怯懦
下一篇:新闻出版报:吕秀齐 《也许人人都可以表达自我》
收藏 IP: 123.125.1.*| 热度|

41 李学宽 杨月琴 刘艳红 金小伟 鲍得海 朱志敏 马臻 段明 行敏锋 吕喆 佟冬 孙学军 曹贺贺 吴军 郭桅 王水 朱新亮 葛敬冉 苏力宏 刘波 祁峰 廖聪维 赵凤光 严晓文 徐迎晓 文绍 吴晓健健 赵福垚 马红孺 吉宗祥 张玉淑 杜仁骞 沈臣飞 侯振宇 zzjtcm zhucele neilchau forevergo Wunderfool xyglm micalhe

发表评论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