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中文打字机的发展史 精选

已有 23366 次阅读 2017-9-22 12: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中文打字机的历史不仅仅是键盘的发展史,也是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发展史。

编译作者:步一 /Indiana University    原文作者:Adal, R.

素材推荐人:RonaldRousseau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当我们在英文输入状态下从键盘上敲击一个“A”时,屏幕上会显示这个字母。但当我们在中文输入状态下敲击“A”时,却可能打出多个汉字甚至带出以拼音字母“A”开头的更多汉字。

Thomas MullaneyThe ChineseTypewriter(《中文打字机》)一书讲述了中文打字机背后语言科技方面的巨大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对于推动汉字输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近日,Nature期刊上刊载了一篇针对此书的书评,向读者展示了中文打字机的发展历史。

录入中文的过程中,录入速度绝对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近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文打字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当数以万计以中文书写的政府公文、商业文件不能录入机器内时,汉字几乎濒临险境。这样的窘境使得近150年内,在中国和与中国有密切联系国家(如前苏联、日本、美国等)包括工程师和语言学家在内的人士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汉字模具

汉字面临巨大挑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汉字数量巨大:常用汉字就有几千个,加上生僻字共计有数万个,这让其汉字的录入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期的一项解决方案是把所有可能用到的汉字做成模具,并将所有模具按照偏旁部首一个一个地摆在一只长方形的盒子中。当排版的时候需要哪个汉字,排字员就从盒子中找到哪个汉字对应的字模,随后机器手会把铅字印在纸上。这种方式工作量巨大,工作效率较低,而且这项工种对于排字员的身体还有一定的伤害。针对此方法,后来排字员会根据字频将经常出现的字模放在较近的位置。

最早的『中文打字机』

最早的中文打字机是由祁暄发明的。1915929日,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了中文打字机,并获专利。此前,祁暄将自己发明的打字机说明报请留美学生经理员转详教育部,请予转咨农商部。农商部以祁暄所制打字机器,构造完备,运用灵便,所印字迹尚鲜明,特准按照暂行工艺品奖章,给予专利5年,以示鼓励。

林语堂的『明快中文打字机』

在中文打字机发展的历史上,另外不能不提的一位重要人物便是林语堂,他在1946年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这种打字机采用了上下形检字法设计键盘字码,每分钟最快能打50个字,且不用训练即能操作。以下文字选自知乎上对于明快中文打字机原理的介绍:

从使用方法和基本工作原理来说,与现代电脑的汉字输入法非常类似。操作员根据汉字的字形来输入第一部分的字根-对应地,打字机会根据选择的字根来旋转大滚筒,将拥有同一类字形的汉字那一条滚筒转到工作区域。然后输入第二部分的字根-小滚筒开始旋转,一直转到正确的字根那一面。然后打字机上还有一个固定的照明放大镜-打字员可以通过这个放大镜观察当前显示的字模,并且通过按键来左右移动字模滚筒,直到找到正确的汉字。(来源于[3]

计算机的普及让中文打字机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后半叶,电子中文打印机等一系列更为方便和有效率的中文打印机出现。20世纪末期,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中文印刷难度的大大降低,中文打字机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中文打字机的历史不仅仅是键盘的发展史,也是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发展史。正是一代一代华人的努力,才有了中文打字机的发展;这些努力也为后来中文输入法和中文计算机数字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Adal, R.(2017). How China sidestepped QWERTY?Nature,549, 158-159.

[2] Mullaney, T.S. (2017). The Chinese Typewriter:Ahistor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60526/answer/3833799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77246.html

上一篇:当我们研究科学家移民,我们在研究什么
下一篇: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吐槽双一流名单?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6 史晓雷 刘钢 蒋迅 yangb919 chenhuansheng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