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wzydgjj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kwzydgjjx

博文

能够面对4.0的课堂教育教学技术

已有 2415 次阅读 2017-11-23 09:12 |个人分类:数学思维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感觉, 意识, 教育教学



--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的说说(11)

    60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技术中有多少不是别人的!


   看操作,从记忆双基概念到现在的微课翻转等都拿来了。看理论,新课程把外国教育理论一窝端了。什么结构、情境、自主等的,人家的两个字就能引领出我们的一个教育家。似乎外国的教育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只有跟着人家走才是最先进的。


    说教育的人,说教育的先进,有意无意的几乎不会不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为标准。

山塞机很普遍了,山塞教育也是铺天盖地而来。


不要忘记,我们的教育有特色体制,有中高考的实际,有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等等方面的不同。我们的教育教学技术的设计和实验,必须思考这些不同。因这样的不同,我们的教育既需要培养学生,也需要训练考生,我们的教改难度更有束缚。这样的束缚并不都是坏事。我们普通老师若想创新,不得不把这样的困难作为不同于别人的机遇,创造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和理论。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科知识扩充过程中创新思维的需求,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体验和生长规律,在无课外作业的前提下,培育好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顺其自然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让学生们考出自己的最高分数。


我们的很习惯模仿别人的现在,更需要看到我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相同,如都是老师操作学生,都是接受学科共识之操作,都是要培育学生能力,等等。我们需要看到教育所面临的经济、技术等等方面不断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4.0的老师也有了,你想到了吗。我们特别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适应4.0的问题。

比之机器人,除了感觉还有什么是只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知识及方法都是死的,结构出来的东西也是已知的,都是已知世界里的东西了,感觉里才会有未知世界。已知的东西,都可以模仿,可以机械,都可以智能化。


为了跑赢4.0国外国内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一定都会实施感觉教学。


你的微课能微出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即时感觉吗,你的翻转课堂能翻出学生们的创新感觉吗,你的结构能让学生们结构出自己的新知识吗。你总是习惯机械的讲解怎样解题的过程,机械的操作记忆知识的那几个活动,这样的你用机器人替代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老师和学生们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科的和思维方式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在现时和未来能产生创新的学科感觉,40机器人永远做不到。


重要的话说三遍:人工智能的时代正来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要跟上,要扬人类感觉之长,把感觉作为手段的统帅,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各种各样的学科感觉,让学生们能主动的利用已知知识创新新知识,实施好减负提质的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只能解决信息存储和信息的整理加工,永远不可能解决只有人类才有的天赋感觉,特别是意识感觉,及推理等。


我们靠天赋感觉这个可以源源不断的创新之能创造了机器人,我们的教育教学技术不是要培养机器人。


要以生为本吗?从思维的角度,你的首要操作就是要以感觉为本,要培育学生们的学科感觉,丰富学生们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未成年的孩子特别需要在课外玩,要让他们玩过够,积累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的感觉。

  特别抽象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不能总是抽象,需要落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包括如课堂模式在内的一切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创新创造,总是需要落实于形!

  带着培育学生感觉的意识走进课堂,就要落实于活动,落实于程序,落实于运用,落实于模式,落实于减负提质的效率。

   有感觉、记忆和同生异长之求同的思维未必会有创新,没有感觉、记忆和同生异长之求同的思维就一定不会有创新。记忆固然重要,感觉更难得。面对4.0,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模式,从思维的角度看教育教学技术,如果其核心还是记忆式,就太落后了,就是犯傻。


   愿我们的孩子在中小学教育中能培育好感觉,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能永远跑赢机器人,不断创新人工智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58389-1086446.html

上一篇:感觉是一步或两步的思维--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的说说(10)
下一篇:必须有足够可用的知识
收藏 IP: 183.210.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