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如何取消Douglas Prasher的博导资格? 精选

已有 19586 次阅读 2008-10-19 01:06 |个人分类:一家之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何取消Douglas Prasher的博导资格?

2008.10.18

Douglas Prasher第一个对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却没有拿到终身研究职位。他在退出研究前后,把自己获得的GFP基因无偿地给了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UCSD的Roger Tsien。Chalfie和Tsien两人在此基础上的工作获得了前个礼拜颁发的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Prasher自己现在在一家汽车销售商那里帮忙开车送客人,一个小时挣10美元的工资。

有关Prasher的故事和相关报道可以在最近全世界的报刊上看到。大家可以从维基百科上关于Douglas Prasher的介绍的链接中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

维基百科上关于Douglas Prasher的介绍链接:http://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Prasher

我在两个多礼拜前又一篇点击率还不错的博文《如何取消青年博导的博导资格?》谈到年轻人是否应该获得终身学术职位的事情。我觉得Douglas Prasher的故事正好是对美国的学术制度的一个最好的注脚。

《如何取消青年博导的博导资格?》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268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为Douglas Prasher的遭遇感到惋惜,也祝愿Prasher和他的家庭能够过得更好。我自己也不例外。Chalfie和Tsien都说他有资格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我相信现在世界上肯定有人在想办法做点什么来帮助Douglas Prasher改变他自己的生活,甚至可能会给他一个回到科学界或者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的机会。他已经57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做比较前沿的研究。

Chalfie这个自封的Schnook说他自己的诺贝尔奖实现可以被拿掉而颁发给Prasher:

"(Douglas Prasher's) work was critical and essential for the work we did in our lab. They could've easily given the prize to Douglas and the other two and left me out."

对于三位获奖者,Prasher说:

"I'm really happy for them. I was really surprised that particular topic carried that much weight."

看来Prashe人以前并没有想到GFP的工作会的到诺贝尔奖的如此肯定。如果Prasher是在中国,他大概会抱怨说:

“要是那帮基金委或者科技部的不懂得科学评价的家伙当时给了我这个年轻人经费,我早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

Prasher没能继续进行他自己的工作,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关于GFP基因的研究申请没有继续得到经费支持,而且他也没能获得终身的研究职位,这些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不过,他退出研究的另一个原因也是由于他自己当时选择了退出。所以他现在也没有抱怨自己未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他说:

“At that time, I knew I was going to get out of it; my funding had already run out。”

Prasher是个诚实的人,他无偿地把自己获得的GFP基因送给了Chalfie和Tsien。在Chalfie发表于1994年的那篇Science文章中,Prasher也是作者之一。诺贝尔奖委员会最后没有发奖给Prasher,我觉得应该不是因为不了解Prasher的贡献,而是不得不作出一个不那么简单的选择。

我常常给学生说:做研究生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一个权利。你需要证明自己能够做好的研究,而不是去抱怨他人或任何客观原因使得你做不好。如果你遇到了困难,你应该问自己是否应该和值得坚持下去。你的任何选择,其结果都是你自己要接受的。

回过头来,Douglas Prasher有Science文章,博导资格还是被取消甚至最后退出了学术界。人们自然会问:这在中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我当然认为Prasher最后无法在学术界获得永久职位是一个遗憾和不知道如何发生的错误。不过Prasher的故事也正好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美国那边的学术界真的是不好混,而我们这边要混的确是太容易。

所以,我们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仍然继续选择降低学术标准而不是提高它,我们的绝大多数教授是不是真的去做一个小时挣10块钱人民币的出租汽车司机会更好一点呢?

(注:文中的几句引语来自维基百科链接中的内容或相关报道,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具体来源。)



诺贝尔情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43191.html

上一篇:又一篇综述正式发表
下一篇:几日不见如隔三秋
收藏 IP: .*| 热度|

6 徐磊 王德华 王洪辉 twxz gzyang countryroad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