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我与传统文化-《金融博览》卷首文章2015年5月号

已有 2253 次阅读 2015-5-6 23:32 |个人分类:学思碎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文化

《金融博览》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刊物。编辑邀请我写的文章《我与传统文化》,登载在2015年5月,与大家分享。

原文载《金融博览》 我与传统文化-金融博览201505.pdf



我与传统文化

李兆良


 我记得开始学书法是小学一年级的事情。同学拿着毛笔老皱眉,我却“甘之如饴”。还不懂得什么是好书法,在墙上写大幅药品广告的书匠也吸引我看半天。看电影字幕、演员表让我羡慕不已。现在想起来当然可笑,实际上那的确是我对书法的兴趣萌芽。家里阁楼上藏了一些老扇面、书牍,老一辈只是当古董收藏,偷偷翻阅它们是我每天的功课,回想起,我还清楚记得各种书体,后来也成了我的范本。

我念英文中学,但大学就读于新成立的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书院保持了创校的中国人文精神。国文是大一、大二必修课,每天上,而且每星期要用毛笔写作文,即堂交卷。我上大学全靠自己挣钱。工读的工作,恰好需要我写大字海报,教二胡,编曲,指挥民乐。实在求之不得。

1958年买第一把二胡,至今快60年了。当时香港根本没有人教二胡,学二胡只能自学,“老师”是1959年出版的《二胡广播讲座》。当时,中国经济困难,纸张缺乏,褐黄色,满是纤维,现在作包装纸都不及格。这位“老师”,我现在还珍藏供奉着。凭着只有3个月学小提琴的基础,忍受着噪音,坚持一年,暑假有时候每天拉8小时,总算有点成绩。1959年,我在朋友办的私人音乐会上演奏了两首广东音乐,《鸟投林》和《平湖秋月》。

1962年,我与几位乐友一起创办香港第一个业余学生民族乐队。当年就开始教学生,抄谱,编谱,指挥,经常整个周末浸沉在民族音乐中。那时的乐谱,是我上海一位亲戚帮忙购买的,为了适应我们的程度,有时我要改编,简化。香港音乐节第一届有二胡独奏那年,我参加了,还拿了亚军。当时参赛的二胡选手,大半都是我教的。其中一位好学的学生,后来还拿了全香港音乐节二胡冠军。乐队从7个人的小组,7年后到我离港赴美升学时,发展成70人的大乐团,每年演出,没有间断过。

我最喜欢的是刘天华和阿炳的作品,尤其阿炳的《二泉映月》,诉尽哀怨人生。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就哭了,他说此曲是要跪着听的。大学一年级,我在新亚书院的国乐晚会上第一次演出了《二泉映月》。

1969年,我到美国,踏上科技之路。学习工作之余,保证每星期挤出时间练习二胡,和一些国内来的朋友办了小乐队,也多次演出《二泉映月》。我一直梦想有一天拜访阿炳的故乡无锡。2002年,乐团成立40周年纪念的一年,终于圆梦,我探望了香港的乐友,并且到无锡拜谒了从未见过的老师阿炳。

科研需要系统性,属于左脑的活动。艺术的直觉性属于右脑的活动。两方面并用,才好平衡智力的发展。有时候直觉与宏观性对科研更重要。这种直觉与宏观性不但省去好多弯路,也起了人格培养的平衡作用。多年来研习书法、拉二胡、打太极拳,这几种表面毫无相关的活动,其实有很多共通处。阴阳平衡对比,不就是艺术形式的基本吗?拉二胡的强弱高低,打太极的快慢屈伸起伏,不就是《道德经》的要义吗?二胡的运弓与书法的一波三折,太极拳掌步的虚实与结字布白,还有活动中的呼吸,的确也对写书法有帮助。

我在美国多年搞科研,兴趣广泛,尤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的偶得与拾零,与读者分享。


李兆良

于俄亥俄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87930.html

上一篇:美国奇石,求地质学,矿物学专业解释
下一篇:李兆良:互联网需要建立有关转载规章制度
收藏 IP: 71.66.252.*| 热度|

5 徐磊 姬扬 蔣勁松 马德义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