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徐仁修|什么是生态摄影?

已有 3580 次阅读 2019-4-17 01:3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徐仁修|什么是生态摄影?

来源: 徐仁修 徐仁修荒野 2019-04-16

《台湾最后的荒野》终于如期出版,我接到非常多读者的来信鼓励,也有很少的四位读者来信指教或表示失望。我从内容分析,懂得自然生态的人都对摄影集赞誉有加,而从事沙龙摄影的玩家,就会感到失望。这其中的差别,是对于摄影路线与角度所产生的差异,我略述于后。 


沙龙摄影是所谓的唯美摄影。他们就是要表现视觉之美,所以,得到唯美的影像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他们不在乎过程是用么方式,例如摆拍、制造假雨水,甚至把不会反抗的小动物,像小树蛙,挂在丝瓜卷藤上。


▲ 这张印尼摄影师 Penkdix Palme 拍摄的照片在网络广为流传,虽然唯美,但却是喷壶造雨、摆弄青蛙而得。自行百度“打伞树蛙“可了解更多


更严重的有把小鸟幼雏用三秒胶黏在海芋的红色果实上,逼母鸟飞来并悬停喂食。摄影者事先已在植物下方以及左右架好闪光灯。这样拍到的影像当然很唯美,但在自然世界里不会出现这样不自然的景象,而得到那张美丽的照片,代价可能是弄死一只小鸟。 


要了解生态摄影得先明白“生态”这两个字的意义。生态就是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所以生态摄影就是以视觉吸引力表达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照片。


▲ 流星蛱蝶纹路神秘,颜色相当特殊,但有如标本照,所以没有采用

▲ 这张大紫蛱蝶停驻路墙,环境不美,也没用上

▲ 这是有环境与行为的照片,最后选了这张


自然生态的基础是自然科学,从地质地形地貌到气候,从无数物种到彼此的关系,如寄生、共生、附生到食物链,从生态行为到猎杀或逃生技巧……这些全与科学相关。拍鸟的人须熟知野鸟的生态习性,喜欢拍蝴蝶的人得清楚蝴蝶的生态,酷爱兰花者得了解各种兰类的生长习性与栖地…… 


▲ 无论姿态颜色都美,但因是常见的蝴蝶,也没选它

▲ 很有视觉张力,但是中海拔常见的大红纹凤蝶,也割爱了

▲ 雌的黄裳凤蝶,有如瞪眼的猫头鹰,就是要吓退爱吃蝴蝶的野鸟。虽然不错,却觉得没有好到可以上摄影集

▲ 众多青斑蝶飞舞,很棒的照片,但已有一张在树林间飞舞的


在台湾,野鸟、蝴蝶、兰花各有好几百种。其他还有兽类、两栖类、爬虫类、昆虫、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菌类……真的是物种众多又复杂。像动物很多是夜行性,连看见都非常不容易,要拍到就更困难,那就不用说要拍到有视觉吸引力(美)的照片有多难能可贵了。 


▲ 鹗捕到条大鱼,好像挂着鱼雷炸弹的轰炸机

▲ 百步蛇游到我趴着的地方,离我眼睛只剩三十公分。我用广角拍下这可怕的一幕

▲ 山雾弥漫的树林,更增添幽兰的美丽

▲ 油桐花绽放,是浪漫台三线的美景

▲ 大片相思树同时开花,好几十年才有一次机会。只有年年留意它开花的我,才能拍到这画面。那几座尖峰,标示了地点:三义火炎山


例如,我摄影集里的豹猫,绝对是第一张在野外拍到的照片。如果你上网寻找,你看见的照片,都是隐藏式相机拍的近照,或遭路杀或捕兽器夹伤的。其他像穿山甲、飞鼠、野兔……也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用四十几年的光阴,才能略表达台湾自然荒野的丰饶与美丽于万一。 


▲ 只能说老天安排给我拍的,只有说:感谢老天爷!

▲ 在夜晚悄悄滑翔而下的白面鼯鼠

▲ 难得的镜头,但会欣赏蝙蝠的人不多,只能说抱歉


对物种美的表达,我的要求也跟一般摄影者稍有不同,例如拍蝴蝶,我很少拍静止的,因为那只是图鉴。而蝴蝶最美最生动是翩翩飞舞时,蜻蜓也是这样啊!他们个体小、飞行速度快,要拍到,甚至要拍好,真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中累积出来的。 


▲ 在水草花朵盛开的沼泽上飞行的蓝黑蜻蜓,是几百次失败后的作品

▲ 常见的独角仙,飞行版就有些难得了


摄影集中的照片,有的是早期用幻灯片拍摄的,最早的一张是1979年春天拍的三芝,距今已有四十年。台湾潮湿温热,幻灯片保存不易,容易变色或发霉,而再经扫成数位档,多多少少有些耗损,那也是我的一大心痛之处。 


▲ 1979年春天的三芝,梯田美景成了三芝人的乡愁。现在不种稻子,种房子,好像我们不用吃饭了


有关生态摄影的表达,我会在五月的版纳植物园培训中详细说分明,欢迎对生态摄影有兴趣的伙伴报名参加,也许会对您的人生带来更多美好与意义!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73743.html

上一篇:[转载]徐匡迪院士: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下一篇:[转载]北大院长面试上海学霸:他们就像一个模具打造出的“家具”
收藏 IP: 219.159.19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