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uzhifan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tuzhifan111

博文

有感于第三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

已有 2734 次阅读 2014-10-19 10:13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 环境, 母语

我读书少,写字也少,而且也是一名工科生,写的东西更不怎么样了。我写这个感想的目的是为了记下我目前的想法,存于心,时刻思考着,有机会自己再看看,再思考思考,不然就忘了。

 

适逢海大建校90周年之际,在学校体育馆举行了第三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论坛最初的发起人是王蒙先生和管华诗院士,最初的想法好像是让文理不同思想之间相互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

我有幸听了王蒙、欧阳自远、管华诗、周国平、沈国舫、钱文忠、孟伟、盖钧镒、秦伯益、童庆炳、朱自强的发言。他们讲的都很精彩,站的高度很高,不过我笔记做的差,没有一一记住他们所讲的内容。只是记住了几个我感兴趣的问题。

1、母语教育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会断吗?四大文明古国断了三个了。有人把其归于文字的“断,即母语的消失。想想也有道理,假如中国人都不说汉语了,中国文化还能继续流传下去吗?现在母语教育是个严重的问题了,大学毕业必须过英语四级,而不少大学却没有大学语文这门课。现在的小学生都开始学习英语了,而且家长很看重孩子的英语成绩,这样的话他们的母语能学好吗?

周国平说教育有两个使命:一个使命是培育、绽放前一种梦想,即实现精神的理想,使一个民族成为文明的民族,使一个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第二个使命就是筹划实现后一种梦想,如社会发展的蓝图,让一个民族成为富强的民族,让一个人成为成功的人。前一种梦想更根本,是教育的灵魂和终结使命。并说从中学到大学有三门课程是必须要开设的。一是哲学课程,哲学就是爱智慧,可以培养学生去独立思考许多人生世界的重大问题。第二门课是经典选读,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知名思想家的经典作品编选出来,供学生学习,让他们知道人类精神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第三门课是母语课,人应该是在文化母语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语言上的混乱。

对于我来说,英语是我的弱项,学不会,六级考了五次了还是没过。但是从高中毕业又没有上过语文课。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

周国平最后又说,对于那些老师不信,学生又听不懂的课程应该取消掉。我赞成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大家热烈掌声,表示赞同。

我倒是希望周国平的建议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的教育始终在压缩课程,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果再增加语文课……

2、高考改革

钱文忠说了,对于文学家,他们认为前途是悲观的;而对于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前途是光明的。“我一直呼吁高考采取‘裸考’,取消一切加分和一切似是而非的所谓素质的考量。”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又要对高考改革保持警惕,不能乱改。虽然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不是最坏的制度。最后又说,与其乱改,不如不改。

如果要讲所谓的素质教育,那么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显然不公平的。

有同学问,高考改革是应该“从上到下,还是应该从下到上呢?专家给的答案是,从上到下。首先只有上层领导的意识改变了,下面才能改革。我想说的是,对于中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革困难很大。

有同学问,科举和高考的区别。秦伯益将军给的解释是,科举是选官,高考是选才。

3、绿化和环境治理

沈国舫院士给我们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他有一颗绿化祖国的心。从他的经历来看,我认为,理想教育要和现实结合起来。拿绿化来说,只有让学生见到了真正的贫瘠和荒凉,他才更有决心去为绿化而努力。类似的,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员工,应该都去中国最贫穷的地方服务一年半载,体会体会穷苦人的生活。。。

孟伟院士以“当前经济和环境再平衡的思考”为题向大家讲解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意义。孟伟认为,必须要改变发展的思想,必须转变环境保护的理念。要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生态环境做到保护、修复、再保护。

对于如何通过教育实现环境保护的梦想,孟伟认为首先要提高生态保护类专业的招生比例;其次要增加过程控制学科的内容;三要大力提升环境管理类学科的水平;四要加强地球科学、海洋学等方面的教学。

   我感觉也是,大学应该多开基础必须课,像环境方面的,加强常识性的教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28318-836871.html


下一篇:作为一个化工研二学生,我的生活状态堪忧呀
收藏 IP: 219.146.245.*|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