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聊聊“科学网大学”的未来 精选

已有 6486 次阅读 2011-10-25 16:39 |个人分类:科学网大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大学

最近科学网几位博友又提到“科学网大学”,特别是吕老师的文章《科学网大学今安在?》,读来很让人感触;今天我就报告下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行动。

上次热议“科学网大学”,是在半年前;建立了圈子和QQ群,但最终逐渐冷淡下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主观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团队,团队都是志愿的、松散的网络组织;客观上没有一定的资金或平台支持,当时提到建立一个半开放的wiki平台,用来建立科学网本身的知识地图,但后来不了了之。

一、关于科学网大学的出路
经过这些之后,我静心的思考过一阵子。踏实的做出“科学网大学”,可能有下面四条出路:
  1. 权威机构资助。比较理想的,国家以较大资金的项目来操作;科学网开放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或者科研、大学等机构提供平台。这条路的优点在于,背景雄厚,操作容易,舞台大;缺点在于,申请项目或者合作难度较大,毕竟是相当新生的事物,同时一切可能仍然在各种行政化的控制之下。
  2. 风险投资。这是一条比较商业化的道路,走资本路线:以一定的知识商业模式,来吸引投资者资金。这条路的优点在于可能带来一定启动资金,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甚至是致命的(相对于科学网大学的初衷)。
  3. 社会以及企业赞助。这条路可能性不大,但考虑过。在发达国家也许行得通,在中国难度太大。
  4. 完全自力更生。以某个专业的行业为依托,形成一定的盈利模式;在这个基础上,从构建行业知识网络出发,逐渐建立一个社会知识网络。这条路的优点在于比较自主,缺点在于起步积累慢。
也许还有其他模式,每种模式有自己的优劣,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一起努力尝试;下面说说我个人的一点尝试。

二、个人关于“科学网大学”的尝试
和武京治、张亮生、方晓汾等几位朋友私下探讨过实现模式这个话题,感觉都不容易;我比较看好最后一条路:完全自力更生。因此我希望在一个垂直行业尝试,摸索到比较合适的盈利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踏实、大胆的做出终于自己理想的选择。

但这条路并不容易,我尝试的网站平台有http://www.jdgcs.org/ 和 http://jdgcs.org/;实际上是一个网站,后者应该是更合适的平台。虽然我预计这种模式可能会转起来,但目前并不能保证这种模式的可盈利性;也就不敢拉科学网其他行业的朋友下水,就没公开宣传。

说这些,只是想请吕老师别失落;还是有人在默默的尝试“科学网大学”,并在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前行,并没有放弃……


三、关于科学网、“科学网大学”的结构与定位等
科学网的定位,作为一个媒体出身的网络平台,科学网要不要做技术或者科普方面的内容?这是科学网的定位问题。我个人觉得,科学网定位为一个媒体和科普平台,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科学网大学”的结构,个人觉得诸位博主,每个人,或者几个人,逐渐发展自己的方向,建立一个垂直的行业网站,形成自己健康的商业模式;然后各专业网站,在商业之外,形成一个可信知识联盟,可能实现我们当初提到的“科学网大学”的理想模式。这是我正在摸索的东西。

科学网在“科学网大学”中的位置,科学网不妨作为一个在线“大学”联盟的交流平台,形成一个非官方的学术共同体。毕竟在这里的,很多都是经过相当科学训练和具备较好科学素质的“正规军”——“正规军”的觉醒与努力,可能远比培养新人的代价小。

四、呼吁
科学网的诸位,在学术上虽不一定每个都能雄霸一方,但起码都能独当一面。因此希望这里的朋友能够多方位的把当初的理想,尝试起来——行动才能改变现实。

未来也就把握在你我手中,还是靠自己靠谱,自助者天助。


五、关于信息与教育的未来
假设我们和平的发展下去,那么未来的信息与教育模式,可能远超我们现在所想象。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的普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那么,未来的教育模式会是怎么样呢?很大的想象空间……但现实就在我们不远的前方。

随想随写的东西,欢迎一起聊聊这些话题。


众议“科学网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500869.html

上一篇:卡扎菲被暴打视频细节曝光
下一篇:PostgreSQL:最高级的开源数据库
收藏 IP: 183.3.171.*| 热度|

45 武京治 吕喆 赵凤光 张玉秀 贾利军 武夷山 吕乃基 李学宽 李泳 梁建华 郭桅 禹荣明 杨华磊 刘颖彪 陈小润 平文丽 桂耀荣 罗汉江 许培扬 曾新林 苗元华 李猛猛 吉宗祥 马红孺 何应林 刘立 桂和荣 方琳浩 刘庆丰 彭思龙 赵新铭 张骥 胡石建 梁进 张天翼 唐常杰 王号 虞左俊 陈飞 方晓汾 宋元元 gistian xqhuang sigkay Geisla

发表评论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