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家的独立人格

已有 9663 次阅读 2012-4-10 07:07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家

(按:2009年,佟贺丰和我合写的同题文章发表于《科技导报》,文章约2200字。今年,《中国科学报》的编辑请我们修改这篇文章,想在其报纸上发表。我认为,较好的做法是报纸编辑部直接找《科技导报》编辑部商量,请求其允许在报纸上再次发表此文。但我本人的观察是,国内的媒体似乎都不肯屈尊“低头”,不愿做这样的请求,往往就直接找作者。我已经是不止一次碰到过这样的事了。有一次,我对某报纸说:“在你们这里登载,我没有意见,请你们直接找某刊打招呼好了”。于是,这家报纸就作罢了。这一次,我们主要是扩充文字,基本观点没有变化,总字数成为2700字左右。特此说明,不要以为我们是一稿两投哦。)

 

科学家的独立人格

 

■佟贺丰 武夷山

人格(personality)最初来自于拉丁语persona,它的原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了这个术语,用以形象地表明,在人生的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格的解释是:“人格,指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其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能保持独立,我们就说其人格是健全的,可称这样的人拥有“独立人格”。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认知主体的人格都是独立存在的。一般所讲的独立人格,主要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用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话来说,拥有独立人格者应该是“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墓志铭》中把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中写道:“以一身之独立,求一国之独立。”美国科学院原院长、《科学》杂志现任主编布鲁斯·艾伯特指出:“科学家们得出结论,不仅要基于实证和逻辑,还需要诚信、创新和对新思想的开放。”这也是对科学家独立人格的一种解释。

独立人格的讨论往往与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虽然科学家是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科学家的独立人格”的讨论似乎较少。我们认为,无论对于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潜在贡献,科学家的独立人格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缺乏独立人格的科学家不可能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生力量。有学者认为,从科学主体的人格角度看,“李约瑟难题”源于中国的科学主体具有依赖自然、听天由命和依赖皇权、唯圣人是诺的“依附性人格”,该人格是由于中国古代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社会环境(包括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被统治者扭曲利用了的儒家文化)所导致的,而这也正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之一。

根据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结合其他一些讨论,我们似乎可以认为,科学家的独立人格和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踏实研究、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知行合一。

踏实研究是科学家的本分和基本品德。要想踏下心来作研究,就要淡于功名,弱化物欲。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的坚守,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品质,也是孕育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果浮躁之气在科学界都盛行起来,则是一个国家得了大病的症状。但这种追求迅速成名或靠学术发财的浮躁之风确实存在,当前中国学术界的诸多问题,如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学术泡沫、抄袭剽窃、学术腐败等,都与浮躁风气有一定关联。科研不应该成为追名逐利、升官发财的手段。科学家致富并不是什么羞于启齿的事情,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科学家万万不能通过非正当手段致富。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要独立于权势者的影响,独立于利益考虑,独立于所谓的时尚,做到精神自由。科学家的研究不应受外界的干扰,科学家应独立提出基于实证和逻辑的研究结果。在别人鼓噪“运动式”的科研时,科学家应该要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无论面对政府还是面对公众,科学家都应该敢于说真话。著名的天体物理科学家、科普大师卡尔·萨根曾指出:科学是最好的测空话的检测器。一个连自己的眼睛和大脑都不相信了的人,遑论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的科学家,不会轻率地跳出自己的专业去对其他领域的事物放言高论。社会不要求科学家说的句句都是真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正如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所说:“科学家之间能力的差距是巨大的。这是允许的,因为科学既需要建筑大师,也需要混凝土操作工人。”总之,重要的是说真话。说真话的科学家,即使说错了也会得到社会的原谅。

批判精神是科学家大胆探索的动力、迸发创造力的源泉。批判精神并不等于简单化地反政府、反体制、反权威,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是为彰显个性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搏出位。科学在本质上就是批判性的,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正来源于勇于质疑,来自对牛顿力学权威性的批判,他把这种精神视为科学的生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人类自我完善的催化剂。提倡批判精神,有时候就是要对权威、对同行、对自己“狠一点”。当然,具有批判精神并不意味着简单化地对抗权威,拒绝现有的理论,而意味着反对盲目地迷信权威和既有理论。

知道与做到,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科学家应该为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知行合一”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伦理规范,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同样适用。尤其是,科学家应对科研活动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有明确的了解,并认真履行恪守之。知行分离是很危险的。勒纳德和斯塔克是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两位知名德国物理学家,都曾支持过相对论。但他俩是纳粹分子,在希特勒上台后,他们抛弃原有的观点,不遗余力地攻击具有犹太血统的爱因斯坦。这些一流科学家(就科学成就而言)和纳粹精神结合起来给科学所造成的损害,是别的破坏力量难以望其项背的,因为“天才作恶总是有双倍的危险”。

科学家的独立人格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它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肥沃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制度、文化环境和教育对科学家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古希腊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中,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德谟克利特说:我宁肯找到一个因果性解释,也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他们把追求学术真理看做人生的最高使命。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压制独立思考的,“独尊儒术”的文化垄断也迫使多数文化人依附“圣贤”。此不利于独立人格养成之一。反右运动中,“文革”中,把包括科技人员的很多知识分子打成右派,打成“臭老九”,从精神上贬低、污蔑他们,甚至从肉体上消灭他们。在他们生存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拿“独立人格”来要求他们就自然是苛求了。此不利于独立人格养成之二。一些也许意图良好的不良做法长期盛行,比如科学家作出点成绩就被提拔为行政官员,如此的“官本位”导向势必影响社会风气。此不利于独立人格养成之三。总之,如果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讲真话的科学家总是被排挤和边缘化,学术中没有民主,广大科研人员过不上基本体面的生活,怎么可能产生具有独立人格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呢?政府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营造理想的科研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把独立人格养成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让学术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前行。在科研管理中,承认科学技术人员的独立人格,独立地位,而不是把他们看做应该服从命令的匠人,或是把他们当成公务员来管理。

作为科学家个人,应把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作为努力的方向,即使不能至,也应心向往之。

(佟贺丰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武夷山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04-09 B1 思想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57394.html

上一篇:时差与怀旧
下一篇:第三只眼看美国
收藏 IP: 1.202.70.*| 热度|

112 吴飞鹏 曹聪 孙根年 余昕 赵纪军 陈小润 苏金燕 蒋新正 蔣勁松 赵凤光 钟炳 李泳 鲍得海 何宏 黄晓磊 田今朝 彭思龙 刘用生 王春艳 金小伟 张伟兵 刘艳红 严海燕 袁君云 陈学伟 张永华 王涛 周春雷 孟津 刘晓松 赵明 李志俊 王修慧 许培扬 吕喆 张檀琴 淡松松 魏瑞斌 李世春 曹建军 吴云鹏 翟自洋 庄世宇 吴宝俊 肖重发 周可真 王芳 赵星 李延勋 傅蕴德 曹凯 王宇飞 程光伟 刘洋 陈永金 丁邦平 权高峰 程南飞 史智才 黄锦芳 刘全慧 严少华 白成科 王启云 刘广明 王善勇 赵群河 曹小晶 唐常杰 张学文 亢阳 张亮生 陈儒军 余海燕 汪晶 邸领军 徐迎晓 朱志敏 陈湘明 郭超 张彦斌 赵斌 全嬿嬿 陆俊茜 彭渤 谢强 罗教明 吴超 边一 虞左俊 张玮 王桂颖 温景嵩 李土荣 李宇斌 钱建立 张天翼 黄武强 贾伟 者仁王 zhanghuatian wenmei hugege neilchau crossludo hmaoi fishman936 zxk730 anonymity iamtalent xiaomaguohe1 biaomiankey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