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安全管理要善用“六味”法

已有 2279 次阅读 2017-3-13 19: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color, center,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要善用“六味”法

王秉文 (供稿于《现代职业安全》杂志)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安全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近年来,在安全管理领域,安全管理方法已多得举不胜举。但令人遗憾的是,经笔者走访和交流发现,企业一线安全管理人员并未已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有2点原因:一是,大多企业一线安全管理出身技术岗位,缺乏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知识;二是,现有的部分安全管理方法理论性太强,不易被一线安全管理人员理解和掌握。因此,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方式阐释各种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笔者尝试运用通俗易懂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方式,以“酸、甜、苦、辣、咸、鲜”为主题词,介绍6种最基本的安全管理方法,以期一线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它们,并基于它们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酸味”安全管理法——选树标杆感受“酸”。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理论是激励原则(或称为激励理论)。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也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在安全保障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通过“选树标杆”方式建立安全模范标兵,让其他员工不禁感受到“为什么不是我呢?我一定要努力争取”的“酸味”,激励他们向安全模范标兵学习。

第二种方法:“甜味”安全管理法——人性关怀尝出“甜”。人是感情动物,关怀需要是人重要的本能需要之一。其实,关怀需要是由人性决定。在安全管理中,若安全领导多关心一线员工,并与他们多一些沟通交流,或安全宣教内容多体现对员工的安全关爱和祝愿,就会让一线员工不禁尝出“领导(企业)好关心我们,我一定要服从管理”的“甜味”,进而他们更会服从安全管理,做到遵章守纪。

第三种方法:“苦味”安全管理法——警示教育体会“苦”。安全警示教育方法(“敲警钟”法)是重要的安全教育方法之一,它的理论依据是人的恐惧诉求心理。细言之,它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安全意识和紧张心理,进而说服人们并促成其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例如,安全管理人员可通过强调事故的严重性或安全的重要性等安全警示教育,让员工体会到“事故后果真的好惨,我一定要小心谨慎”的“苦味”,从而唤起员工的安全意识。

第四种方法:“辣味”安全管理法——从严处罚品出“辣”。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首次提出一种重要的制度设计原则,即“无赖原则”。所谓“无赖原则”,是指在制度的设计上应假定人性是恶的,即每个人都可能是坏人(即“无赖”),须紧紧盯着人性的弱点,按“最差情景”行事,确保从制度上对“无赖”进行严格的防范。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人员也应假定每位组织成员都有可能是导致事故,应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生产安全。此外,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时,一定要突出制度的严格性和处罚的严厉性,就会让员工品出“违规处罚好重啊,我一定要遵章守纪”的“苦味”,以期有效惩戒员工的安全违规行为。

第五种方法:“咸味”安全管理法——过程总结回味“咸”。研究表明,在人的内心有一种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叫“再次获取成本”,即失去以后重新获取所需付出的成本。若将“珍惜”视为一种恒定的心理资源,那么“再次获取成本”的东西自然会被分配以更多的资源,于是就越易被人们所珍惜。因此,我们可通过总结回顾一些重要的企业安全管理成绩的取得过程,突出其高的“再次获取成本”,就会让员工回味“成绩来之不易啊,我一定要倍加珍惜”的“咸味”,从而更加懂得珍惜“安全业绩”,并力争继续保持。

第六种方法:“味”安全管理法——活动内容突出“鲜”。猎奇心理、娱乐心理和审美需要是人共有的心理需求。在企业安全宣教中,可通过运用幽默法(如设置诙谐幽默的安全文化宣教内容或采用形象、活泼的安全文化宣教形式或媒介等)、“包装”法(如通过宣教和“包装”宣教形式和内容,使宣教形式变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美感)或设计法(增加安全文化宣教内容、形式,甚至是媒介等的新颖度,或设置一些谜语竞猜等探谜性或新鲜的宣教内容),让安全宣教活动突出“活动真有意思呀,我一定要多多参与”的味”,进而提高员工增强员工参与安全宣教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安全宣教效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039248.html

上一篇:你做的菜齐具“酸、甜、苦、辣、咸、鲜”吗?
下一篇:近10年(2007—2016)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