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s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sswang

博文

2014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印象 精选

已有 5051 次阅读 2014-9-11 23:06 |个人分类:机器人比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8月,在古都洛阳,我们迎来了实行选拔赛制度后的首届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我受大赛组委会的委托,担任了双足竟步窄足项目的比赛组织以及裁判工作。虽然比赛早已尘埃落定,但是关于比赛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才刚刚开始。

 

1.关于项目

 

双足竟步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老项目,记得07年济南RoboCup中国赛上就看过。发展到今日,规则已经基本定型,各队软硬件构架也大致相近。由于不需要设置传感器,使用较少的电机,控制器低廉到快把钱的51系列单片机,双足项目历来就是一个锻炼新手的场合。一句话,这是一个成熟的基本入门级的机器人项目。但是在这次比赛当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创新之处,譬如加入了CCD传感器来识别边线;利用大脚板动作来实现“跨越”之类。从比赛创立初衷来说,就是一个练手的容易的项目,大家在这么多年比赛以后除了比拼电机性能,烧钱之外;应该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制作自己的机器人。毕竟难度和成本(不买昂贵电机的话)摆在那里,为什么不能在功利化非常严重的今天给孩儿们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呢。相信这个项目还会继续存在并且发展下去。

 

2.关于学生

 

正如刚才说的,由于我们这个项目是入门项目,因此参加的学生主要都是大学一二年纪的低年级学生。我大概了解了一下:多数学校都是通过大一大二招新,招来的学生首先接触的项目基本都是双足、灭火、电脑鼠这些的,所以学生基本都没有什么比赛的经验。这点其实本无所谓,但是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因为选手紧张过度,在裁判发令过后,多次触碰甚至去搀扶机器人的严重错误。其实这些本可以避免的失误反应出我们学生心理上的不够成熟与冷静,我们的指导教师可能也在某些方面有意无意给学生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回归比赛本质,说到底这是个学生的比赛,主角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在平时指导教师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可以“越俎代庖”,等到比赛的时候还是应该让学生来发挥。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做好配角的工作,你该管的是后勤与心理。要知道参加比赛的学生本来就很紧张的心情在重压之下会是如何的状态。我负责的比赛项目每每比完一个,都要在成绩单上签字核实,很多学生都是用颤抖的手哆哆嗦嗦签下自己的名字的。

当然也有很享受比赛,用“玩”的心态来比赛的,不过我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年龄越大,快乐越少。25号晚上开始的青少年组的比赛,基本上那些中小学的小朋友都是在“玩比赛”。到了26号大学组,几乎所有参赛学生的脸上都是一副凝重的表情,甚至比的非常好的队伍,也至多在成功以后握拳+低声呐喊。套一句现在流行的句式“快乐都去哪儿了?”。建议大家有机会去看看RoboCup国际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中型组的TU,他们人员众多,每每踢进对手一个球,全场欢呼,仿佛得到了世界杯冠军一般。那种张扬的喜悦可以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才是机器人比赛的乐趣体现。

 

3.关于指导教师

 

我自己从06年开始参加机器人比赛,也勉强算个半资深人士。我也作为指导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坦率的说我也曾经在赛场上骂过学生、责备过志愿者、抱怨过裁判、议论过主办方、申请过仲裁...... 可以说比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我基本都遇到过了。我在这里不想对这次比赛的指导教师评论过多,我说一个我自己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例子给大家:我们当时是作为江苏省代表队参加的教育部组织的一项机器人竞赛。当时比赛是类似RoboConn赛制(在国内就是中国电视机器人大赛)。情形是模拟一个工厂仓库,执行分拣、搬运以及码垛的任务,比赛由两台自动机器人完成,任务时间是15分钟,允许一次重启。我们场上的同学在最后码垛的阶段出了一点小小的失误,以0.5分之差与一等奖失之交臂,并且还浪费了宝贵的重启机会。作为指导教师的我当时非常的不淡定,很没有风度的当场批评了学生,还企图通过各种申诉等手段妄图翻盘,当然一切都是白费力气。七尺男儿的学生被我当场骂哭,一夜都是以泪洗面。我们提交的所谓“证据”,申述努力都是徒劳。当时比赛是在广东,我们开了近两千公里的车带着机器人去比赛,非常劳累。在回来的路上,我躺在车后座,望着天上的白云,悠悠飘过,比赛的时光,宛若白驹过隙。作为的指导教师,准备比赛的过程相比比赛的结果要看到的更重要。比赛锻炼了学生、老师,提高了我们的心智,这就够啦,结果,随便他去吧。

 

4.关于裁判以及志愿者

 

首先,这次洛师提供的志愿者真的很棒!这点在群里面,也得到了大多数参赛学校的共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可爱的孩儿们,这次比赛能否顺利进行都成问题。而且,作为花木兰的故乡,这些个志愿者大都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般的女同学。各位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场地布置、赛场引导、助理裁判、问题解答等等工作都是由这些个女孩儿们完成的。当参赛调试的队员回到宾馆休息的时候,是她们还在看护着场地,保持着卫生、整洁的赛场环境。各种比赛琐碎杂乱之事都承担在志愿者们的身上。

这次比赛的裁判还是像往常惯例一样,由开展机器人竞赛活动比较好的学校里面的老师担任,他们往往也是技术委员会的委员。比赛项目的规则往往都有他们的参与制定,甚至就是项目的发起者。这里需要说明的事,所有的裁判都是本着热爱机器人竞赛活动义务来做裁判工作的,虽然看似权利很大,但是实际上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1200多队伍,3000多人,如果说裁判有权利的话,那也是放在阳光下的权利。所有的比赛结果都是经得起验证的。关于规则的理解问题,我在开双足抽签、领队会的时候就用大喇叭喊过:我们比赛规则是引导大家提供机器人的设计、制作、调试及现场运行水平的,请不要去扣具体某个或某些文字的含义。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一词就可能有多个含义,甚至同字词不同句读,都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意义。针对规则的个别词句来玩文字游戏、耍小聪明,这样的比赛队伍,我想是没有发展目光的。群里还有的观点是比赛获奖比例的问题,我想既然我们是RoboCup的工程类比赛,就不能做成像有些商业比赛那样人人有奖,皆大欢喜。毕竟冠军只有一个,而一等奖也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到。最后再说明一点的,裁判永远只是比赛的配角,真正主导比赛的是各个参赛队伍。

 

各位,我们合肥再见!更期待明年在淮安的工程机器人大赛的到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17988-826986.html


下一篇:对工程赛的几点思考
收藏 IP: 107.178.200.*| 热度|

5 罗汉江 强涛 陆泽橼 黄永义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