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x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xing

博文

JCR五年期影响因子探析

已有 23423 次阅读 2010-5-24 01:50 |个人分类:学术期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期刊, 影响因子, JCR, 引文分析, SCI收录期刊

 
Garfield提出的期刊影响因子大概是过去二十年影响最为深远的科学定量测评指标,其计算方法为:用某刊前n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的总被引次数除以该刊前n年刊载论文数量。可见,总被引次数、刊载论文数量和论文及引文统计期(n年)是决定影响因子的三个关键参数,总被引次数和刊载论文数量是期刊自身属性,论文及引文统计期则是指标设计者设定。
长期以来,Thomson Reuters公司在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公布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一直采用2年为论文及引文统计期,但也备受争议[1-4]。任胜利、王宝庆和郭志明等人[1]指出,2年统计期使IF在出版周期不同的刊物和引证行为各异的学科间的可比性受到制约。Archambault和Lariviere[2]也认为,以2年为统计期缺乏依据,时间跨度太短,导致IF不能合理的测度一些学科的期刊论文影响力。Glänzel和Moed[3]的研究显示,当统计期较短时,期刊《The Lancet》的平均引用大于《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当统计期较长时,情况则相反。Della Sala和Crawford[4]针对神经心理学期刊的案例分析发现,5年的统计期更适合此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评价。
另一方面,ISI在期刊评价上的垄断地位正受到有力挑战。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Hirsch[5]提出了h指数这一测评高被引论文数量及其被引强度的评价指标。匈牙利科学计量学家Braun[6]将h指数推广到期刊评价,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作为Thomson Reuters Web of Science(WOS)系统的最主要竞争对手,Elsevier公司则不断强化Scopus数据库的评价功能。在其数据支持下,西班牙SCImago小组研制了基于Scopus的新型期刊评价指标SCImago Journal Rank(SJR),颇具新意和特点[7],Butler[8]认为SJR的出现将可能打破ISI在期刊评价上的垄断。
或许是迫于学界争议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Thomson Reuters于2009年初发布了新版JCR,增加了包括5年期影响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IF5)在内的新评价指标。IF5的计算方法是:用某刊前5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的总被引次数除以该刊前5年刊载论文数量。IF5的公布有望解决IF不能较好衡量被引高峰出现较晚的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问题,Della Sala和Grafman[9]立刻发表评论文章对此表示欢迎,Jacso[10]则针对图书馆学和情报学被JCR收录期刊的IF5进行了定性讨论,认为IF5是IF的有益补充。
附件文章尝试以2008年JCR科学版6015种期刊数据为样本,探索性分析IF5的性质,并注重与IF进行比较讨论。结果显示,作为能衡量期刊论文较长期影响力,具有代表性的平均性期刊评价指标,IF5更好反映了大部分期刊的被引高峰,符合布拉德福分布。IF5与IF即有较强排序相关,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IF5和IF的测评结果在少数较好和较差的期刊上较为一致,但在多数水平居中的期刊上存在区别。另外,给出IFa指数用于测度两种影响因子的差别,给出IFb指数用于综合两种影响因子的评价信息。
文章对于实践的可能启示在于,应注意IF5不仅是IF的重要补充,对于引文高峰到来较晚学科的期刊,IF5的测评或更具合理性;IF5的总体分布并非正态分布,今后的实证研究应注意数据变换或采用非参数统计学方法,IF5的布拉德福分布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期刊分区方法选择;对中等影响力水平期刊进行测评时,IF5和IF的差异值得关注;IFa指数和IFb指数可作为今后期刊影响力评价的新方法。
此外,关于IF5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例如,5年是否最佳统计期?目前缺乏全面系统的实证;IF5的评价有效性如何?可用同行评议结果进行验证;不同学科的IF5有怎样的差别?尚需更多细化分析;引文时间分布对两种影响因子有何不同影响?可采用半衰期等相关属性进行深入的分学科探索。
 
研究过程中曾得到科学网博主任胜利先生贺天伟先生的帮助和指点,特此致谢。当然,文责和错误自负。
 
文章信息:赵星.JCR五年期影响因子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187):116-123.
 
参考文献:
[1]     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J].科学通报,2000,45(2):218-222.
[2]     Archambault E, Lariviere V. History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Contingencies and consequences[J]. Scientometrics,2009,79(3): 635-649.
[3]     Della Sala S, Crawford JR. Impact factor as we know it handicaps neuropsychology and neuropsychologists [J]. Cortex, 2006,42(1):1-2.
[4]     Glanzel W, Moed HF. Journal impact measures in bibliometric research[J]. Scientometrics,2002,53(2): 171-193.
[5]     Hirsch J.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NAS,2005,102(46):16569-16572.
[6]     Braun T, Glänzel W, Schubert A. A Hirsch-type index for journals[J].Scientometrics,2006,69(1): 169-173.
[7]     赵星,高小强,唐宇. SJR与影响因子、h指数的比较及SJR的扩展设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80-84.
[8]     Butler D.Free journal-ranking tool enters citation market[J].Nature,2008,451(7174):6.
[9]     Della Sala S, Grafman J. Five-year impact factor[J]. Cortex,2009,45(8):911.
[10]  Jacso P. Five-year impact factor data in th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9, 33(3):603-614.
[11]  任胜利.特征因子(Eigenfactor):基于引证网络分析期刊和论文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3):415-418.
[12]  赵星.期刊引文评价新指标Eigenfactor的特性研究——基于我国期刊的实证[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 32(8):53-5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98-327916.html

上一篇:难的是论文被负引100次
下一篇:2009年SCI影响因子及JCR新意初探
收藏 IP: .*| 热度|

14 胡泽文 周春雷 吕喆 金小伟 王启云 贾伟 张旭 陈辉 李泳 许培扬 evernever0 chiqi85 LHY26 bigbull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