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wzydgjj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kwzydgjjx

博文

学而即创之之十二: 等待和不等待

已有 1594 次阅读 2019-3-2 11:58 |个人分类:学而即创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即创之, 等待, 不等待, 思维本能, 独立思考

前些时间,看了朱永新老师写的一文,意思是说教肩需等待,等待学生的生长,不要拔苗助长,我认为这是理念正确。在中小学,老师家长们的脑子必须深刻这一重要意识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搞拔苗助长,其关键就是不能拔根。这个根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本能问题,可以理解为未成年人的生长规律。

在中小学,课后就是要让学生们多一些自由自在的玩,越小的学生越是需要玩。

要等待学生生长,玩就是未成年人不可或缺的生长活动。玩的学习必然会在脑子里积累出很多不同于别人的感觉,是创新自己更是创新世界的资本。玩的学习会更显感觉的主动,更显思维的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的教学必须为学生生长留下足够多的空白,让学生们能靠自己去不断扩充发展,做自己。有我,有你,也有他,这个世界才会更和谐,更精彩。

一般情况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后作业的复习巩固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必须有。在学而即创之的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中,不说课后作业是知识教学的恶习,至少也是不良的教学习惯。

例如在课后,学生想玩而不愿做作业时,千万不要强求!

朱永新老师的这一教育需要等待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南外校李老师理直气壮的讲:“教学中总是等待学生的发现,効率问题怎么办?”

我认为,南外校李老师的这一说,这是面对了现在的教学实际,是必须有的思考。老师们必须解放思想,面对实际搞好教改,坚持操作正确。

朱老师不上中小学的课,只能说说理念正确的话,无法解决发现法的课堂効率问题。正常,可以理解。

李老师把教学的发现法认识为一般科研工作中的发现创新,只知必须学而时习之,不知也有学而即创之的客观存在,自然是无法解决发现法中的等待和不等待,肯定是无法解决发现法的効率问题。

等待,不等待,要看具体情况,要有准确定位。目标发现创新的质量追求,也不能没有等待,但不能有过多时间和非主题的等待,效率是底线,要能够实施减负提质的无课外作业教学。

学而即创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目标中必须做统帅,这就是学而即创之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必须有的坚持。我们说教育教学意义上的不等待,首先要抓住根本和关键,注重发现创新的思维过程。

如充分且及时地利用思维本能、身体的成长性和学生脑子里已有的信息,及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

特别要注意利用好思维本能。从根本上讲,中小学教育就是要不断激活思维本能,利用好思维本能,培育好思维本能。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数学教育几乎都是开始于12345等的数数,也就是开始于对数数原则的操作。

操作中要有数的概念,也要有相应事物的具体数量。老师们是这么做的,大人们无师自通,也是这么教小孩子的。

问:这里有两堆苹果,数一数,这一堆有几个苹果。

答:123,这一堆有3个苹果。

问:嗯。数一数,那一堆有几个苹果。

答:1234,这一堆有4个苹果。

问:嗯。再数一数,这两堆一共有几个苹果。

答:1234567,一共有7个苹果。

教:数对了。这一堆有3个苹果写上3 那一堆有4个苹果写上4。我们要计算出两堆一共有几个苹果,首先需要在34之间写上一个+的加号,在4的后面写上=的等于号,等于号后面写上7,就是3+4=7

操作:教者一边说,小孩子一边写,写出3+4=7

育:跟着我念,34等于7;再写一遍3+4=7;再念一遍34等于7

注意:事不过三。

这样的教育教学过程,把数学的概念其对象结合起来,在第一时空里统一性地交给了小孩子,能让小孩子在脑子里完整地建立起第一印象,突出了思维的形抽统一。

如此教学,学生们后续的思维中,知概念必知其对象,知对象必知其概念。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同生异长之求同思维的本能。小孩子也是人,不可能例外。

需要认识的是,从本能到文化文明,必须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教学必须做好这个转化的桥梁。关键是要及时,千万不要等待。

例如学生刚刚学过关于苹果数量的3+4=7的知识后,便可提问:由3+4=7你想到了什么?

面对如此比较模糊的大题口,在强制性提问的教学信息的刺激下,同生异长的思维本能会让这个大题口中的关于3+4=7信息,立即和脑皮层里的类同信息结合。

学生们的脑子里已有的“3个苹果+4个苹果=7个苹果”的类同信息了,脑外的3+4=7的刺激信息,两者因有3+4=7的信息之同,回忆出3个苹果+4个苹果=7个苹果,是模仿的自然,异长出3个人+4个人=7个人、3+4=7元等等,就是发现创新自己的自然了。

人的本能思维,目前已经能够肯定的就是二进制,即同和不同,或是说同和异。这个思维本能,人一出生就有。入学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类别逻辑和关系逻辑的思维阶段,如此教学是适应了小孩子的生长性,不需要等待。我做过这一具体的教学实验,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在实践中认识真知,辨别真假。

这样的发现创新思维教育中,运用了数学的两种形象。

一是概念本身的形象。如123+=等的数字和符号,3+4=7的运算法则的表达式,都属于概念的标注形象,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形象;二是对应的1个苹果、2个苹果、3个苹果,3个苹果+4个苹果=7个苹果等,分别属于上述概念的对象,是比较形象的数学形象。

上述教学过程就是把这两种数学形象作为思维教育的工具,以达建立数学抽象的目的。

如果把这两种形象进行如动漫等的艺术化想象,必须坚持在数学形象的原则下进行形象数学。

如果是班级教学,提问活动不要总是让学生口答,一两个抢嘴快的学生一说,多数学生就没了学而即创之的学习机会,不能让学而即创之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中有时可以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然后再实施全班交流,让学生们都能有思考的主动,这就是必要的等待。不以独立思考为基本的所谓合作讨论,往往是模仿的多,学舌的多。

相对而言,利用思维本能的教学就是不等待,让学生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是等待。

可以看出,在上述教例中,只是坚持了一个最基本的形抽统一的思维方式,就能让小孩子学而即创之了。久而久之的学而时习之,学生们就能养成形抽统一的数学思维习惯。这个数学思维习惯能迁移到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生长为一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例如。教育教学的等待和不等待的问题,只是凭自己的意识说说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不能突出问题导向,也就是不能进行形抽统一的思维,就是心理混合物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鸡汤。

只是说概念,不说概念的对象的人,不是呆子就是骗子!

数学发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的重要,莫过于思维方式。形抽统一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最靠近人的本能的思维文明。

一般来说,形抽统一的思维方式有两个基本形态,即从形象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形象,这两种形态没有思维档次的高低之分,只是思维形式的不同而已。

一年级的数学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从实物数量到数的层面,需要有从数到实物数量的思维过程,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活动在同生异长的本能下是可以互相迁移的,教学操作中可以设计出有区别的过程,及时操作。

锻炼学生的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思维,必须有老师的及时引导的刺激,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学而即创之的思维帮助。

抓住这一帮助,等待必然是很有限的,不会影响教学效率,反而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等待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学生和专家学者在思维性质上的不一样,而是思维程度的差异。

操作上不能总是等待,就要根据学科思维的性质,助力于学生的学科感觉。创新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感觉,如思维方式、学习经验,知识感觉等的一个都不能少,都有了,创新思维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人大的一位博士后教授看了我的具体教案后说,你这是做了一个套,让学生往里钻。要明确,教育的发现法,整体上讲还是属于学习性的,也就是模仿发现创新,模仿发现就是一个,关键看学生思维是主动多还是被动多。

哪里有感觉的主动,哪里就会有高效的学而即创之的成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58389-1165175.html

上一篇:学而即创之之十一: 让迁移成为学生思维的主动
下一篇:天下最难事作在最易处
收藏 IP: 112.21.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