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论文引言何时写&怎么写?

已有 19448 次阅读 2016-5-13 21: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style, color, center, 华文楷体

论文引言何时写&怎么写?

 

大家都知道,简单地说,引言回答“为什么研究”的问题;正文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结论回答“研究出了什么”的问题。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和门面,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阐明论文的研究现状、目的与内容,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记得我在以前博文中这样描述引言作用、写作和构成:

引言置于论文正文第一部分,论文引言部分极为重要,就像第一眼判断你穿的衣服是否是名牌,是否时髦,是否合身,是否货真价实!引言的撰写所需工作量最大,也最能表现出水平,就像综述类论文最难写一样。我觉得它的精髓在于掌握好“火候”——简述(背景+前人成果)-指出不足(理性)-突出自己的contribution[重点是创新性、实用性的干货](内容、方法、意义),必须把“吹牛”做到恰到好处,一般这样就会牢牢“勾住”审稿者!

今天,打算抛出2个写引言的关键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拙见,完了作为科研笔记。

1.引言何时写?

有一个问题经常是我们写论文引言的苦恼,写论文时引言到底是开始就写还是写完论文正文后再写?这需从引言的具体构成要素和功能说起。基于上述分析,一般而言,可将论文的引言的具体的主要构成要素和功能概括为3点:你想研究什么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引题+点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铺垫+证题;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文章有哪些创新(或新的发现)——导题+做题。因此,大多引言是经典的3段式结构,这样写显得更为层次清晰,逻辑缜密。

通过分析引言的具体构成要素和功能可知,引言其实说白了核心是你是对文章研究内容的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把握,这就需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真正了解和熟悉这个问题?因此,这样看来就简单了。若你写的文章是自己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那就论文的引言应采取先写方式,这样你就可以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从而宏观整体了解自己所研究问题及其研究重点和趋势,有助于论文正文内容的撰写和把握;若你的研究问题是自己的老领域,很熟悉的领域,可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先写正文,再通过把正文标题综合思考撰写引言,这样相对来讲写出的引言更加切题而实用,即恰到好处。

2.引言怎样写?

另一个问题经常也是我们写论文引言的苦恼,到底怎样写论文引言?即到底从哪里下手?笔者认为需注意: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引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严谨而谦虚,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还是含蓄一点,毕竟审稿人也很了解,他自己可以评价,另外,论文发出去同行自有评判。

5)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引言最好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按照自己经验,对于我们搞偏社会科学等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文章一般400-500字左右,工科论文则200一300字就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977024.html

上一篇:光阴里的安全文化——探寻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1-16)
下一篇:安全文化梦
收藏 IP: 218.76.29.*| 热度|

2 周健 王军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