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爱因斯坦与柏格森的遭遇战 精选

已有 9876 次阅读 2016-6-21 06:28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爱因斯坦与柏格森的遭遇战

■武夷山

【柏格森坚持认为,要想认识时间,不能只诉诸科学这一个视角,而必须有哲学视角。】

1921年4月6日,爱因斯坦与出生于瑞士的著名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于192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巴黎的一场由法国哲学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中相遇,两人有观点交锋。半年后的1921年10月,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颁奖理由不是由于他提出了蜚声遐迩的相对论,而是由于他提出了光电效应。应当说,光电效应在激起公众的想象力方面比相对论要逊色得多。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之所以这么做,就与半年前柏格森与爱因斯坦的辩论有关。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曾在讨论中说,“著名的哲学家柏格森在巴黎都对相对论提出了质疑,这一点并非秘密”。柏格森论证说,相对论属于认识论,而不属于物理学,所以才成为哲学圈子里的热辩主题。

在讨论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问题时居然引用哲学家柏格森的名字,可见其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柏格森坚持认为,要想认识时间,不能只诉诸科学这一个视角,而必须有哲学视角。

1921年4月6日的辩论,柏格森本来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因为他比爱因斯坦年长20岁,时年62岁,已经很有名气。他先做了约半小时的发言,不涉及与爱因斯坦的争论。此时有一人起身大声地说:“爱因斯坦先生,我们比您还要爱因斯坦化呢。我们都认为柏格森已经过气了,但初看上去很古怪的相对论反而给他打了强心针。”这才“挑起”了辩论。

爱因斯坦在辩论中的一句话是后来广被引用的:“哲学家所说的时间根本不存在。”他的另一句话也是引起争议的,“与物理学家的时间概念不同的只有心理学家的时间概念”,没有第三种。

爱因斯坦对时间的二元论看法使柏格森惊异不已。他干脆写了一本书《绵延性和时间性》(1922年出版)来反击爱因斯坦的时间观。他的理论涉及形而上学(字面意思是“超物理学”)、反理性主义和生机论(整个自然界都是由“生命冲动”创造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正相反,涉及物理学、理性和宇宙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基本认识。

爱因斯坦的时间观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柏格森认为,爱因斯坦用时钟来定义时间是荒唐的。他不理解,为什么对于“火车到达”之类重要事件的记时之描述,非得要看那一事件与钟表是如何对应的。他也不理解,爱因斯坦为什么试图用这种特定的程序来确定同时性。柏格森追求的是对“同时性”下一个更基础性的定义。他认为,如果基础性的同时性不存在,则时钟没有任何用途。

我们买钟回家,确实就是为了想知道时间,但是,“知道时间”的前提是:时钟和发生某一事件之对应对于当事人是有意义的,是需要引起其注意的。某些事件之间(而不是其他事件之间)的对应性对于我们有意义,恰恰就解释了我们对同时性的基本感觉,解释了为什么钟表得到广泛采用。钟表自身既不能解释同时性,也不能解释时间。

柏格森并不是为了与爱因斯辩论才关注时间的。早在1889年发表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中他就写道:“我们的目光停在钟的表面时,指针的运动对应着钟摆的摆动,我们并没能测度时间之绵延,如人们以为的那样,我们所能测度的只是同时性,那是另一样东西。”要想理解时间,就要把钟表以外的一些不同的、新颖的、重要的东西纳入。

再往后,人们基本上认为柏格森是辩论的输家,爱因斯坦的时间观占据了主导地位。柏格森的失败,象征着“理性”战胜了“直觉”。不过,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的传记林林总总,却极少有哪位传记作者提及柏格森,提及那场辩论。

《中国科学报》 (2016-06-17 第7版 作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85865.html

上一篇:坚持每天都写----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8)
下一篇:好几门学科的定义都与理想化相关----日记摘抄495
收藏 IP: 219.142.243.*| 热度|

33 钟炳 许培扬 李颖业 李泳 黄兴滨 应行仁 强涛 徐令予 李学宽 魏瑞斌 郑小康 庄世宇 高峡 王春艳 赵美娣 史晓雷 刘钢 谢平 陆绮 刘全慧 葛永华 晏成和 鲍博 戴德昌 shenlu zjzhaokeqin qzw baichuanduhai nm2 hkcpvli sunyang86 aliala wangshoujiang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当前只显示与您操作相关的单个评论,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