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日记摘抄(19)---- 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的一点小事

已有 3790 次阅读 2014-9-4 06:28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日记摘抄(19---- 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的一点

武夷山

 

   2003817

参观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在那里的留言簿上题:

去复来,来复往,世界大同为理想

眼观鼻,鼻观心,中华文化乃本根

今注:那时,马未都先生的名气还没有现在那么大。

 

916

下午经络研讨会。我最后发言说:

一、 微观实证研究和宏观导向研究并重,尤其要注意后者。由于波粒二象性,由于观察对被观察物的干扰,大家对经络的性质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

二、 争取中医药的同盟军时要注意“接受美学”;

三、 要加强合作交流。

今天来了一个武术世家,很好。复旦大学费伦教授提到软物质,其实我早就读过《软物质与硬科学》。

今注:我的发言的速录稿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06034.html

 

917

XX送来申请举办香山会议的陈述理由。我觉得他们起草的东西是亮观点为主,未能点明召开此会的理由,就草拟了三条理由:

1. 需讨论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不力的原因;

2. 需就中医基础理论发展方向的把握开展辩论;

3. 需改变中医药教育方式,否则培养不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人才。

今注:后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 2 19次香山科学会议于 2 0 0 3111819日举行。我以会议具体组织者之一的身份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报道的部分内容附在下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4eeb20101m116.html):

五、中医药学在国外的传播对中医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赵新力教授做了“中医药在国外-传播、应用、地位、教育、研究和启示”的中心议题报告,分析了中医药目前在国外的传播、应用情况,并就中医药在国外的研究、教育等给予我们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1. 创造良好法律法规环境,有效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中药质量,防止国内恶性竞争出现;同时应及早完善中国自己的中药系列标准和规范,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对质量高的道地药材应逐年提价。

 

2. 大力推广中医药理论,正确理解和使用中药,以免引发类似“龙胆泻肝丸”、“小柴胡汤”等中药毒副反应事件。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4. 在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培养人才,造福人类。

 

5. 选好主攻方向,加强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研究。目前美国、越南等国家对针刺麻醉的研究力度较大,并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我国临床上已基本不用针刺麻醉。国家应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对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研究方向,及时立项和加大支持力度。防止出现中国传统医学渐衰于本土,而盛于国外的情况出现。

 

6. 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如何把握好中医药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尊重、挖掘、发展、宣教和利用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当今一大课题。

 

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文树德教授做了“传统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试解释这一奇特现象”的专题报告,分析了:

 

1. 70年代以后,中医药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原因:对化学制剂及现代科技带来的污染产生恐惧,出现“回归自然”的潮流;欧美国家期望中医药能解决人体“能源危机”问题;中医药“非线性”思维给西方国家的思考方法带来启示。

 

2. 2000年后中医药在西方国家逐渐降温的原因:人们对“恐怖主义”的恐惧暂时代替了对污染的担忧;媒体开始出现关于中医药的负面报道。因为:中医药没有给自己在国外创造文化氛围;某些中国中介组织如旅行社强迫西方游人去中医诊所看病,并购买昂贵中药,影响了中医药声誉,造成恶劣影响;许多中国人就在出国前成批购买中成药,在国外对病人说这药是专门为他设计定做的。这样就出现中药“信任”危机。

 

加拿大留学生胡碧玲就中医发展和人才教育情况提出了以下问题并谈了自己的看法:

 

1. 如何保留和发展中医:不能以西医的标准评价和衡量中医优劣,这样会导致不中不西。现应回到中医的四大经典上来,只有继承,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包容新的东西。

 

2. 现行中医教育能否培养出真正的中医:现在的中医教育包括太多的西医内容,用西医的观点来补充自认为不对的部分,这将影响学生学习、吸收中医知识。同时要改革课本,调整课程设置的先后,应先上中医课,后上西医内容。全面改革中医教育,改变中医临床现状。不应要求学习外语,而应加强古汉语的学习。

 

3. 改变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条文:即《中医药条例》,它规定凡不是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但最纯粹的中医其实在民间;且执业医师考试包括太多的西医内容。

 

4.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区,是完全的西化。中医师开西药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会选择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来处理病人,不能提高中医临床水平。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刘洋教授也指出,几十年来的中医教育是按照现代科技体系的教育模式操作,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素养,五年中医教育没有使学生明白中医的道理,做硕士博士搞动物实验距离中医更远。临床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差。中医不同于现代科技和西医,中医的教育自然也就不同于现代科技和西医的模式,应该遵循较为成熟的,有悠久历史的,并确有实效的传统中医的教育模式,竭力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强调师承教育模式的主导性和实效性,尤其要求中医的启蒙教育一定是传统模式,而中学西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

 

科技部邹健强研究员提出如何才能将优秀的中医传承下来,现在这种学习的方法能否就可将传统保留下来。现在年青人能否静下心来学习古籍,放着先进仪器不用,而首选古老的中医方法。是否别的学科帮助就是中医的异化。

 

邓铁涛认为中医师的培养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困难,广州去香港治疗“SARS”的大夫未超过40岁,因为她们坚持重视经典的学习,坚持请全国15个名老中医到医院传授经验。所以并不是要长周期才能培养出人才来,关键是看培养的方法、途径。

 

会议执行主席王永炎院士就几天来会议学术报告交流与自由讨论的情况,对本次会议做了简要的总结。

 

1.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乃至中医学科的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大学科、广兼容,主体与兼容结合,它是以生物医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交叉渗透。中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文化,要防止其单极化;

 

2. 研究应有重点,本次会议已将目光凝聚在证候规范和经络学说的研究。当前弱化了的是传统的方法,然而传统的方法具体应怎样做才既有水平层次,又有可操作性是一大问题。

 

3. 注重求实,包括求真和求异。从方法论的原则上来说,应是实体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的结合,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综合与分析的结合。目前更重视生物科学方法,更重视相关性研究,可能是一个可通的途径。而实证的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还拿不出好的结果,有待对方法论的进一步探索。关于经络研究,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应该允许继续探索。

 

最后,邓铁涛教授指出:中医有许多“宝”,所以毛泽东同志说“应当努力挖掘”,所以不要轻易说中医不行,应树立对我们民族瑰宝的信心,如果我们把这个中国的瑰宝丢失了,那我们就要犯千古的错误,可以说是千古的罪人。

 

参会人员名单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王永炎 教授、院士 中国中医研究院

邓铁涛 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陆广莘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

程津培 院士 科技部

唐朝枢 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

王文奎 主任医师 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

鲁兆麟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田金洲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薄智云 教授 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

任继学 教授 长春中医学院

王米渠 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文树德 教授 德国慕尼黑大学

胡翔龙 研究员 福建中医药研究院

费 伦 教授 复旦大学

丁光宏 教授 复旦大学

李振吉 研究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刘 屏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朱文锋 教授 湖南中医学院

陈 斌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

陆付耳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崔 拓 处长 科技部基础司

王长锐 高工 科技部基础司

张先恩 司长 科技部基础司

郑 洪 讲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

胡碧玲 研究员 社科院的加拿大留学生

孟凯韬 教授 西北大学

许志强 讲师 浙江中医学院

武夷山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谢益宽 研究员 中国医科院基础所

林中鹏 教授 中国侨联

邹大挺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赵新力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贾 谦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傅俊英 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李经纬 研究员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曹洪欣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潘桂娟 研究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

岳凤先 研究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

张维波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刘 洋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

李维贤 研究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

姚乃礼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

刘保延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

祝总骧 教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贾海忠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贾蔚文 研究员 科技部

罗 晖 工程师 科技部

梅永红 研究员 科技部

姜念 高工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

苏钢强 研究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林超岱 研究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郑培永 博士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邹健强 处长 科技部农社司

李致重 教授 中华中医药学会

吴伟康 教授 中山大学

孟庆云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尹 岭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贺兴东 研究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杨炳忻 教授 香山科学会议

赵生才 研究员 香山科学会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24788.html

上一篇:增加《科学知识图谱》一书中的两幅图
下一篇:ISSI伊斯坦布尔会议征文
收藏 IP: 1.202.73.*| 热度|

16 陈湘明 李兆良 姬扬 钟炳 李伟钢 柳林涛 吴国林 印大中 曾庆平 李土荣 姚小鸥 袁圳伟 李泳 dulizhi95 zhngshai yzqt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