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用ORCID追踪全球科学家的流动 精选

已有 8848 次阅读 2017-6-21 09: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Open Researcherand Contributor ID,简称ORCID,是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的唯一识别码,类似于身份证号码。ORCID可以有效解决科学家重名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追踪全球科学家的流动轨迹。

编译作者:闵超 / 南京大学            原文作者: JohnBohannon & Kirk Doran

素材推荐人:朱春燕 / 南京大学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不同国家、地区的科学移民比例与方向)

全世界跳槽最频繁的科学家是谁?

基因组学专家Rimantas Kodzius,可能是当今世界上跳槽最频繁的科学家之一。他一共在10个国家工作过,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沙特阿拉伯。得益于ORCID项目,我们将有可能发现科学家的流动模式,并追踪他们的个人故事。

ORCID是什么?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简称ORCID,是一种用以唯一识别科学家的代码。简言之,ORCID是科学家的唯一国际身份证号,可以区分重名的科学家。全球25%的研究人员(约300万人)都拥有自己的ORCID代码,并将学习、工作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也添加到个人主页上。

ORCID是一项社区驱动的非盈利开放性组织,专注于为研究者创建并维护唯一标识符注册系统,以及将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与这些标识符相关联的透明方法。ORCID项目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通过赋予不同的科学家不同的识别代码。ORCID的管理者维护着一家专门的网站,而用户可以向网站添加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自从2012年创建以来,ORCID飞速发展,如今在300万用户中,已有741,867位用户将他们的ORCID主页作为自己公开的个人简历,与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同步更新。这其中,也不乏从业几十年的老司机

ORCID帮助我们分析科学家的流动模式

追踪ORCID用户居住的国家,可以帮助我们追踪科学家的流动模式。像Kodzius这样的超级移民在ORCID数据里脱颖而出。全球约10%的科学家在ORCID里留下了他们的地理位置痕迹,科学家流动的模式也在ORCID数据中显露出来。例如,数据显示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中有30%的人如今生活在其他国家,而其他欧盟国家的这一数字仅为15%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影响了移民美国的科学家的数量。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在美国学习或者工作的外国研究人员数量一直持续增长,然而2002却出现停滞。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当年的移民数量下降了约15%,直到2008年才完全恢复。暴恐可能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即成千上万的高技能人员在数年之内拒绝到美国工作。

ORCID存在的问题

不过现在用ORCID数据来做出因果推断可能还为时尚早,因为ORCID数据本身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ORCID的用户偏年轻化,一些国家的用户数量被高估了,而另一些国家的用户数量被低估了。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科学家采用ORCID的人数超过了实际的比例,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都要求科学家使用ORCID。另一方面,学术界的研究人员也往往比产业界的科学家更积极地注册ORCID,因为前者发表论文的压力更大。

即便如此,ORCID揭示的很多有关科学移民的模式,还是跟联合国报告中的结论相互呼应。随着ORCID自身建设的逐步完善,政策制定者也更有希望利用它来追踪科技政策的影响,激发科学家的研究潜能。与此同时,ORCID也为世界范围内科学家的迁徙轨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科学交流的国界会消失吗?

科学家移民的待遇无疑是诱人的,这通常意味着更加丰厚的薪水、更多与顶尖学者接触的机会等等。Helena Pinheiro,一位现年56年,在里斯本高等技术研究所工作的生物工程师,希望获得更多的资助。她曾五次穿越国界寻找工作机会。她认为,在另一个国家生活与工作,可以让她更仁爱、更善于交流、也更幸福。她对跨国工作一直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科学交流的国界有一天终将消失。

Bohannon, J. & Doran, K. (2017). IntroducingORCID. Science, 356 (6339),691-692. (May 18, 20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62029.html

上一篇:学术评价中,勿被定量指标蒙蔽双眼
下一篇:ESCI:又一个科技评价的香馍馍?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10 梅卫平 高建国 王从彦 武夷山 强涛 左小超 陈晓宇 翟自洋 孙学军 高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